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恋恋不忘,宇宙第一尤物

来源 :学生天地·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in_stu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灵变缥缈,洵为传神,
  复见实相,宇宙第一尤物。
  ——明末清初书画家王铎品评《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绘画始祖”。它美在哪里,以何传世历久弥珍?这大抵因为千載之后它尚在娓娓诉说……
  它在诉说:
  邂逅、定情、殊途,一段情,三生石
  如果你对这幅画作一无所知,或许是欣赏它的最好状态。摈弃偏见,挣脱束缚,凌驾于俗世喧嚣之上,以本真之心舒展卷轴——
  众仙飘逸,奇兽出没,龙驾云车,那些神秘莫测的存在穿插于山川、树木、流水等自然景致间。动静皆宜,疏密得当,缥缈浪漫的幻境恰好适合人们浮想联翩……
  一场未能如愿的凄婉恋情在自然交替的时空中上演:河畔相遇,一见倾心;玉佩定情,水波传意;奈何缘浅,人神殊途;求之不得,魂牵梦绕……这幅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于连环画又一气贯通的长卷由东晋名士顾恺之依《洛神赋》,传神还原建安才俊与洛水神女的旷世情缘。图卷中的小楷书赋文笔法秀劲,以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的段落分割了画卷的故事情节,别有一番美学趣味。
  或许是感动于曹植的赋文与顾恺之的妙笔,宋代一位佚名画家临摹了《洛神赋图》。他体味着赋文和情节的关系,揣摩着人物的神情和姿态,极力收敛个人的绘画风格,只为将画圣真迹作一个忠实的副本。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这幅《洛神赋图》是现存时代最早、唯一图文并茂的摹本,画面虽已斑驳漫漶,却愈发显得古朴。
  它在诉说:
  落笔成丝,丝丝入骨入魂
  纵观之,顾恺之采用工笔重彩技法,在画卷上尽显线描艺术。他擅长以微妙变化着的细线勾勒物像,其线条圆转均匀,有秀劲古逸之气、连绵缠绕之意,后称之为“春蚕吐丝”或“高古游丝描”。这是中国最古老的线描之一,正是顾恺之将这一技法推向了极致。



  《洛神赋图》每一部分几乎都有水的写照,水势随故事情节时而舒展自如,时而激荡回旋,绝不雷同。浪亦能感知人之情绪,巧妙地烘托着画中气氛。尤其在曹植驱船逆流而上追寻洛神时,浪涛澎湃,似观者也能听到水在咆哮,感知曹植焦急的心情。
  只有当线条飘逸起来,“体迅飞凫,飘忽若神”的洛神才有了神的气韵,其衣带飘举,着实委婉动人。四处遨游的线条串起整幅幻境的情节性、韵律感和古朴风范。正如唐代画家张彦远所言:“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
  它在诉说:
  眼神,藏不住一个人的心事
  画卷中的人物大部分为四分之三朝向观者,这是画家诠释的质朴的立体感。《洛神赋图》以形传神,顾恺之画人最看重点睛之笔,自云“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没有多余的勾染,寥寥几笔,画中人的眼眸便成了其内心与性情的写照。《洛神赋图》中,曹植与洛神的眼眸始终未曾离开过彼此。
  那眼神流转仿佛是一种邀请,邀请你走近他,端详他,听他诉说心底的爱恋。
  它在诉说:
  伊人不在,万般美好皆枉然
  顾恺之作画主张“迁想妙得”,“迁想”指画家把主观情思迁入对象之中,“妙得”为其结果。试想你是一位画家,如何在画纸上呈现深山隐寺?落笔绘一座山间庙宇岂不太“实诚”?若画两个小和尚在溪边打水,一条小径蜿蜒伸向深山,便有了截然不同的意趣。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全靠画者的悟性,全赖“迁想妙得”。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洛神赋》片段
  洛神之形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盈如春风里的青松,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诗人也好,画家也好,均以绝妙的“迁想”召集诸多美好事物,营造意境之美,只为簇拥衬托伊人之美。
  还有一处不易被察觉的隐喻:全卷五十三个人物中,只有曹植身后的一个侍从背朝观者。“背”有背离、背信弃义之意,画家可能早已意在笔先,暗示了人神殊途的悲情结局。



