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毛泽东的“情”和“理”之中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linjie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抓住了毛泽东得知丧子后的心情和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情感强烈,内容深刻,表现出的“价值观”、“生命观”是现在的孩子不能理解的,而感情的基调“悲痛”,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无法体会的。我觉得让只有十二三岁的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实在是很困难。把我所看到的毛泽东的“情”和“理”的矛盾抉择,如何在课堂中引领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朗读、交流、讨论等过程,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呢?一篇略读课文,怎样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有效预习,导向明确
  略读课文篇幅长,容量大,要在一课时完成,必须让学生充分预习后,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后再来交流,效果更佳。在课前,我就布置了三个有针对性的预习任务,让学生能在自学中有所感悟:
  1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 请用(
  )标出三封电报的内容。
  3 读了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个人认为,让学生学会学习,不一定非得把略读课全权交给学生,应该在教师引领下,对学生的学情有所提升,这才是有效的略读课。这三个问题都为课堂教学服务,学生课前根据这三个问题进行自学,为课堂的师生、生生交流作铺垫。
  二、别样开课,引人入胜
  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使教和学两方面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教学起来就顺利得多。所以上课伊始,我从“毛泽东”是个诗人和领袖开始说起,带领学生进入有着普通人情感的毛泽东。由课文的三封电报切入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找出第一封电报后,抛出问题:这封电报告诉毛泽东什么事情?(了解电报内容)毛泽东看了以后有什么反应?让学生深入文本自学后,学生交流:“我看到了一个悲痛的毛泽东。”“我看到了一个震惊的毛泽东。”“我看到一个沉浸在痛苦中的毛泽东”等等。这样做,就避免了用琐碎的问题串问,用一个提纲挈领的总问题带动学生的思考。
  三、以简驭繁,文道结合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是新课标提出的新观点。如何在我的课堂同时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使我的课堂“纯净天然”、“朴素大方”呢?一直是我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读了鲁迅先生的那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的一段话:“……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先行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儿童是简单的,没有我们大人想象的那么复杂,他们也理解不了成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怎样避免把不适合儿童的阳春白雪式的高雅语言、深刻体悟,一股脑儿地对他们进行“狂轰滥炸”,一厢情愿地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结果强势推荐给学生,又成了我在上课过程中努力的突破口。
  (一)紧扣“电报”,交流感悟
  在研读完心情悲痛的“父亲”后,总结毛泽东的悲痛是因为第一封电报,可是在他还没有从悲痛中回过神来时,又引来了第二封、第三封电报,请谁来把电报内容说出来,随即出示问题:
  彭老总提出____,这是因为____;
  金日成首相提出____,这是因为____。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谈对两封电报的看法,学生从而得出了:彭总司令请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为下文毛泽东的最后抉择解释理由。
  这样学生根据老師给予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自主感悟交流,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让学生潜心会文,自悟自得,与老师的相机点拨和谐统一。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技能,同时情感得以升华。
  (二)咀嚼“泪水”,高潮迭起
  文章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一个身为主席的父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解放自己,在枕巾上留下那代表“父爱”的“泪水”,此时的毛泽东就是一个普通的平凡人。作为一个父亲,既然如此悲痛,就应该满足自己的愿望,让孩子的遗体运回中国。但是,毛泽东在悲痛时,还是作出了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我抓住作为文章中情感最高潮的电文稿下的“泪水”,设计了以下语言文字训练:
  教师激情引领学生想象,讲述:
  那“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告诉我们面对爱子的牺牲,对毛泽东来说,那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呀!我们仿佛听到了____,看到了____,也感受到了____。
  学生畅所欲言,听到了很多:毛主席的“哭泣声”,毛泽东的“岸英!岸英!”的呼喊声……也看到了很多:毛泽东的辗转反侧,毛泽东忍不住颤抖的双手,毛泽东那呆滞的表情……也感受到了毛泽东的痛苦,毛泽东的无奈……
  交流时,随机回旋朗读:“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那一声声的朗读声,让师生仿佛回到了那个伤感的夜晚。但此时我并没有就此为止,而是插入以《父亲》为题的写话练习:
  毛泽东
  作为父亲
  他多么想____
  多么想_____
  但是
  作为主席
  他不能_____
  不能______
  毛泽东是____
  更是______
  在学生笔下,那无奈的“父亲”和“主席”身份不同,想法不同,意见不同的矛盾的毛泽东展现在眼前,此时,那具有平凡人的喜怒哀乐,但又能用平凡人没有的宽广胸襟作出如此抉择的毛泽东的形象更加丰满了。
  (三)回读“文眼”,情感生成
  课文的文眼:“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文章的题目,也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在理解这句诗的基础上,能从诗句中读出毛泽东的豪迈之情,读出自己对毛泽东的崇敬之情。我设计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开课之初,在了解毛泽东的基本情况后,教师插入一段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激情讲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可是中国并不太平,我们的邻国朝鲜,正爆发着内战,美国正打算以朝鲜为踏板,再次侵略我们年轻的祖国。于是中国只能选择“抗击美国,援助朝鲜”。
  在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华无数的优秀儿女为了保家卫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永远长眠在了朝鲜。出示课题学生读。
  第二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彭德怀总司令的意见:“运回中国”,和金日成首相的提议:“葬在朝鲜”的原因后,出示诗句提问:毛泽东想用这句诗表达什么?
