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研究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1234567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提出了高校体育教育工作面向生活世界的理论构想。在明确了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及其与高校体育工作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对其培养对策进行了研究,指出:转变体育教育与教学理念、加强学校体育改革的政策和组织支持、建立健全高校课外体育生活辅导制度、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人才的继续培养和持续开发以及教学骨干队伍年轻化、建立科学的学校体育生活监控和评估体系等应当作为今后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培养
  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多年来进行了很多重要的尝试,但是学生体质与健康问题依然很突出,这是困扰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问题,学校教育思想必须有所突破,教育视角必须进行转换,增强体质与健康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是解决这样问题的关键,因此,以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为目标就应该成为高校学校体育工作的 1 项重要内容。针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学校体育工作问题,高校在体育教育教学方面就应加强研究,实施改革,努力促进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为此,笔者对有关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若干探讨,以求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1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与培养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体育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 1 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 21 世纪的体育是 1 种“文化生活方式”(sports lifestyle)[1],体育生活方式是人类实现健康目的的重要手段,努力促进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形成是我国体育工作的 1 项重要任务[2][3]。在全社会提倡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形势要求下,同时为了积极贯彻和落实《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和《学校工作条例》,为了适应素质教育改革要求,以及保证和促进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的提高与发展,研究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相关研究是有一定的现实价值的。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是指:普通高校在校学生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为了满足其学习过程中的多层次需要而形成的体育文化生活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总和。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中涵盖有“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要求,其中也必定包含了对精神愉悦、个性展现、文化品位和健康理念等的多层次需要,集中体现了大学生体育行为的意识特性。大学期间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体育锻炼和培养体育的生活方式不仅能使大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得以增强和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笫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把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生活模式在日常生活行为中加以确立,形成自觉稳定的体育锻炼习惯以有效地达到健康目的,这正好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对体育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培养和形成有极大实用性和积极适应性的现代体育生活方式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学生个人的需求、社会的需要,还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符合学校体育教育关于“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它是学校体育教育的 1 项重要任务。培养大学生形成体育的生活方式可以使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有效的发挥作用,这是实现“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根本手段,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是使学生有效社会化的过程,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要目标。研究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与促进措施,可以更综合和多层次地反映与评价“终生体育”和“健康教育”在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实施情况,并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因此,高校体育工作改革就应确立面向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向,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为体育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对“终身体育”思想的丰富和完善,关于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理论研究就应当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新视野、着眼点、中心内容和有效的发展途径。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课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强化体质与体能教学,充分利用学校体育的多种组织形式开展能广泛满足学生体育文化需求的体育项目、活动内容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加强关于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培养方面的体育社会学与健康教育学理论研究,建立起高校学生体质锻炼监控与评价体系,制定出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科学体育运动量指南,这对科学指导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和发展趋势及相关体育教育教学问题分析
  把握现代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现状与发展趋势必须从学生体育生活的时间、频度(即每天或每周的体育活动次数)、项目、场所、消费和动机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查。目前,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充足,频度较高,活动项目多样,场所固定,体育消费经济实用,体育活动动机多样化是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总体特性[4][5]。另外,在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方面存在着以下几点发展趋势:(1)在意识领域,追求个性发展,追求实用性,健康理念有所加强。(2)在体育生活的行为特征方面,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内容表现出了明显的现代化与扩大化倾向,体育生活实践有逐步延长倾向,体育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3)从生活质量上看,大学生体育生活的自身质量在不断提高,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内容、层次、投入和情感体验效果都有了很大发展。(4)从群体特点来看,出现了很明显的性别分化趋势。
