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岁少女”的守望与冥思

来源 :学生天地·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c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千年前,甘肃大地湾温暖湿润,河谷宽广,土地肥沃,先民们用水、火、土创造出中国最早的彩陶文化。其经过仰韶、马家窑、齐家等文化,一直延续了五千多年,是中国唯一没有中断的彩陶文化。其中,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更是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
   在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上千件陶器中,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是唯一一件塑有人头像的葫芦形彩陶瓶。其独特的形制、别致的纹饰、生动的表情和细致的雕塑手法充分体现了远在五千多年前人类的智慧和灵巧,浓缩了大地湾先民的审美意识以及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是我国史前时期集彩陶、雕塑、造型于一身的杰出艺术作品。

 齐刘海造型原始先民也懂时尚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的独特之处在于瓶口被制成圆雕的人头像,其五官端正,挺鼻小嘴,宛若一位穿着华丽大裙子的美丽少女。眼和嘴都雕成孔洞,五官镂空造成的深色阴影让人头像富有表现力。
   额前脑后整齐的短发、镂空的眼睛、微微张开的嘴巴以及可垂系装饰物的耳孔,这些都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先民们用雕塑的形式表现自己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五千多年前女性的样貌竟是如此端庄典雅、古朴大方。
   这件彩陶瓶在通体橙红色的陶衣上以黑彩绘成纹饰,花纹呈几何形,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稚气可掬、流畅自如之感。
   甘肃出土的彩陶纹饰还有很多种,如旋涡纹、水波纹、蛙纹、折带纹、鸟纹等。这些纹饰体现了我国古人对大自然的崇拜与敬畏,对后来的绘画艺术研究有着一定的影响。

