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生物之谜,火箭之快,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句话对数学的应用做出了精彩的描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特别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建议“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情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选择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要求教师在选择数学素材时,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筛选学生熟悉、典型的生活素材进入课堂。上课伊始,教师采用新奇的课堂引入方式,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由于这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且无从下手,在上课开始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家人在“好口福”蛋糕店为豆豆过生日挑选食品的情景,并显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豆豆已经是四年级学生,可自出生以后,到2000年2月底,只过了3个生日。请大家猜一猜,豆豆今年几岁?学生看过后,兴趣盎然,议论纷纷,气氛十分活跃。就连一些原来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积极“开动机器”,都急于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着重进行平年和闰年的比较教学,通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答案。
巧用生活素材,激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在“统计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借六一儿童节时学生要参加歌咏比赛这一机会,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两个提名的学生中选拔一人为代表,我做记录,在黑板上写名字时我故意创设麻烦累人的情景,这时学生忍不住提议:“老师,我有更简便的方法!可以用名字下画圆的方法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想起平时积累的经验,提出画三角、打钩、画五角星等方法,还有的学生提出画正字就可以了。这些方法远远超出课本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激活了学生个性化思维。
兴趣对学生学习活动和个性发展是多层次的,而在认知活动中,学生的内在认知需要最为重要,教师如能借助生活中学生关心的话题,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就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独立、积极、深入地探索问题。(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一小学 江西省南康市第五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jxb@126.com
选择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要求教师在选择数学素材时,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筛选学生熟悉、典型的生活素材进入课堂。上课伊始,教师采用新奇的课堂引入方式,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由于这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且无从下手,在上课开始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家人在“好口福”蛋糕店为豆豆过生日挑选食品的情景,并显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豆豆已经是四年级学生,可自出生以后,到2000年2月底,只过了3个生日。请大家猜一猜,豆豆今年几岁?学生看过后,兴趣盎然,议论纷纷,气氛十分活跃。就连一些原来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积极“开动机器”,都急于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着重进行平年和闰年的比较教学,通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答案。
巧用生活素材,激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在“统计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借六一儿童节时学生要参加歌咏比赛这一机会,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两个提名的学生中选拔一人为代表,我做记录,在黑板上写名字时我故意创设麻烦累人的情景,这时学生忍不住提议:“老师,我有更简便的方法!可以用名字下画圆的方法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想起平时积累的经验,提出画三角、打钩、画五角星等方法,还有的学生提出画正字就可以了。这些方法远远超出课本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激活了学生个性化思维。
兴趣对学生学习活动和个性发展是多层次的,而在认知活动中,学生的内在认知需要最为重要,教师如能借助生活中学生关心的话题,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就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独立、积极、深入地探索问题。(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一小学 江西省南康市第五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jx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