  3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对策研究
  3.1 提高对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思想的理论再认识
  在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历程中,学校体育教育经历了体质体能教育阶段,这一时期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指导思想,强调的是对学生体质体能“更强、更高”的教育,随后出现了“健康第一”思想,体现了体育教育的人本思想,这是学校体育工作在指导思想的进一步全面化,強调了“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其实,体质体能教育是必须以健康教育为基础的,在保证健康的基础上对身体以更高更强内容的教育才是科学的,如果缺乏“健康第一”思想的基础,“更强更高”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将无从谈起,学校体育只能走向竞技化。但是体育教育如若弱化体质体能教育只是停留在一种保守状态下而失去了“发展”的意义也是不可取的,这也并非健康教育关于“健康第一”思想的根本意旨,“健康第一”的内涵是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发展”是目的和方向,“健康”和“发展”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但是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在应当强调“健康第一”的思想基础时,却出现了否定体质教育的倾向,背离了体育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使得学校体育工作改革的发展失去了根本的内容基础和重要的实现途径,审视体质体能教育与“健康第一”的关系是不能忽视的一个健康教育发展的前提性问题。普通高校的体育工作实践在这方面正在加大试验研究和改革,笔者认为,体质体能教育和健康教育应该是体育教育过程一个整体中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教学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思想基础,以体质、体能教育为根本内容和手段,才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保证学生健康。 目前,体育教学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主导形式其改革正力图从教学模式的运用中寻找全面的突破。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要求,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以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效果是最基本的发展思路。对于体育教学而言,教学模式改革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 一个重要问题,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化必须有利于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培养与发展,这不仅需要体育教育教学理论的改革与发展作支持,而且还需要体育教学实践的改革试验来寻找突破。教学模式的改革涉及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就应当注重体育课程设置中的现代性、多样化内容的开发与发展,坚持以体质教育为体育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原则。在教学方法上,必须辩证地坚持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体育教育教学的主体,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与作用。在强调学生学习和进行身体练习的同时要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必须坚持和强调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引导作用,决不能弱化或否定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否则体育教育教学将背离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原则。在教育组织形式中注意加强体质教育与其他非体能性质的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措施,这也就涉及到体育教育与学校其他形式教育间的协调与配合的问题,体育教育关于体质体能内容以外的其他内容的教育(如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需要其他形式的学校教育(如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完成的,这决不是体育教育单方面的事,也不是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主要方面,体质体能教育才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重点,这是培养和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基本原则。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全面健康教育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体质教育为代价,不能弱化或否定体质体能教育内容,这一点必须在体育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另外,实施健康教育与加强体质体能教育却十分需要其它的学校教育形式的共同配合和支持,这样对于学生培养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是很有好处的。总之,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思想认识水平,加强相关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理论研究,调整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阶段任务和具体内容,并遵从基本的体育教育教学规律是今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根本不能忽视的原则性问题,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在继承中深化才能有所发展。   3.2 建立健全高校课外体育生活辅导制度,深化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改革,加强高校体育工作的政策与组织支持
  大学体育文化生活应当是充实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行为过程,其有效的实现形式和组织形式应当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内容应当是丰富多样化的,不应只局限于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掘,课余的体育生活应当作为学生体育文化生活的主体形式被充分重视。因此,深化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改革,拓展课余的体育组织形式,建立健全课余的体育生活辅导制度应当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充分利用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加强教育与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生活的易组织性,发挥体育社团、体育协会与体育俱乐部的组织与管理职能,组织大量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可以推动校园的体育文化生活发展。校园文明建设与管理应从政策上支持各项体育文化生活活动与校园体育文化市场的开发与发展,努力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由于追求个性发展与适应现代生活是当代大学生体育生活过程中的重要需求特征,普通高校的体育工作就应当针对于此确定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改革的突破口,深化改革,扩大视野,积极拓展现代的和休闲的体育运动项目,发展个性化和未来生活化内容的运动项目,在改变现有的体育教育组织形式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教育教学体制改革过程中给予充分的政策与组织支持,甚至加大经济的支持,增加高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体育器材配备,进行有实效的应用与开发研究,加大校园体育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充分创造各项有利条件以培养和促进体育生活方式在大学生人群中的广泛形成。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学校体育工作相对于学生体育文化生活的需求虽说是相对不足的,支持和组织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但支持的力度应当与整个学校的学习文化生活相协调,不可太过。看似红红火火的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一旦影响到学校其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则会产生对体育教育十分不利的深远影响,加大支持力度是应当在管理和组织上把持好 1 个度的问题,使相对不足的学校体育工作能够有所加强和持续健康发展是需要每个学校认真考虑一下它的具体对策的。
