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体现价值策略提高效率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ya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自己二十四年的语文教学之路,我从自己第一节课的“说起话来忘记板书,板好书后又不知该说什么”到现在的把控自如;从过去的照本宣科到现在以生为本的语文实践;从关注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到實践“语文亲验阅读”;从过去只听别人讲到现在也可以讲给别人听……我品尝了语文人的酸甜苦辣,也与老师、学生分享过成功的喜悦。
  一、我的课堂教学实践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语文老师,我自觉关注一切与语文有关的事,我通读学生的“随笔”,了解学生的语文底子;关注媒体中的各种语文现象,培养学生的语文规范与习惯;我尝试余映潮先生的“板块式”教学,摸索自己的自主学习课堂;学习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践行“以生为本,亲验阅读”的主张。实践中,有收获,有不足,但我从不满足,从不气馁,总是把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积极与不足当作教学专业成长的台阶,不断地反思把玩、磨练提高。
  1.我的教学实践得失
  我教《故乡的榕树》,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开放、自主的时空里,深入阅读文本,寻找自己独特的发现,对照文本回味自己背井离乡的求学生活,体悟家乡在自己心中的分量。拓展练笔环节让学生回想“这山这水”,写写自己对家乡曾经有过的那一份感动,而这份“感动”生长的土壤正是学生对文本深入阅读的体悟,是情到深处的认同。
  一节课下来,学生写得不少,说的也很多,感觉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完成了,但又多了一个疑问——成效大吗?我疑问的着眼点在于乡情的表达,学生说的多是表象的东西,未能真正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去。比如,学生都能说出通过榕树抒发思乡之情,然而,这种思乡之情到底多么浓烈、多么难以言表,大部分学生都没有体会到。尤其是对关于榕树的人、事的描写,学生的感知都是表面的。我思考,这跟学生的阅历有关?还是与老师的设计、引导有关?
  我想,如果再上这篇课文,也许应该先从学生入手,营造一种思乡的气氛,让学生先写写自己的家乡,与作者做一对比,效果可能会更好。
  2.观课中发现的问题
  (1)课堂热闹空洞
  新课程实施中,个别教师对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理解片面,课堂中,表演、辩论让课堂有了生机,但学生收效甚微。这是从“填鸭式”到“牧羊式”的极端,误解了学生的自主性。
  (2)滥用多媒体
  一节课从开始到结束,幻灯片、动画代替学生的朗读、分析、理解,有的甚至连别人的学校、姓名都不改,缺少属于老师自己的东西。背离了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为中心的本质。
  (3)分组讨论徒有形式
  不管问题的难易程度,一定要面对面讨论,有的还要站起来讨论,缺少讨论学习的实质价值。面对讨论后的发言,老师大都是:“好!很好!”引导、点评不到位。
  3.学生对语文的误解
  语文学科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它需要学生一篇篇阅读、一次次说话、一遍遍写作。学生嫌麻烦、偏科,重理轻文,认为课上听听、课后练练就可以提高,未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不重视观察生活,不阅读课外读物,不多写一篇文章。这种心态学语文,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学在反思中前进
  1.理念体现价值
  教学理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老师有了先进的理念,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这样,教才有效果,学才能提高,教学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备课、上课、观课中,我总是关注老师用什么策略、方法来落实目标,提高效率,更思考老师用什么理念来体现教学的价值。
  践行生本教育理念,是我教学工作一直以来的努力。
  2.策略提高效率
  从语文教改、高考出题的趋势看,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学生感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我的语文教学实践也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
  (1)要学好语言,策略上,要重视学生亲验感悟,轻老师照本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精妙语言的解读,最好方法就是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去自觉品味、自主感悟,写出属于自己的理解。学生学习天性的自主展现,必然会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和较高的学习效率。教师过多的分析,势必限制学生的思维。
  (2)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奠定正确的价值取向。字、词、句是理解的基础,基础之后,应重视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要培养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学过的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课有助于取长补短,听其他老师的课给了我受用不尽的知识和财富,它的价值在于认识他人,反省自己,借鉴别人,补我不足。教学策略只有在不断的反省、借鉴中才能得到升华,也只有科学的策略才能保证课堂效率的提高。
  3.技术增强效果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给教学带来了丰富的内容、直观的手段,让感知变为直观,让抽象变为具体,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物极必反,老师过多的给予会捆住学生的手脚,约束学生的思维,这对语文教学来说是没有价值的。备课中,老师应三思而行,适可而止。
  教学的真正价值,存在于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过程中,存在于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态度中。尽管这种反思不一定能终结所有的教学难题,但不经过这种反思,难题的终结则是不可能的。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
其他文献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曾经明确界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结合具体教学片断分别从对“字”的咀嚼、“段”的联想、“篇”的朗读三个方面来谈语感的培养。  一、咬文嚼字——品用意,提升语感温度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
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浓,语文成绩不见起色,这大概是语文老师们经常抱怨头疼的事。面对问题,我们不妨反躬自省,试问下自己:我的语文课堂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吗?能让学生感觉到有所得,有所悟吗?  语文教学怎样教才有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际和学习经验,从语文老师的角度,就“语文课应该怎么教”的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供读者探讨:  一、依据文本特征教  语文教学中有个普遍现象,老师教课文,不管什么文
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非常重视讲授古典诗词的考试重点,重视其工具性的特点,却忽略了古典诗词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性,把美好的古典诗词分析成了一句句重难点的文言句子、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等。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低头“快快抄写”,把古典诗词的鉴赏课变成了文言文的读写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也变得功利和浮躁,难以体会古典诗词的情愫。由此可见,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针对学生存在的强烈畏难情绪,我们进行了文言文教学改革综合实验:运用“翻转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运用微课促进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力;实践“翻转教学”,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翻转课堂”的实质是将“知识传递”与“知识内化”进行了“翻转”。“知识传递”的过程放到了课外,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完成
职业素养是中职学生发展成为职业人必需的职业素质素养,是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主要由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等要素构成。那么,作为文化基础课的语文课程,如何利用教学,充分发挥语文的作用,提升学生某些方面的职业素养呢?笔者做了如下的实践研究。  一、转变教学观念  1.确立服务意识  中职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为就业服务、为市场服务、为专业服务”。因此必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隋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启迪美、传播美、塑造美的艺术家,通过教学努力使学生像住在春风和暖的地带,像从一种清幽的境界中呼唤一阵清风,不知不觉地培养起
随着“学讲计划”在教学推进过程中的逐渐深入,作为一名用心教学的语文教师,我也越来越领略到了“学讲方式”的教学精髓。做人有做人的原则,教书也同样有教书的原则,教学原则像是教学这条路上的路标,提醒着我们前面的方向。“学讲计划”的教学原则就是我教学的路标,但有些原则并不是死的,在这些原则上融入创新的教学方式才能使死的原则变成活的原则,“学讲计划”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才会更加生动和精彩。  一、掌握学情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