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导课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此确保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本文就如何提高课堂导入教学效果提出几点思考,以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希望此研究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实物;情境;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8-013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8.066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应将关注点放在课堂导入环节,在高效的课堂导入模式下对学生进行引导,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抵触情绪,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一、运用实物,导入方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实施导入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通常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比较排斥,并不是因为学习压力大,而是教师没有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忽视了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教学方式。此外,受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仍有一部分教师对学生采取程式化的模式进行教学,这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1]。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渗透,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教师应关注到课堂导入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部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存在一种抗拒心理,而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学生有效进入学习状态,甚至对数学知识产生一种抵触情绪。而一个良好导课的设计,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使学生自动自觉地产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欲望。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都较强,对未知事物也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教具引导学生认知数学知识,打破传统层面运用单一教具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增加不同的教具,以此吸引学生进行学习,并扩展学生的认知范围。同时,在无教具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可以用口头描述扩大教具的范围,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数学概念进行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导入课程的难易程度,过难或过易不会起到较好的导入效果,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一部分生活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从而确保学生的兴趣点被导课内容所吸引。
二、创设情境,拓展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和理解。尤其在导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利用一些简单的教具,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导入,使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指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使抽象化的数学理论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在对学生进行课程导入的环节,教师可以采取故事导入和游戏导入两种方式,这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对于创设故事情境来说,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生动形象的动植物卡通形象进行引入,也可以将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动画片人物引入数学学习环节,以此为学生创设故事情节,并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并用多媒体这种模式对学生进行表达。由于视频集文本、图形、动画等于一体,会对学生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因此能够快速吸引住学生的目光,使学生可以顺利从导课环节过渡到重点知识学习环节[2]。此外,这种多元化的故事导入模式,也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深切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游戏教学模式则是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欢迎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安排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可以使学习氛围更加宽松和谐。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游戏,提高自身合作能力,从而有效确保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与新课改的要求更具匹配度。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导入的过程中,也应注意设计一些可以突出教学重难点问题的教学内容,并对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生长点进行关联;也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容易犯错误的问题,使学生在导入环节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谈论,寻找出正确结论以及错误产生原因;也可以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而对一些导课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判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完成学生“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换,确保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导入,顺利地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内容中,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三、结合生活,提高质量
结合当前小学数学导课教学进行分析,通常教学结果不尽如人意,这主要由于單纯地将关注点放在了对“外表”的关注上,导致导课教学内容过于华丽,形成了本末倒置的情况。再者,找不到一个准确的切入点,也是导课无法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其实,教育源于生活,而生活中也包含着许多数学知识,教师为学生设计导课,不需要进行一些无谓的“包装”,只需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就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以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通过自然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要注意导课内容真实自然,避免出现过于刻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接受数学知识,可以确保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此外,自然导入模式也为教学营造了和谐氛围,使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能够更加融洽,教师借助于这种氛围,对学生进行悉心教导,使学生顺利过渡到数学知识学习中。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对数学知识点进行深入了解,并与新课内容相结合,确保新课内容与导课内容具有高度统一性,从而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教学效果。只有在这一层面下,才可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其次,教师可以将一些具有生活性的知识作为问题对学生提出,使学生懂得通过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种问题驱动的导课模式,会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责任意识。同时,通过生活实际内容与教学的结合,也可以确保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接受。此外,通过生活情境化导入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也可以使学生快速地对导入过程中阐述的知识点进行理解,以此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情境中涉及的一些数学知识,并鼓励学生进行自行表达,以此确保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情感,使数学知识的教学难度得以降低。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会联想到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类数学问题,比如去超市购物,在结账的过程中其实就等同于进行一次混合运算。这种学生自发说出的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会使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四、动手实作,强化效果
教师应注意在设计导课的过程中确保导课内容与教学主题环环相扣,并保证教学过程简单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同时,教师也应注意选择便利的取材内容,从而确保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使学生可以通过思考理解数学知识,认知数学知识中的规律,真正地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导课环节的动手实作,也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并形成一种学习数学知识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座位上就可以动手制作数学小道具,可以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制作教具,也可以让同桌及前后组进行比赛,看哪位同学制作的教具最逼真。学生在完成动手实作导课内容后,应将组员的学习过程和完成结果进行公示,教师则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认知自身的学习能力具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以此进行更好的改进。而从教师层面来讲,教师也应分别对不同组别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整体层面学生动手导课实作中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题,更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从而确保各组别的学生可以更加高效的发扬自身的优势,改进自身的不足[3]。此外,教师也应让各组别的学生对导课实作学习进行总结,从而实现各组别之间交叉互助的目的,使不同组别的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取长补短。再者,教师也应让每组学生说出在导课实作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使其他组别的学生进行学习,进而在整体层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五、设疑导入,增强自信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增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以此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设疑导入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率地投入学习情境中。教师应注意设疑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难,可以让学生以“跳起来摘果子”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大部分学生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回答出正确的答案。而教师也应注意对学生进行适时鼓励,使学生懂得一个道理,即虽然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努力学习,同样可以突破数学知识的学习障碍。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学生自然会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情境中,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此外,这种设疑加鼓励的学习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刻苦钻研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勇于突破学习困难的勇气,使学生养成终身性的数学学习习惯。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良好的课程导入可以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激发,也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的导课教学引导。同时,高效的导入教学模式,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以提升,从而可以为学生终身数学能力的提升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刘海军.论小学数学导学案的设计[J].西部素质教育,2016(19):173.
[2]曹晓花.浅谈小学数学导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270.
