让流行歌曲走进语文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aiyou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行歌曲在中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已成为学生耳熟能详的话语符号和随时翻阅的“青春宝典”。流行歌曲的风格包罗万象,绽放出奇,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格。新的音乐风格总能恰逢其时的出现,它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尤其对语文学习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流行歌曲歌词成为学生素养的一部分,渗透到语文教育的每一个过程,在语文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影响着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
   流行音乐的存在和发展是必然的。流行歌曲影响力大,内容包罗万象,但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如何利用流行歌曲的影响力帮助学生学语文,如何利用流行歌曲的影响力来教语文是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探索的课题。语文教材本身也选用了大量的歌词:诗经、楚辞、汉乐府、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也有群众歌曲、民歌歌词等。这里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如果流行歌曲能运用得当的话,就会对古典文学的教学起到优化作用。对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利用流行歌曲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鉴赏古典文学的兴趣
   利用流行歌曲创设教学情境应视课文类型而定,或激昂,或舒缓,或活泼,或古典,或现代……选择合适的流行歌曲帮助学生理解体悟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播放王菲的同名歌曲,让学生在王菲的天籁之音中去感受词人对天上人间的向往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古代的诗歌也都是极具音乐性的。如《诗经》中的风就是各地采集的民风,雅是宫廷音乐,颂是祭祀时候用的音乐。乐府诗宋词等也都是用来唱的。尤其是宋词,还是根据曲调来填词的。比如我们现在也可以听到的《一剪梅》的调子,那首《月满西楼》让多少人为之嗟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很多有价值的流行歌曲都可以在古典文学中找到源头。比如学生都喜欢的周杰伦的《东风破》,它的歌名就是一个词牌名,内容也很有古典的味道;《寂寞沙洲冷》灵感就来自苏轼的《卜算子》:“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涛声依旧》源自张继的《枫桥夜泊》;江凯文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后弦和小昔米的两首《西厢 》等都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很多养分。
   通过这样的沟通,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古典文学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只有在古典文学肥沃的土壤中,现代流行歌曲这颗青苗才能茁壮成长。也只有学好古典诗文,才能更好欣赏流行歌曲,唱好流行歌曲。明白这两点学生就会对古典诗文产生崇拜,对其有更深的理解和情感,从而激发鉴赏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开设流行歌曲鉴赏课,拓展语文教学鉴赏的深度
   当今中学生接受新事物快,酷爱“流行”,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鉴赏流行歌曲,如:“流行歌曲中的古诗词”、“流行歌曲中的意境美”、“流行歌曲中的哲理”、“流行歌曲中歌词的积极性及消极面”等等。
   屠格涅夫说过:“有些情感是我们只能意会,却不可言传的。”意会作用于审美者的心灵接受机制,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远比言传来得深刻,因为意会可以给审美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语文课堂上,流行歌曲的巧妙穿插,能起到引导学生“意会”的作用。如方文山在《爱在西元前》的歌词中写到:
   祭司 神殿 征战 弓箭
   是谁的从前
   喜欢在人潮中你只属于我的那画面
   “祭祀、神殿、征战、弓箭”这四个名词没有任何联系,只是设置了一个给人充分联想和想象的场景,仿佛把我们带回了远古而神秘的古战场,似乎亲眼见证了一场遥远而古老的战争,这是一种我们在诗歌词曲中才会见到的独特手法,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六个词就勾勒出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景象。我们要引导学生鉴赏《天净沙·秋思》的这种特殊的手法,就可以先鉴赏这首学生都熟悉、喜爱的歌曲。
   还可以引导学生巧用流行歌曲的歌词歌名移花接木地进行作文拟题,如《我的未来不是梦》、《就这样被评语征服》、《伤心总是难免的》……也可以引导学生巧用流行歌曲中的一些手法来进行作文构思。如韩红《天亮了》,简单通俗的语言文字表达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加上音乐的催化,使得文字更具表现力。作文时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最平凡的真实,记录最深刻的感受,不要华丽的辞藻,真实最可贵。
   流行歌曲可以使学生在语言的运用、题材的获取、情感的蕴育和生成上获得启发与创新,能触发、激活学生的体验和生活经历,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增强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试图通过对流行歌曲的综合利用,促发学生的读写兴趣和热情。化流行歌曲中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并充分利用优秀歌曲中的健康向上的成分以及灵活变化的语言艺术,进行德育渗透,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实践证明将流行音乐运用于语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学会学习的兴趣方法,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值得我们去尝试。
  
其他文献
和谐师生关系是一种融洽、协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帮助的良好气氛。它的构建,是一项需要多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是有效实施教育的前提。但是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不和谐的画面: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得当,把对学生的讽刺挖苦和处罚、体罚当作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其实对于那些受到讽刺和体罚的学生,这种教学手段,会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对立情
期刊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鲁迅曾经担任过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教员,教育部佥事,还担任过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的讲师或教授。教育工作是他一生中从事的唯一的一个社会职业。1927年定居上海以后,虽然不再从事教育工作而专心于文学创作,但他丝毫没有减少对教育的热情和关心。他曾经多次到学校去讲演,发表了许多有关教育的杂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说:“我先后结识的国文老师不在少数,这些老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的体会跟我相同,都认为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确实,作文批改难、效果差,相信多数语文教师都深有体会,但是作文教学回避不了作文修改,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改作文时,不妨小试一些妙招奇招,走出这样的死胡同。   一、议   学生完成作文后,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各自的作文,然后议一议,这次作文孰优
期刊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受现代哲学、社会学的影响,教育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在学生发展和教育中的意义。时至今日师生互动已成为实现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该怎样进行师生互动呢?笔者根据自己执教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的体会,发表拙见,以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时刻铭记“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师生互动的
期刊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语感就是语文素养之一。   所以,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语感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十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我初步把握了如何在教学中训练学
期刊
2012中考即将到来,语文作为中考的一门主要学科,其地位举足轻重。得语文者得中考!如何做好中考前的语文复习工作,在此简要介绍自己的中考复习经验,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首先必须明确的常见考点:   一般中考试卷命题主要围绕八大方面:字词、古诗文默写、古诗赏析、课内外古文阅读、课内外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个别地区会结合语境阅读设计改病句、仿写等考查内容。   字词复习应注意点面结合。六
期刊
美是人类最愉悦的享受。人们追求美、感受美、欣赏美,为美而陶醉、痴迷。如何正确引导审美,在我们的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显得不可或缺。语文教师利用学科优势,能够驾轻就熟,甚至能够得心应手,关键看如何深入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美感资源并加以灵活运用。确实,语文学科进行美感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每篇精选的范文,课后思考延伸,课外训练,无不散发着美感的光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丰富的美感资源,让
期刊
蜜蜂采百花而酿蜜。有人说,一只蜜蜂酿造一公斤的蜜,须在100万朵花上采集原料,是因为它的博采,才能酿造味道浓郁的甜蜜。   学生要写出文质兼美的的文章,需在文学的百花园里博览群书,方能领略文学的春色,写出让人赏心悦目的文字。   学生害怕写作文,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真正要写好作文,应该从阅读入手,解决写作难的问题。   每次学生写文章都像是在挤牙膏,抓耳挠腮半天,纸上
期刊
每每提及鲁迅,首先想到的便是他那脍炙人口的语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品味把玩之际,一个对未来充满自信、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封建斗士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化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呢?   首先,充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