  学生就能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但还不是很完整,后半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学生基本理解了,第一步目的达成了。
  第三环节:引导读懂毛泽东那艰难悲痛的一夜后,在老师的引读下,升华情感后,提问:毛泽东批示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在朝鲜这块土地上,埋下的仅仅是毛岸英的遗体吗?
  学生这时感悟到还埋下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就更深刻、更具体了,达到了生成情感的目的。
  就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关注着课文的人文性,也关注了课文的工具性,让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毛泽东怎样用自己的“理”来控制自己的“情”,在课堂的朗读、交流、讨论、书写中步步深入,层层递进。
其他文献
青少年犯罪是困扰当代社会的一个国际性问题,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青少年犯罪也有日益增长的趋势。据香港警方公布的数字,仅2001年上半年,香港警方就拘捕近六千名年龄在20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人[1]。 尽管如此,香港青少年罪犯在犯罪率却很低,实践证明在1995年至1998年3年中接受服务的犯罪青少年再犯率在828人中只有31人,占3.7%,成效颇为显著[2]。而在内地,也同样存在未成年犯罪严重的问题
童年应是快乐的,多彩而丰富的。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童趣盎然的作文变成了吞噬童年欢乐的丑陋魔鬼。美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赞说过:"儿童从出世的那一刻,就真的已经是’’才华横溢’’了。仅仅两年的时间,他就学会了语言,比任何一位哲学博士都要好,并且到3至4岁,他在语言方面已经是位能手了。"小学一、二年级更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学生掌握了基本口语,词汇量逐渐丰富,连贯性语言逐渐发展,正处于作文能力
斯宾塞在《教育学》中曾指出出“记住你管教的应该是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因此,在本学期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尝试着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来进行班级管理。第一次面对学生,我这样说:“我不认识在座的任何一位,也不想知道你的过去。无论学习的优劣,家庭的贫富我都不想过问,只看见咱们男生个个帅气,女生人人靓丽,坐在同一个教室,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从今天起,我做你们
【摘要】新教法重点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与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作者运用各种手段,通过创设英语教学情境;努力营造民主教学氛围;以满腔热忱的师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讲多练,使英语知识落到实处。  【关键词】教学质量 情境 学习兴趣 精讲多练  关于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这始终是一个常谈不衰的话题。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多方位需求,给英语教师带来了更大的难题,我们
潜能就是潜在的能力。人类在幼儿时期,就存在着这种潜能。医学探究表明,人类大脑组织的发育成熟,百分之八十在六岁之前就基本定型。可以说零岁的儿童即具有无穷的聪明能力。我国民间流传着“从小看到大,三岁看到老”的俗语,就是这一现象的最好总结。根据心理学家测试表明,人类的潜能是现有表面能力的十倍以上,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能力如同海中冰山,百分之九十潜隐水中,百分之十露出水面,因此,幼儿的这种和生俱有的潜能如未
当下,“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合理安排教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
[摘要]语文教学一直都是整个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随着如今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发展,“课改”的探讨和争论,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文的删选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例如鲁迅先生一些文章的删除,余华等新时期作家的加入,都反映了对语文课文的关注与重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每一篇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好作品,一本课本就是我们教学的最好蓝本,但是我们怎样才能极尽所能地把课文中的精华展现出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
叶圣陶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谈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觉读书写作、喜欢读书写作的习惯非常重要。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学生在语文上是否能活学活用更多是体现在写作能力上,能活学活用语文知识的学生,总是能将生活与写作联系起来,将积累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作为语文
[摘要]体育教师的课堂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应合理、灵活而综合地运用课堂语言表达技巧,从声势变化技巧;语言速度变化技巧;语调变化技巧;态势语变化技巧;辞格技巧;幽默技巧方面运用。  体育课是一门综合艺术,涉及方面极广。它牵涉到音乐、美学、交际学、逻辑学与语言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在小学体育课中的这种广泛性尤为明显。而这语言学知识的运用,在课堂中既起到基础作用,又起到桥梁作用。
【摘要】学生在进行运算时住往由于“粗心大意”而出现错误,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因此就必须找到原因,提出对策,逐步改正,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粗心大意 提高运算能力  目前,不少小学生在进行运算时,常常会出现会而不对,或对而不简,或对而不快,表述不严密,不全面等现象。还常常听到一些教师或家长或学生本身在分析原因时说:“唉!这道题本来是会做的,就是因为粗心大意,所以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