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与朱元思书》的“三处疑点”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soft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朱元思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存在三处疑点。对这三处疑点,笔者在此想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其一是,课文第1自然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自富阳至桐庐”,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在上游,看来作者是溯流而上的。但作者却说“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关于此句,课文注释为:“此句中的富阳和桐庐都在富春江沿岸,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春江中游。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原文可能是作者笔误。”《人教版语文教师用书》也在“课文语句质疑”部分里说:“桐庐在富春江上游,富阳在富春江下游。作者此番乘舟出游既是‘从流飘荡’,则当云‘自桐庐至富阳’,而文中作‘自富阳至桐庐’。是否笔误,因不了解作者当时的实际情况,难以确定。”这确实是有疑惑。因为依照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大江毕竟东流去”的。而由下游“从流飘荡”至上游的话,则有点天方夜谭的味道。
  对于以上的“笔误说”,笔者不敢苟同。一般来说,容易产生笔误的地方应该是一些形似字或意思相近的句子。但从原文看,此句不存在这些情况。也就是说,作者当时再怎样不小心,也不可能把“自桐庐至富阳”写成“自富阳至桐庐”的。我们知道第1自然段是由两句话组成——“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然是两句话,那就应该有两层含义。笔者以为,“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是作者当时乘船游览时的心理感受:随着江流漂荡,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景物,表现了作者随顺追趣、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心情;而“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则是作者乘船览景后对“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景色的总体印象:沿江奇山异水,天下无与伦比。而这些感受和印象,相信我们可能都有过。比如乘船从武汉顺流而下到上海游览长江,也会有“从流飘荡”的感受;游览完后,当别人问起这次游览带给你的印象时,你可能也会说“从上海至武汉”的风景很不错。总之,课文第1自然段两句话,一句是说游览时的心理感受,一句是说游览后的总体印象。所以它们在表意上并不矛盾。
  其二是,课文第1自然段第2句话“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很明显,此句是先写山后写水的,可是后文第2自然段却是写“水皆缥碧……猛浪若奔”,即先写“水”,第3自然段则是写“夹岸高山……有时见日”,即后写“山”。这是否犯了前后文衔接不自然的毛病呢?对此,有人认为“奇山异水”是写富春江山水的整体特点,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而后文先写水后写山,则是为了更自然地表达作者的情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和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也就是说这些情感是作者在对山景观赏后油然而生的。
  对上述解释,笔者认为是很牵强的。笔者的看法是:首先,短语“奇山异水”实际上是用语的习惯现象。也就是说,当“山”与“水”组成词或短语时,通常是“山”放在前,“水”置于后。有例为证,现在汉语中有“山高水低”“山明水秀”“山清水秀”“山穷水尽”“山水相连”“青山绿水”“游山玩水”“穷山恶水”“依山傍水”等等;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广告语也是这样表述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古诗文中也有,如“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不一而足。其次,课文第2和第3自然段在写景的顺序上之所以先写“水”后写“山”,是因为作者是乘船游览,所以他最先感受到的景应该是眼前的“水”,然后,作者的视野由近及远,逐层展开,最后眺望到远处的“山”。这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
  其三是,课文结尾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有人认为此句是多余的。因为前文已经对“奇山异水”作了具体、生动的描述,再写此句,就有画蛇添足之嫌。也有人认为,课文属书信体,文风比较自由,此句可有可无都无所谓。
  对这两种看法,笔者也是不赞同的。我们来对第3段描写“奇山”作个简单分析吧。文章首先从外形的角度写山峦“峻绵”之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其次从声音的角度写空山“幽静”之奇:“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再次从峰谷的角度写山景“幽美”之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这里运用虚笔,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最后,我们来看“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为什么会有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变化之感呢?那是因為人在船中,船随水在枝密林茂、浓荫蔽目中航行。这是作者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从色彩的角度写山林“茂密”之奇,体现了山中环境的清幽淡雅。因此,此句起到了渲染山之“奇”的作用,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为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从而给读者以余音缭绕之感。这样看来,最后一句并不是多余的,正是因为有了这句,使“奇山”的特点更突出、更完整——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融为一体,也难怪作者会由衷地感叹“天下独绝”。可见,大自然是多么地钟情于“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啊。
