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糖人

来源 :学生天地·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ran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第一次看见那么巧的手艺,那是唯一一次,之后再也没见过。
   老爷爷看起来很平凡,他的皮肤黝黑,像是刚从煤堆里扒出来似的,倒更显得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那么明亮。他静静地看著锅里,糖还没有化开,一块块黄色的糖在黑得油光发亮的锅里煮着……
   奇迹终于出现了,锅里的糖慢慢变成了金黄色、透明且带有黏稠度的液体。老爷爷瞅准时机用他那双干裂而又灵巧的双手以及那厚厚的嘴巴,手口并用。只见他拿起一根管子,取过一点糖稀先捏了一只尾巴,然后把管子的一端插进去,拿着尾巴向里面吹气,边吹边把小洞捏好,一边又去捏糖人的其他部分,最后,一只灵活的小猴子出现了。不一会儿,他又吹出了惟妙惟肖的小动物:一只弯着腰,背着手的小老鼠;一只好像在汪汪叫的小黄狗;一头正在甩着尾巴吃草的大黄牛……我看着就那么一点点糖稀在他手里变成了神物,禁不住发出赞叹:“真妙啊!”
   我吃着糖人和老爷爷聊天。他说:“我原来的生意还可以,可现在,只要小孩子想吃,多种口味的,各种色彩的,奇奇怪怪包装的什么没有啊,比我这糖人可受欢迎多了。”
   傍晚,老人骑着他那老旧的黑色自行车,车上放着他那黑色的担子,担子上的糖人在夕阳下变成了红色。这是我第一次见他和他这种手艺,也是我迄今为止的最后一次。
  指导老师 李 茹
其他文献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为了打击对手的嚣张气焰,各国纷纷编段子互黑,被黑得最厉害的当属宋国、郑国和楚国。我们学过的不少典故都是古人融合了“鸡汤”和幽默的段子。这些段子正解反讽经久不衰,笑后让人充满思考。诸子轮番互黑   先秦诸子讲段子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通常不黑本国人。比如韩非子就是个非常善于群嘲的人,在《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了大量他编的段子,郑人、宋人、鲁人、卫人、齐人、楚人……统统都被黑了个遍,
期刊
古人如何预知天气   古人在辛勤的劳作中,总结出了判断天气的方法。首先,是结合节气——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再根据自己对天气变化的一些经验,然后总结出来一定的天气变化规律。据史料显示,在汉代的时候,人们就开始试着用一些科学的方式来预测天气了。比如,元末明初的娄元礼在《田家五行》一书中提到,如果质量很好的干洁弦线,忽然自动变松了,是因为琴床潮湿的缘故。出现这种现象,预示着天将阴雨。由此可见,古人在天气
期刊
太婆的戏   记忆中,太婆的手边总傍着一只老旧的收音机,咿咿呀呀地响,是戏。我的童年便浸染在这万般回转的曲调之中。   “丫头,小心点儿。”太婆远远地见我踮起脚尖,去够桌边的收音机,年幼的我尚不及桌子那般高,看起来十分吃力。她急急地拄着拐杖,跛着小脚,一瘸一拐地赶来,眉间拧出了一个结,扬起有些尖细的嗓音,打破老屋的寂静:“当心!别摔着了!”我一怔,便跌坐在地上。抬头迎上她焦灼的目光,却咧着缺牙
期刊
文题呈现   美是超越时空的,它在时光长河里沉淀,也在广阔地域间传播,比如激昂的秦腔、苍劲的书法、奔放的秧歌……這些传统文化之美在我们心中从未消弭。请你用笔下文字,记录属于中华民族的文艺情怀。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  ——题 记    有人说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塌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据史载,秦腔“形成于秦精
期刊
再一次听到《梁祝》,是在汽车的CD中。那歌声固然华丽,却缺少了一份记忆中的韵味。   憶起儿时,村里有老人做寿,专门请了一个戏班,演的正是《梁祝》。我也被外婆带着去看戏。祝英台一出现,我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她身穿五彩的绸缎,站在舞台的中央。我离舞台近,可以看见她长长的睫毛和浓浓的眼线,真是美若天仙。接着她开始唱戏,一开口,声音震惊全场,那祝英台的柔弱、甜美被她唱得惟妙惟肖,惹人爱怜。我当时入了迷
期刊
外公是十里八乡闻名的老中医。 他喜欢研究古医书,从古书市场上淘来的医书一大堆,十分整齐地放在博古架上,总有一种年代感。   外公是中医,自然也通养生之道。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他要求我们早睡早起,在起床后散步,披散头发,活动身体,说是能养肝,升阳气,使阴阳平和。夏天,他告诉外婆要平和情绪,要多活动,使阳气外泄。秋天,他以鸡为榜样,与鸡一起保持活动,说要保持神志安定,使秋天萧索之气得以平和。冬天
期刊
唢呐,一直是我们家两代人魂牵梦萦的宝贝,在三位姐姐都对“土”唢呐表现出厌恶后,学吹唢呐这个重任就落在了我身上。当时的我还不知道“一入唢呐深似海”,家里人仅仅用了一只猫,就让我把自己“卖”给了唢呐。   初见郭老师,他脸上含着笑。看见我之后说了句“这么小啊”,还是笑着。我顿时“警铃”大作,那笑,像撒旦,让我想拔腿逃跑。第一次吹唢呐,我整个人都蜷起来了,吹出来的声音却是尴尬的“咘——” “没事没事,
期刊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琴声铮铮,随风而上青云,绕梁三日而不绝,一曲终了,琴音终散,持琴之人,何去何从?   我第一次见你是在博物馆。隔着冰冷的展柜,我用眼神贪婪地描摹着你的纹绘。穿越千年的时光,我仿佛看到了你在高台之上,舜拨动你的琴弦,歌颂着清凉的南风,他的嘴里吟唱着“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他的低声吟唱伴着你
期刊
素纸轩墨,诗韵绵绵。抚一曲暗香疏影,祈荫一地光辉,使得心也沉醉。   一笔笔转合起承,一条条横平竖直,徜徉于文化的梦幻中,与代代迁客骚人分享、领略那诗意海洋。运笔,笔下蓓蕾芬芳,为成长添一抹亮色。   漫步书房,取下一方淡雅素纸,平铺在木质的淳朴案面,仿佛一夜之间,雪染白了天地,掩埋了心中的杂念,净除凡人琐事,若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心,便沉醉在此般意境中。   研磨,教
期刊
我不懂音乐,也不懂艺术,于文化有所造诣更是无稽之谈。   然而千古流传的一曲谱子,在丝弦上跃出灵动的音符。这穿越千年的慢调,流泻在不同指尖上的,必定是一种文化。我所知道的文化,最初便来自于我与一尾筝的故事。直到几日前,我从杂物中取她出来,端在架子上悉心擦拭,空白着手指,再听那沉郁顿挫的宫商曲调,太久的生疏感,仿佛回到了第一次触碰她的时候。   初初开蒙,黄口之龄。高不及一尾筝长,却痴一样爱上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