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思维能力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ali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倡导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感性思维能力的利用与培养,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生活经验运用到学习中,从而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关键词:感性思维 生活经验 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163-01
  
  众所周知,原来的物理,以计算为主,绝对的理性思维。而现在的物理教学,以知识的实用性为主,要求从书本走向生活和社会。因此,想教好物理这门学科,就必须注重开发学生的感性思维,把物理知识真正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一、培养学生感性思维的意义
  
  所谓感性思维,是面对一些知识的时候,学生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借助各种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感觉或感知。比如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我们可以通过理性的学习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也可以很直观的通过在不同路面上行走时的情况及推动轻重不同的物体这些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直接得出结论。这种结论和通过理性学习所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应用时却容易接受,而且简单得多。另外,一些物理中较难确定的概念,也完全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的类比得到一个直观的印象。这样的直观形象,对一些理性思维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甚至在整个物理学的学习中,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原来满堂灌的学习方式,非但没有一点创造性,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我们经常讲的“高分低能”实际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了一些感性的思维,而感性的思维却是高度简化的一种思维方式,正因为和种简化,使得学习者可以清晰地接触到事物的本质。同时有了感性的思维,学习者能很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物理学发展史上,许多的创造发明都是科学家根据生活实践中一点点滴滴和积累,获得灵感从而取得成功的。
  
  二、培养学生感性思维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我们可以把培养过程渗透到课前、课堂、课后各个环节中间去。
  1、合理创设生活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合理地运用生活中的物理情境,调动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真正溶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的目的。生活情境的运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趣味性较浓的情境。富有趣味的生活情境能更好的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使得学生更极的展开思索、探究活动。例如在讲解光折射时,我们可以以光的色散现象入手,通过媒体手段创设一个雨后彩虹的生活情境,再创设一个人工彩虹的实验情境,这样一来使得学生重新认识到只是一个自然现象的彩虹原来可以人工制造,从而对彩虹的形成产生了兴趣,进而增强了对光的折射的探究。
  其次在学习一些学生极易混淆的知识点或概念时,可以列举一些在生活中与学生原有认识有差异的物理现象,以此打破学生已有认知的平衡,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例如,在学习沸腾有关知识时,可以创设一个煮食物的情境,让学生思考水沸腾后用大火烧快还是小火烧快?在很多学生的头脑中可以都存在着同样的想法,那就是肯定用大火烧更容易煮熟。当教师告诉学生两种方法煮食物的快慢程度是一样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就会开始激荡了,怎么会是这样?此时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学习的动机也进一步明确了。
  2、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讲多少学生记多少,无须更多的思维活动,所需要的就是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走出课堂回到生活中仍然是什么都不知,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因此要加强学生学习物理的感性思维,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扶植学生的自发性感性思维的积极性,感性思维的悟性。让学生的物理感性思维能力就像英语教学中“语感”一样,非常流顺地应用到解决物理问题上,那么,学习物理就会变得非常轻松。
  例如:讲速度概念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比较生活中所熟知的各种交通的运动快慢,再结合学校运动会上跑步比赛的快慢,最后分析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而得出速度的定义。再如:在讲解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各种“碰撞”现象,再通过分析归纳从而得出影响动能大小的两个因素。总之在课堂上合理的运用各种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调动学生的思维、分析、归纳能力能提高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感情思维能力。
  3、改变物理作业的结构
  通过练习来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是最直接的方式。题型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练习中多一些选择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择中挑选出来,省略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感性思维的发展。另外,现在物理考试中比较流行的开放性问题,也是培养感性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提出猜想,多方面解决问题,由于答案的发散性,有利于感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方法指导上,我们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第一步要求学生认真读完题目后凭直觉直接说出答案;第二步要求学生思考并分析所说出的练习答案的解答依据;最后教师与学生合作分析练习解答时的各种方法的优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的目的。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感性思维,其实与学生在生活中所积累起来的各种经验是密不可分的,而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与经验是取之不尽的,这对于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物理学科来说,更是时时会用到的,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物理知识,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不仅能活跃教学气氛,而且能简化概念和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当然也有很多经验,其实只是一种错误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只甑别、分析纠正。
其他文献
1972年,我在泰和县当县委书记(刘步山,江西省商业厅离休干部,现年近90岁)。泰和县地处江西中部,井冈山脚下,是上下井冈山的必经之地。参观井冈山的人下山后大都会来泰和打肩
小言论是新闻评论园地里一朵灿烂的小花。它是报纸感应生活的神经,既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样式,也不同于新闻品种的消息或通讯。论证道理,无须过多的旁征博引;形象描绘,只需简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156-01     请看一则教学案例(牛津英语第四模块第二单元阅读课教学 An honorabel game):  本课体裁是演讲文体,介绍奥运历史和奥运名人。在阅读课文导入时,我利用了当时正在进行的火炬接力宣传图片“Light the passion, share the dream.”和北京奥运会口号图片
Hurdle(栅栏)计数模型作为分析带协变量零膨胀计数资料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数据中零计数与正计数截然分开,对零事件与非零事件发生的情况拟合二分类回归模型,若非零事件发生即认为跨过了栅栏(hurdle),进入到事件发生次数多少的过程,对该过程拟合零截尾计数模型。因此,栅栏模型可认为是二分类回归模型和零截尾计数模型的联合。文中第一部分阐述了零截尾计数模型的原理、参数估计及其模型应用。通过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159-01     学生到初中后,有一部分家长总是疑惑:我的小孩在小学阶段成绩还可以的,怎么一到初中就跟不上了呢?大部分学生也感叹: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完全不一样了,在小学里我们做作业仿照书上例题做就行了,而现在的题目有的根本就没有见到过。确实,初中数学在知识范围和思维方式两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小学阶段,根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157-02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中国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好学者不如善学者,善学者不如乐学者。”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能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是学习中的重要动力,是学习获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数学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160-01     数学这门学科知识面宽度大,灵活性强,所以,相当部分初中生对数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惧怕心理,学习成绩也相对偏低。而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头脑里进行的,别人根本无法代替,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波利亚曾说:“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当在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来,而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161-01     数学思想是数学学科的精髓,与数学基础知识一样,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充分掌握领会,才能用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那么,什么是数学思想呢?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结果,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的本质认识。重视与加强初中数学思想的教学,这对于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入手,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合乎逻辑的发展,遵循逻辑的规律,阐明逻辑思维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运用逻辑思维指导解题技巧,分析在解题过程由于逻辑问题引起的思维障碍以及消除障碍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解题 逻辑思维 应用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162-01     当今是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是“知识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