[3]韩冰.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实施策略研究[J].才智,2014(17):6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实物;情境;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8-013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8.066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应将关注点放在课堂导入环节,在高效的课堂导入模式下对学生进行引导,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抵触情绪,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一、运用实物,导入方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实施导入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通常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比较排斥,并不是因为学习压力大,而是教师没有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忽视了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教学方式。此外,受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仍有一部分教师对学生采取程式化的模式进行教学,这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1]。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渗透,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教师应关注到课堂导入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部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存在一种抗拒心理,而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学生有效进入学习状态,甚至对数学知识产生一种抵触情绪。而一个良好导课的设计,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使学生自动自觉地产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欲望。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都较强,对未知事物也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教具引导学生认知数学知识,打破传统层面运用单一教具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增加不同的教具,以此吸引学生进行学习,并扩展学生的认知范围。同时,在无教具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可以用口头描述扩大教具的范围,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数学概念进行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导入课程的难易程度,过难或过易不会起到较好的导入效果,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一部分生活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从而确保学生的兴趣点被导课内容所吸引。
二、创设情境,拓展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和理解。尤其在导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利用一些简单的教具,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导入,使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指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使抽象化的数学理论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在对学生进行课程导入的环节,教师可以采取故事导入和游戏导入两种方式,这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对于创设故事情境来说,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生动形象的动植物卡通形象进行引入,也可以将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动画片人物引入数学学习环节,以此为学生创设故事情节,并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并用多媒体这种模式对学生进行表达。由于视频集文本、图形、动画等于一体,会对学生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因此能够快速吸引住学生的目光,使学生可以顺利从导课环节过渡到重点知识学习环节[2]。此外,这种多元化的故事导入模式,也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深切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游戏教学模式则是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欢迎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安排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可以使学习氛围更加宽松和谐。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游戏,提高自身合作能力,从而有效确保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与新课改的要求更具匹配度。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导入的过程中,也应注意设计一些可以突出教学重难点问题的教学内容,并对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生长点进行关联;也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容易犯错误的问题,使学生在导入环节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谈论,寻找出正确结论以及错误产生原因;也可以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而对一些导课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判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完成学生“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换,确保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导入,顺利地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内容中,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三、结合生活,提高质量
结合当前小学数学导课教学进行分析,通常教学结果不尽如人意,这主要由于單纯地将关注点放在了对“外表”的关注上,导致导课教学内容过于华丽,形成了本末倒置的情况。再者,找不到一个准确的切入点,也是导课无法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其实,教育源于生活,而生活中也包含着许多数学知识,教师为学生设计导课,不需要进行一些无谓的“包装”,只需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就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以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通过自然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要注意导课内容真实自然,避免出现过于刻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接受数学知识,可以确保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此外,自然导入模式也为教学营造了和谐氛围,使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能够更加融洽,教师借助于这种氛围,对学生进行悉心教导,使学生顺利过渡到数学知识学习中。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对数学知识点进行深入了解,并与新课内容相结合,确保新课内容与导课内容具有高度统一性,从而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教学效果。只有在这一层面下,才可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其次,教师可以将一些具有生活性的知识作为问题对学生提出,使学生懂得通过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种问题驱动的导课模式,会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责任意识。同时,通过生活实际内容与教学的结合,也可以确保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接受。此外,通过生活情境化导入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也可以使学生快速地对导入过程中阐述的知识点进行理解,以此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情境中涉及的一些数学知识,并鼓励学生进行自行表达,以此确保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情感,使数学知识的教学难度得以降低。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会联想到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类数学问题,比如去超市购物,在结账的过程中其实就等同于进行一次混合运算。这种学生自发说出的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会使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四、动手实作,强化效果
教师应注意在设计导课的过程中确保导课内容与教学主题环环相扣,并保证教学过程简单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同时,教师也应注意选择便利的取材内容,从而确保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使学生可以通过思考理解数学知识,认知数学知识中的规律,真正地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导课环节的动手实作,也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并形成一种学习数学知识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座位上就可以动手制作数学小道具,可以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制作教具,也可以让同桌及前后组进行比赛,看哪位同学制作的教具最逼真。学生在完成动手实作导课内容后,应将组员的学习过程和完成结果进行公示,教师则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认知自身的学习能力具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以此进行更好的改进。而从教师层面来讲,教师也应分别对不同组别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整体层面学生动手导课实作中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题,更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从而确保各组别的学生可以更加高效的发扬自身的优势,改进自身的不足[3]。此外,教师也应让各组别的学生对导课实作学习进行总结,从而实现各组别之间交叉互助的目的,使不同组别的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取长补短。再者,教师也应让每组学生说出在导课实作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使其他组别的学生进行学习,进而在整体层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五、设疑导入,增强自信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增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以此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设疑导入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率地投入学习情境中。教师应注意设疑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难,可以让学生以“跳起来摘果子”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大部分学生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回答出正确的答案。而教师也应注意对学生进行适时鼓励,使学生懂得一个道理,即虽然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努力学习,同样可以突破数学知识的学习障碍。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学生自然会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情境中,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此外,这种设疑加鼓励的学习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刻苦钻研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勇于突破学习困难的勇气,使学生养成终身性的数学学习习惯。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良好的课程导入可以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激发,也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的导课教学引导。同时,高效的导入教学模式,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以提升,从而可以为学生终身数学能力的提升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刘海军.论小学数学导学案的设计[J].西部素质教育,2016(19):173.
[2]曹晓花.浅谈小学数学导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270.
[3]韩冰.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实施策略研究[J].才智,2014(1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