  值得一提的是,《洛神赋图》人大于山的构思看似失真,实则因情设境,更好地映衬了人物的形象。假若人与山呈真实比例,画者将洛神置于峻岭之中,难免主次冲突,观者恐怕也很难看到洛神轻云蔽月、流风回雪的绝世之美了。
其他文献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琴声铮铮,随风而上青云,绕梁三日而不绝,一曲终了,琴音终散,持琴之人,何去何从?   我第一次见你是在博物馆。隔着冰冷的展柜,我用眼神贪婪地描摹着你的纹绘。穿越千年的时光,我仿佛看到了你在高台之上,舜拨动你的琴弦,歌颂着清凉的南风,他的嘴里吟唱着“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他的低声吟唱伴着你
期刊
素纸轩墨,诗韵绵绵。抚一曲暗香疏影,祈荫一地光辉,使得心也沉醉。   一笔笔转合起承,一条条横平竖直,徜徉于文化的梦幻中,与代代迁客骚人分享、领略那诗意海洋。运笔,笔下蓓蕾芬芳,为成长添一抹亮色。   漫步书房,取下一方淡雅素纸,平铺在木质的淳朴案面,仿佛一夜之间,雪染白了天地,掩埋了心中的杂念,净除凡人琐事,若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心,便沉醉在此般意境中。   研磨,教
期刊
我不懂音乐,也不懂艺术,于文化有所造诣更是无稽之谈。   然而千古流传的一曲谱子,在丝弦上跃出灵动的音符。这穿越千年的慢调,流泻在不同指尖上的,必定是一种文化。我所知道的文化,最初便来自于我与一尾筝的故事。直到几日前,我从杂物中取她出来,端在架子上悉心擦拭,空白着手指,再听那沉郁顿挫的宫商曲调,太久的生疏感,仿佛回到了第一次触碰她的时候。   初初开蒙,黄口之龄。高不及一尾筝长,却痴一样爱上沉
期刊
我是第一次看见那么巧的手艺,那是唯一一次,之后再也没见过。   老爷爷看起来很平凡,他的皮肤黝黑,像是刚从煤堆里扒出来似的,倒更显得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那么明亮。他静静地看著锅里,糖还没有化开,一块块黄色的糖在黑得油光发亮的锅里煮着……   奇迹终于出现了,锅里的糖慢慢变成了金黄色、透明且带有黏稠度的液体。老爷爷瞅准时机用他那双干裂而又灵巧的双手以及那厚厚的嘴巴,手口并用。只见他拿起一根管子,取
期刊
文题呈现   前辈们灵巧的双手和细腻的匠心,绘成了一幅隽永的画卷。每当我们打开这幅画卷的时候,便不禁要赞叹中华手工艺人巧夺天工的技艺和细密的心思。请写一篇文章,展示中华传统技艺的精湛,或赞扬民间工匠的钻研精神。   我曾见证过汉代的兴衰,伴着各路大师走過唐宋元明清,却止步于现代化的二十一世纪。我的乐趣也渐渐被人淡忘。   没错,我便是细纹刻纸,乐清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看着一位
期刊
三月三里唱山歌    “唱山歌喂,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嘞……”悠扬的歌声在山间回荡,在涧边流连。这就是我家乡的“三月三”,一年一度的山歌节。   家乡的“三月三”是歌的海洋。听,林中、 涧边,山中、道边,屋前、门后,圩市、荒郊,到处都是嘹亮的山歌声,到处都是唱歌的人们。憨厚的男人、水灵的女人、沧桑的老人、激情的年轻人、朝气的少年,大家都一亮嗓子,一展歌喉。唱得精彩的,施展出浑身的解数,
期刊
我曾见证过汉代的兴衰,伴着各路大师走过唐宋元明清,却止步于现代化的二十一世纪。我的乐趣也渐渐被人淡忘。   没错,我便是细纹刻纸,乐清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看着一位位大师离我而去,看着一把把刻刀生起锈来,我满心落寞。此刻,我正躺在博物馆无人问津的角落,被厚厚的玻璃罩所封存。   寂寞的时候,我便开始回忆起自己的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工艺精湛的师傅能在一张一寸见方的刻纸上刻出
期刊
我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宫墙。自1420年起,我就伫立在北京城的中央,守卫着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紫禁城。我静静见证了明清王朝的兴衰荣辱,痛心目睹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民族危机,也欣喜遇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疯狂地将紫禁城保护起来,虽然每天游客络绎不绝,我却丝毫不觉得开心。紫禁城向国人展示的仅是那凤毛麟角,其间还有80%的区域尚未开放,还有近90%的珍贵文物封存在仓库里。我
期刊
八千年前,甘肃大地湾温暖湿润,河谷宽广,土地肥沃,先民们用水、火、土创造出中国最早的彩陶文化。其经过仰韶、马家窑、齐家等文化,一直延续了五千多年,是中国唯一没有中断的彩陶文化。其中,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更是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   在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上千件陶器中,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是唯一一件塑有人头像的葫芦形彩陶瓶。其独特的形制、别致的纹饰、生动的表情和细致的雕塑手法充
期刊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来到上海市老城厢东北部的豫园——江南园林艺术的明珠。豫园的美,在于它典雅、精致的山水,隐藏于潘家住宅世春堂风景秀丽的菜畦上。   明朝官员潘允端是豫园的园主,为了让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潘允端历经二十余年打造了豫园。而“豫”有“平安”、“安泰”的意思,同时也蕴含了“豫悦老亲”的深意。   豫园内的小桥流水,池沼溪流均掩映在花草古木之中,世有“奇秀甲于东南”“东南名园冠”之美誉,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