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翻转教学”的教学实践探索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sky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针对学生存在的强烈畏难情绪,我们进行了文言文教学改革综合实验:运用“翻转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运用微课促进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力;实践“翻转教学”,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翻转课堂”的实质是将“知识传递”与“知识内化”进行了“翻转”。“知识传递”的过程放到了课外,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完成知识的构建。课堂上,教师则根据反馈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
  一、运用“翻转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
  1.合理利用智能终端
  按照“翻转课堂”的要求,教师需要课前录制视频。视频录制好后,把它传到学生终端上,学生进行观看、学习。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想看就看;重点的地方,反复看;没看懂的内容,暂停下来仔细看: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望。
  2.展现流行音乐中古诗词的魅力
  现在的学生都很喜欢流行音乐,喜欢它的旋律、歌词中的经典元素。受周杰伦和方文山这对搭档的启发,我们从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人手,并借助歌词中的古诗词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我们把周杰伦的《青花瓷》《发如雪》《千里之外》做成微视频,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我们又制作了苏轼填词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微视频,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跟着唱。接下来,要求学生自己去找由古代诗人填词今人谱曲的歌曲,李清照的《一剪梅》、岳飞的《满江红》、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被找出来。结果,待学到苏轼的《赤壁赋》时,学生已经对课文的内容稔熟于心,学生兴趣高昂。
  二、运用微课助力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1.老师录制示范诵读视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个榜样可以是那些名家,也可以是老师。我们把老师的诵读制成微课,有声音,有画面,有字幕,还有配乐。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生动形象,无声的教材也变得立体可感。看到自己老师的声音和画面,学生自然十分亲切。这样的微课,把学生的朗诵热情调动起来了。
  2.诵读效果竞赛化
  学生的诵读水平、诵读热情均有差异,要使学生的兴趣长期保持,竞赛活动必不可少。我们把学生分成组,每周评选出优秀小组给予表扬。每月再评选出最优小组,给予奖励,让他们也来参与微课录制,制好的微课在全班展示。在录制微课的过程中,学生的诵读能力得以提高。竞赛使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三、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文言文基础知识是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常见的文言现象。我们让学生课外查阅资料,把收集到的文言基础知识写在笔记本上,然后老师归纳总结,制作成文言基础知识系列微课,供学生观看,以达到强化知识的目的。
  四、实践“翻转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优化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过秦论》为例:第一步,老师范读后,学生进行诵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步,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并归纳文言知识点。第三步,老师分配任务:诵读、文言知识点归纳、写作方法总结。根据各自的任务,学生开始备课:小声诵读,查阅资料,在书上做标记,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同学们从容不迫地上台讲课。他们板书设计精美,诵读声情并茂,讲解有条有理。其他同學听得津津有味,不时还有人举手提问,课堂气氛活跃。这样的课堂,学生成了主人,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传统的师生角色得到“翻转”。在备课、讲课的过程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结合文言文教学,开展辩论赛。通过辩论,锻炼学生组织语言、思考问题的能力。辩论中找依据的过程就是精读课文的过程,思考问题的过程,就是加深对文章的内涵和精华理解的过程。
  2.采用任务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校已经探索出适合学情的“导学合作幸福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是任务教学的体现。老师集体备课设计出导学案,并以任务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它分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成果、学习反思等模块。每个模块中给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课下按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课堂上,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并质疑难点,老师负责点评、总结、答疑。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任务教学来学习文言文效果极佳。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翻转教学”的实施,可以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升。两年的实验,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大大降低,他们说:“课前看视频,课堂解疑惑,平板功能妙,古文不难了”。
其他文献
写作是语文综合素养的表现,它涉及到学生语言的运用、语感的灵敏度、对生活的感悟以及语言天赋等,而这几种素养又都受着思维的调控。随着“课程标准”的新一轮修订,“思维的
采用地震非均匀度(GL值)预测方法,在震例回朔性检验研究、室内岩石破裂实验及GPS观测结果等三种途径对该方法预测效能进行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对中国大陆未来1~3年强地震活动主
一世纪前Rayer即报告了尸检肾静脉血栓所致的闭塞。六年后Rolimason发表肾静脉结扎后引起蛋白尿及血尿的动物实验观察。1939年Derow报告了第一例临床病案,以后病例数不断增加
利用中国电离层台站和地磁台网资料,总结了8.1级地震前出现的电离层f0F2(F2层临界频率)异常以及地磁低点位移、地磁日变化异常现象。对比研究了电离层与磁场短期异常分布及特征,结果显示:磁场与电离层时空异常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2001年10月8日出现低点位移,其突变分界线通过震中地区;震前1.5个月之内震中及周围地区出现地磁日变化异常,拉萨台电离层f0F2出现明显异常。
前列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误诊,一旦确诊,多属晚期。近年来,我们采用睾丸实质剥脱联合雌二醇治疗晚期前列腺癌1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13例,年龄61岁
本文介绍跨断层定点、定时土壤氡气连续观测的方法,并着重探讨了“土氡”观测中的干扰因素及其排除方法。认为该方法所提取的地震前兆信息可以应用于地震短临预报。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曾经明确界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结合具体教学片断分别从对“字”的咀嚼、“段”的联想、“篇”的朗读三个方面来谈语感的培养。  一、咬文嚼字——品用意,提升语感温度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
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浓,语文成绩不见起色,这大概是语文老师们经常抱怨头疼的事。面对问题,我们不妨反躬自省,试问下自己:我的语文课堂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吗?能让学生感觉到有所得,有所悟吗?  语文教学怎样教才有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际和学习经验,从语文老师的角度,就“语文课应该怎么教”的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供读者探讨:  一、依据文本特征教  语文教学中有个普遍现象,老师教课文,不管什么文
练习就是为了让学生有目标、有计划、有指导的"练",练习质量的优劣与训练的效果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练习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简单、实用、高效,让尽可能少的练习发挥尽可能多的
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非常重视讲授古典诗词的考试重点,重视其工具性的特点,却忽略了古典诗词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性,把美好的古典诗词分析成了一句句重难点的文言句子、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等。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低头“快快抄写”,把古典诗词的鉴赏课变成了文言文的读写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也变得功利和浮躁,难以体会古典诗词的情愫。由此可见,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教学中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