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文言文学习目标是: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它指向于语言能力的构成,主要是文言知识的积累目标,包括文言字、词、句等。为了提高初中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特意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出推测和判断文言字词含义的方法。
一、组词解词法
古代汉语大多是单音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基本上都演变成双音词,有的词语只是在文言词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词素便是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掌握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这一联系,将文言文中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或合成词,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词。如“则是无礼”中的“礼”可以组词为“礼貌”来理解。再如“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根据全文的内容理解可以把它组词为“安闲”、“闲适”、“赋闲”等。
二、拆词理解法
古汉语词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许多古代汉语中流传到现在的双音节词,在当时一般都是两个词,翻译时要分开解释,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方”就是这样的古今异义词,每个字有每个字的意思。对于这类词,我们不能盲目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地方”。类似的还有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妻子”“交通”“鲜美”“无论”等。我们还可以从教材中举一些这类结构的古今异义词,如:
①、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其中夹杂。)
三、同音猜义法
由同音字推断出字义,比如“虽有嘉肴”的“嘉”想到同音字“佳”。我们根据汉字的
读音,还可以发现通假关系,然后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如“便要还家”中的“要”通“邀”字,解释为“邀请”。通假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使用时借用与其意思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形近的字去代替。这就告诉我们,在理解词语的时候,还可关注词语读音,汉字的读音也能提供一些帮助。
四、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語言简洁凝练,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词义相对,这样就可以通过对已知词语词性、词义的分析,推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比如:“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困”和“不足”意义相近,针对这种句子,我们就可以把前后两句结合起来理解。像这样的句子,教材中不乏其例: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和“嘉肴”相对,“嘉肴”是“美味的菜”,那“至道”也就是“最好的道理了”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和“箭”相对应,应该都是名词,所以“奔”是动词作名词,理解为“飞奔的马”。)
五、联想推断法
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都是由古代汉语中的词直接继承下来或由某个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语中个别字词的解法就是古汉语的解法。所以在解释中碰到不懂的字词不妨联想一些包含此词的成语,有时便能迎刃而解。比如:“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句中的“功倍”和“功半”想到成语“事倍功半”和“事半功倍”,这是一种极好的联想推断法,因为现在常用的很多成语来源于古代典籍,如:“温故知新”“任重道远”等,这些常用的成语就会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文言文语句。
除了联系常用的成语以外,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借助已学词语来推断新阅读材料中出现的相同词语或相同的用法,这种推断实际上是一种知识之间的联想,是在考查利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的能力。这种推断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对课文中学过的知识理解透彻,充分掌握。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词义问题。例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间”可联系“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理解为参与。)
②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济”可联系“同舟共济”理解为渡过。)
六、语境选择法
文言文的理解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在理解词语意思时,我们可以把词义代入到原句中体会,看前后语意是否通畅,这样就可以提高理解的准确度。利用语境的这种制约作用,我们在分析文言文字词时,还可以“依文索义”,即根据词语所在句、段的文章探索词语的意义。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讽:根据涉及的对象不能理解为讽刺、讥讽,而应该理解为“讽喻,委婉的劝诫”。)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根据上下文可以了解到桃花源是个温馨和谐、美丽幸福,让人心生向往的地方,肯定不能理解为“没有出路的地方”,而应该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王力先生说:“如果说,要寻找一种系统性的学习方法,使古书的阅读水平很快提高,这种钥匙是有的,那就是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归纳积累并学以致用。
智育只能是德育的辅助品,学问只能作为辅佐品德之用,对于心地良好的人来说,学问对于德行与智慧都有帮助;对于心地不是良好的人来说,学问就会使他们变得更坏。
——洛克
一、组词解词法
古代汉语大多是单音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基本上都演变成双音词,有的词语只是在文言词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词素便是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掌握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这一联系,将文言文中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或合成词,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词。如“则是无礼”中的“礼”可以组词为“礼貌”来理解。再如“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根据全文的内容理解可以把它组词为“安闲”、“闲适”、“赋闲”等。
二、拆词理解法
古汉语词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许多古代汉语中流传到现在的双音节词,在当时一般都是两个词,翻译时要分开解释,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方”就是这样的古今异义词,每个字有每个字的意思。对于这类词,我们不能盲目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地方”。类似的还有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妻子”“交通”“鲜美”“无论”等。我们还可以从教材中举一些这类结构的古今异义词,如:
①、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其中夹杂。)
三、同音猜义法
由同音字推断出字义,比如“虽有嘉肴”的“嘉”想到同音字“佳”。我们根据汉字的
读音,还可以发现通假关系,然后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如“便要还家”中的“要”通“邀”字,解释为“邀请”。通假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使用时借用与其意思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形近的字去代替。这就告诉我们,在理解词语的时候,还可关注词语读音,汉字的读音也能提供一些帮助。
四、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語言简洁凝练,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词义相对,这样就可以通过对已知词语词性、词义的分析,推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比如:“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困”和“不足”意义相近,针对这种句子,我们就可以把前后两句结合起来理解。像这样的句子,教材中不乏其例: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和“嘉肴”相对,“嘉肴”是“美味的菜”,那“至道”也就是“最好的道理了”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和“箭”相对应,应该都是名词,所以“奔”是动词作名词,理解为“飞奔的马”。)
五、联想推断法
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都是由古代汉语中的词直接继承下来或由某个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语中个别字词的解法就是古汉语的解法。所以在解释中碰到不懂的字词不妨联想一些包含此词的成语,有时便能迎刃而解。比如:“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句中的“功倍”和“功半”想到成语“事倍功半”和“事半功倍”,这是一种极好的联想推断法,因为现在常用的很多成语来源于古代典籍,如:“温故知新”“任重道远”等,这些常用的成语就会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文言文语句。
除了联系常用的成语以外,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借助已学词语来推断新阅读材料中出现的相同词语或相同的用法,这种推断实际上是一种知识之间的联想,是在考查利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的能力。这种推断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对课文中学过的知识理解透彻,充分掌握。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词义问题。例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间”可联系“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理解为参与。)
②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济”可联系“同舟共济”理解为渡过。)
六、语境选择法
文言文的理解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在理解词语意思时,我们可以把词义代入到原句中体会,看前后语意是否通畅,这样就可以提高理解的准确度。利用语境的这种制约作用,我们在分析文言文字词时,还可以“依文索义”,即根据词语所在句、段的文章探索词语的意义。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讽:根据涉及的对象不能理解为讽刺、讥讽,而应该理解为“讽喻,委婉的劝诫”。)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根据上下文可以了解到桃花源是个温馨和谐、美丽幸福,让人心生向往的地方,肯定不能理解为“没有出路的地方”,而应该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王力先生说:“如果说,要寻找一种系统性的学习方法,使古书的阅读水平很快提高,这种钥匙是有的,那就是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归纳积累并学以致用。
智育只能是德育的辅助品,学问只能作为辅佐品德之用,对于心地良好的人来说,学问对于德行与智慧都有帮助;对于心地不是良好的人来说,学问就会使他们变得更坏。
——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