  付胜芳,教师,现居江西南丰。
其他文献
从文章开头读到倒数第二段的时候,笔者发现,作者的心境是淡然平和、清虚宁静的,情感是明朗的、悠闲的,但读到文章最后一段的时候,发现作者的心境是躁动不安,无所寄托,情感倏忽变得“无聊”起来。这样的话,全文的情感表达就显得前后矛盾,殊为龃龉。为何作者的心境突然变得“无聊”起来呢?解读文学作品,要了解作家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个性气质和思想动态诸多方面,才有可能接近作者要表达的写作意图,捕捉到作者的写作心
一、日常亲情生活类记叙文还有没有立足之地?  近年来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逐渐渗透到高中生记叙文写作中。很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应核心素养的要素,尤其是“人文素养”要素,写出了一些艺术传承系列(昆曲、黄梅戏、说书)、民族工艺系列(刺绣、核雕)、文化艺术系列(国画、书法)、名人传记系列(南怀瑾、梁漱溟)等极具历史味道的所谓有文化味道的作文,来深情演绎富有文化底蕴的故事,表现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高雅
理念:《诫子书》辞章华美,音韵流畅,自不待言,但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颇有难度,如何让学生在感知这千古妙文之音韵美的同时,领悟其看似粗浅实则深邃的文本意旨,上一节扎实而不呆板的语文课,乃本节课关键所在。教学中抓住文眼——“静”,立足于“静”,披文入情,由“静”悟意,抓住文章词句,从正反等多角度入手,化解疑难词句,读品相融,挖掘“静”之内涵与境界,让之渗入学生心田,成了课堂教学的一条弦
《礼拜二午睡时刻》中的母亲和《药》中的夏四奶奶是两类母亲形象的典型代表,都真实地再现了苦难母亲的生存现状。她俩都处在被侮辱被压迫的地位,同样是弱者,同样是儿子被杀,同样是上坟,却表现迥异。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由小说的情节、环境、形象意义和作者的写作风格、取向的差异所致。   一、母亲的行为表现   作为儿子的卡洛斯·森特诺和夏瑜,他们都年轻,都曾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他们都被视为有罪,得不到众人
毋庸置疑,《诗经》自问世以来,其文学价值就势不可挡。语辞华丽优美、结构整齐、韵律和谐,流传至今。其中,《氓》作为“经典之作中的经典”,连续多年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历来都是文本解读的重点篇目。究其原因,这不仅因其具有值得推敲斟酌的文学价值,也因其具有独树一帜的政治价值。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拘囿于课时、内容侧重、主导价值取向等因素,学生往往对其经学背景和政治价值的了解并不充分,致使无法满足部分求知
【设计突破】  《窗》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小小说,作者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文章以“窗”为容器,通过对同一病房的两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笔者对此文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寻求突破与创新。  一、深刻解读小说主题。  《语文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下册)上用一个“恶”字来概括不靠窗病人,其实这并不准确。细读文本就会发现,他并非一开始就冷酷如铁,小说开头
2017年高考全国卷9套试题中有5套试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古代诗词阅读的理解,其中全国卷3套试题设计的是五选二,北京卷、上海卷设计为两道,四选一。客观选择题考查综合理解能力,既涉及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又涉及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客观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设置布了陷阱,考生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坑”;梳理总结设错类型,对准确答题会有很大的帮助。本文试着以近几年的高考
一、教学目标  1.用“随文释言”的方式理解并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  3.准确理解王羲之的生死观,并结合现实,感悟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  1.探究王羲之的“乐之由”、“痛之因”、“悲之源”。  2.准确理解王羲之生死观中的积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比较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落水兰亭,导入新课  宋代文人赵
清末引进新式教育制度,废科举,兴学堂。新兴的学堂按照终点排定课程。课程中既有西方的自然科学,也有传统的文化知识。  1902年《钦定中学堂章程》规定的12门中学课程中,修身、读经、词章三门直接授以传统文化。修身“当本《论语》、《孝经》之旨趣,授以人伦道德之要领”,读经教材为《书经》、《周礼》、《仪礼》、《周易》。两年后出台的《奏定中学堂章程》对此三门课程的内容及授课时数虽有所调整,但变化不大。“词
关汉卿被认为是中国戏剧界中可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的伟大代表。其作《窦娥冤》被一些业界学者认为是中国唯一的悲剧,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评价“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品抒写灵魂在极大痛苦中发出的悲鸣,他所抓住的就是“人性”,并将普遍、永恒的“人性”,加以理想化、深刻化、典型化。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同样是作者冷静观照社会,透彻把握人性的思考结晶。在高中语文教学赏析中,对窦娥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