  3.3 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人才的继续培养和持续开发
  加强课余体育文化生活辅导队伍建设推行教师队伍骨干年轻化 高校体育教育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处在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导位置上,这是 1个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所以教师的能力与作用就必须根据教育的发展水平而得到强化。教师的教包括了知识内容的传授,教育教学方法和教材教法的运用,以及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因此,教师的自身素质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人才的继续培养和可持续开发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高校体育教育是 1 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文化教育过程,高校体育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就必须适应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其中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文化素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可持续开发的关键。 另外,在建立健全课余体育文化生活辅导制度的同时,加强课余的体育文化生活辅导队伍建设也成了 1 个很迫切的学校体育工作任务,其中推行学生课余体育文化生活辅 导队伍中的骨干年轻化是 1 个很重要的思路。因为,不论从身体运动的示范影响作用和教育方法的使用以及生活情趣特征上讲,青年教师有活力、易沟通,与大学生有着很好的亲和力,大学生对青年教师的教学与辅导比较感兴趣,这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也有着非常积极地影响作用。因此,在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人才的继续培养的同时推行体育教育或业余体育辅导队伍骨干年轻化是今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问题。
  3.4 建立科学的监测和评估体系
  参照其它学科的社会技术方法对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监测和评估是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对身体素质、健康状况和体育素养的评价。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就得注重全面地评价效果,例如:采用一定模式的综合评价体系分阶段对学的体育行为习惯(包括健身愿望、健康状况、健身人数、内容、次数、强度、持续时间)、环境、促进因素以及教育干预后的效果进行诊断和评价,以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考虑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把学生的体育态度、体育锻炼能力、心理素质、思想品德与运动强度、运动量、运动技术的掌握情况相结合来衡量和引导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并在整个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评价过程中注重评价的科学性和强调激励以促进学生对体文化生活兴趣的增加。建立科学的体质监测和体育文化生活行为控制与评估体系是今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中 1 个不可缺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A].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3,339-356.
  [2]邓宗琦.面向21世纪体育师资培养和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9-89,138-144,199-124.
  [3]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试行)[S].国家教委,1997.
  [4]季克异.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5]季克异,黄汉升.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实证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对于学习表演艺术的人来说,有一个稳定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而对这方面的培养需要从日常的每一课训练开始作起。
关于“重写文学史”王春庭(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近几年,“重写文学史”的呼声颇为高涨,据说已经成为新时期的“一个口号”①,一种“学术思潮”②。尽管一些新编的文学史著作已经陆续问世,但古典文学的研究者们还是不满足于现状,希望有更多的充满思辨色彩的、有理论...
本文对非英语专业普通高校学生的英语应试能力从统计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听力理解与阅读理解两项是学生最具困难的题型,而且有些题型应该单独进行训练。
一年级是学生形成良好书写习惯的关键期。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写字习惯,做了一番尝试:兴趣引导,激发写字欲望;正确示范,激发写字热情;写法指导,教会写字窍门;学会欣赏,提高审
在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下,初中英语教学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阅读教学作为英语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新课改的推动以及要求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均发生了重大变革。语
摘 要:要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全面规划对标工作,分析自身企业目前的效率指标和费用指标的实际情况,结合全局同行业的平均指标、先进指标的水平,确定企业通过对标工作要达到的效率和费用指标水平。即确定标杆,以标杆单位对标指标平均值为基准,积极开展创标工作,据此来制定本单位对标工作要达到的效率和费用指标目标值。选定好标杆单位后,对差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明确管理短板,制定切实可行的对标工作实施方案
摘 要:随着无线网络的快速发展路由节点的安全水平和安全保护都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文从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简析入手,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以模糊信任为基础的可信路由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模糊信信任;可信路由  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和节点往往是以开放的形式进行传播,因此信任模型尤其是以模糊信任为基础的可信路由的应用就能够更加切实的提升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整体安全性。  一、无
高三是学生人生最重要的转折阶段,也是容易懈怠的时期,如何点燃热情,如何燃烧激情,是每一个班主任要长期探索的问题。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在教学与工作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