 让灵魂有所依守望一片思念的星海


   这位来自黄河河畔的“千岁少女”究竟在看什么?它眼中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定是有着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我们如何去解读它,答案有很多种。其中一种说法是:相传有一对来自远古黄河部落的兄妹,他们守望着四季,守望着星空。秋去冬来,死神降临,重病失明的妹妹恐不久于人世。巫师告诉哥哥,将妹妹的头发放置在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内,便可为妹妹的灵魂找到依靠,最终变成天空中最美最亮的星星。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灵。娃娃不见了,星星亮晶晶……”远古的先民少有人能活到三十歲,在他们还不知何为生时,便要经历死亡。或许让灵魂有所依,就是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存在的意义。当你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说不定你思念的人也在微笑着望着你。通过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我们似乎看到了藏在星空背后的思念之情,以及人类对未来的美好想象。
   一件件经历岁月洗礼的器物折射出的是几千年来人们的生活变迁与精神向度。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当我们驻足眺望时,当我们行尽万水千山时,当我们试图接近历史时,历史的回音或许就响在我们走过的地方。无论是再现人类童年可爱一面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还是凝聚保卫家国信念的铜奔马,我们初见时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欣喜。
其他文献
外公是十里八乡闻名的老中医。 他喜欢研究古医书,从古书市场上淘来的医书一大堆,十分整齐地放在博古架上,总有一种年代感。   外公是中医,自然也通养生之道。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他要求我们早睡早起,在起床后散步,披散头发,活动身体,说是能养肝,升阳气,使阴阳平和。夏天,他告诉外婆要平和情绪,要多活动,使阳气外泄。秋天,他以鸡为榜样,与鸡一起保持活动,说要保持神志安定,使秋天萧索之气得以平和。冬天
期刊
唢呐,一直是我们家两代人魂牵梦萦的宝贝,在三位姐姐都对“土”唢呐表现出厌恶后,学吹唢呐这个重任就落在了我身上。当时的我还不知道“一入唢呐深似海”,家里人仅仅用了一只猫,就让我把自己“卖”给了唢呐。   初见郭老师,他脸上含着笑。看见我之后说了句“这么小啊”,还是笑着。我顿时“警铃”大作,那笑,像撒旦,让我想拔腿逃跑。第一次吹唢呐,我整个人都蜷起来了,吹出来的声音却是尴尬的“咘——” “没事没事,
期刊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琴声铮铮,随风而上青云,绕梁三日而不绝,一曲终了,琴音终散,持琴之人,何去何从?   我第一次见你是在博物馆。隔着冰冷的展柜,我用眼神贪婪地描摹着你的纹绘。穿越千年的时光,我仿佛看到了你在高台之上,舜拨动你的琴弦,歌颂着清凉的南风,他的嘴里吟唱着“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他的低声吟唱伴着你
期刊
素纸轩墨,诗韵绵绵。抚一曲暗香疏影,祈荫一地光辉,使得心也沉醉。   一笔笔转合起承,一条条横平竖直,徜徉于文化的梦幻中,与代代迁客骚人分享、领略那诗意海洋。运笔,笔下蓓蕾芬芳,为成长添一抹亮色。   漫步书房,取下一方淡雅素纸,平铺在木质的淳朴案面,仿佛一夜之间,雪染白了天地,掩埋了心中的杂念,净除凡人琐事,若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心,便沉醉在此般意境中。   研磨,教
期刊
我不懂音乐,也不懂艺术,于文化有所造诣更是无稽之谈。   然而千古流传的一曲谱子,在丝弦上跃出灵动的音符。这穿越千年的慢调,流泻在不同指尖上的,必定是一种文化。我所知道的文化,最初便来自于我与一尾筝的故事。直到几日前,我从杂物中取她出来,端在架子上悉心擦拭,空白着手指,再听那沉郁顿挫的宫商曲调,太久的生疏感,仿佛回到了第一次触碰她的时候。   初初开蒙,黄口之龄。高不及一尾筝长,却痴一样爱上沉
期刊
我是第一次看见那么巧的手艺,那是唯一一次,之后再也没见过。   老爷爷看起来很平凡,他的皮肤黝黑,像是刚从煤堆里扒出来似的,倒更显得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那么明亮。他静静地看著锅里,糖还没有化开,一块块黄色的糖在黑得油光发亮的锅里煮着……   奇迹终于出现了,锅里的糖慢慢变成了金黄色、透明且带有黏稠度的液体。老爷爷瞅准时机用他那双干裂而又灵巧的双手以及那厚厚的嘴巴,手口并用。只见他拿起一根管子,取
期刊
文题呈现   前辈们灵巧的双手和细腻的匠心,绘成了一幅隽永的画卷。每当我们打开这幅画卷的时候,便不禁要赞叹中华手工艺人巧夺天工的技艺和细密的心思。请写一篇文章,展示中华传统技艺的精湛,或赞扬民间工匠的钻研精神。   我曾见证过汉代的兴衰,伴着各路大师走過唐宋元明清,却止步于现代化的二十一世纪。我的乐趣也渐渐被人淡忘。   没错,我便是细纹刻纸,乐清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看着一位
期刊
三月三里唱山歌    “唱山歌喂,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嘞……”悠扬的歌声在山间回荡,在涧边流连。这就是我家乡的“三月三”,一年一度的山歌节。   家乡的“三月三”是歌的海洋。听,林中、 涧边,山中、道边,屋前、门后,圩市、荒郊,到处都是嘹亮的山歌声,到处都是唱歌的人们。憨厚的男人、水灵的女人、沧桑的老人、激情的年轻人、朝气的少年,大家都一亮嗓子,一展歌喉。唱得精彩的,施展出浑身的解数,
期刊
我曾见证过汉代的兴衰,伴着各路大师走过唐宋元明清,却止步于现代化的二十一世纪。我的乐趣也渐渐被人淡忘。   没错,我便是细纹刻纸,乐清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看着一位位大师离我而去,看着一把把刻刀生起锈来,我满心落寞。此刻,我正躺在博物馆无人问津的角落,被厚厚的玻璃罩所封存。   寂寞的时候,我便开始回忆起自己的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工艺精湛的师傅能在一张一寸见方的刻纸上刻出
期刊
我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宫墙。自1420年起,我就伫立在北京城的中央,守卫着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紫禁城。我静静见证了明清王朝的兴衰荣辱,痛心目睹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民族危机,也欣喜遇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疯狂地将紫禁城保护起来,虽然每天游客络绎不绝,我却丝毫不觉得开心。紫禁城向国人展示的仅是那凤毛麟角,其间还有80%的区域尚未开放,还有近90%的珍贵文物封存在仓库里。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