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中英语教材编撰特点分析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uliangaij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壬戌新学制”后,紧随其后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倡教材编写思想要从语法翻译法转向直接教学法,并借助之前明末清初英语教学已经取得的基础,开启了民国自编教材的一个繁荣时代。民国自编英语教材不仅成为中国英语教学史的重要成果,也成为英语教学改革解读的热门课题,时至今日依然可以为当今英语教材编写者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民国盛极一时的英语教材《开明英文读本》为例,结合当时教材编写相关政策,开明书局的开明精神、教育思想以及插图价值等方面分析其编撰特点,旨在为当前外语教学改革的新教材编写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理据。
  关键词:民国英语教材 编撰特点 《开明英文读本》
  引言
  众所周知,“小学”与“大学”是我国传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教育理念,而“中学”是清朝后期才出现的,特别是1902年壬寅学制颁布以后并随之建设了中等教育性质的学校。而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这段时间,英语教学不仅仅受到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用型学习目的影响,还受到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以及缺乏适合当时学生学习的优秀教材制约,使得英语教学条件较为困顿。除了英语教学的重点阵地集中在当时的教会学校,由外教自由选择英文原版教材进行英语教学以外,为了解决师资问题,学校往往还直接邀请当时从事涉外工作的人员来从教,教师队伍就比较杂乱,也由此激发了民国中后期的大量的教学改革运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这些大量的就地取材,大量的汇集一切实用人才作为英语教师,却极大地促进了英语教学的发展,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教育效果,一代英语名师就是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孕育而出。反观现在的英语教材,标准统一规范,师资正规合格,教学质量却不理想。
  一、民国自编初中英语教材的相关政策
  民国时期教材已经渗透出教材编撰者对于西方语言学的认知基础,并结合中国特有的教育理念,形成一种符合当时国情的课程标准以及编撰教材特色。尤其在教材质量的选材范围、学术价值以及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经学和国文的配合度方面特别明显,显示出民国初中英语教材的重要价值。民国初中英语教材并不是只关注外国语言和文化的学习,而是实行以中国经学和国文为主外语学习为辅的编撰基本思想,始终将育人作为主要教育目的的一种实用型教材设计模式。这或许对当前中学外语教材体系的整体设计方案、编辑理念和英语教材的具体编写,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首先,民国初中英语教材编写宗旨的国民性。民国初中英语教材并不以西方文化传播为主要目标,依然是为了服务当时社会需求和体现民主思想的教育目标。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美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新学制”的标准:(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扬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民国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伸缩余地。{1}这七项标准突出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也体现了实用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个学制除以后在学分制、课程设置及个别时期中高中学制年限有所变动外,基本沿用至1949年。{2}1922年至1949年自编初中英语教科书基本上是由各个书局自行编写并经教育部审定,在教科书封页上标有“教育部审定”字样。{3}
  其次,民国初中英语教材编写宗旨的社会性。民国初中英语教材注重的技能培养,需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增加相应的难度和深度。表面上看,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的教学课程大纲,与当前新课标一样关注听说读写译的培养,但是当前新课标教学,却缺少了民国时期那种将英语教学作为经学和国文的辅助知识,作为服务于社会的技能培养。同时民国时期还对国外真实版数理化教材的配套使用,使得在英语教材的编撰过程中,可以按照总体编撰任务中语言文化了解的一部分进行,多维度多方位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和环境。而现在英语技能的培养完全放在外语学院的西方语言文化的框架下,缺乏了数理化专业英语教材对英语学习的相辅相成,使得英语学习越来越和社会需求脱节。
  关于民国初中英语教学课程标准方面,可以看出当时在社会实用教学目标下已经很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例如,在新学制的影响下,1923年公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与以往学制不同的是,新学制根据初、高中两个阶段的不同学情,分别制定目标,所以课程标准也分段。教授方法提倡直接教学法。从教材目的、教学内容来看,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功,高中阶段对英语技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侧重学生的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4}在此以初中英语为例,教材目的为:(1)使学生能阅读浅易的英文书报;(2)使学生能用英语作浅近的书札及短文;(3)使学生能操日用的英语。教学内容中关于学习的六个方面贯彻三个阶段,然后根据阶段的发展,相应地增加对技能的要求。简单概括六方面的内容为识字、文法、读本及默诵、习字、拼音和句读。一二阶段注重基础,第三阶段侧重提高。{5}
  关于民国中学英语学习技能的培养和重视,与现在新课标对于技能的培养关注程度基本相近。例如,1929年8月教育部颁布《初级中学暂行课程标准》。林语堂参与起草了初级中学英语部分的内容。英语教学目的中新增了让学生从学习英语方面增加研究外国事物的兴趣。在课程标准中新增的“作业要项”在于使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练习。由于实施受阻,又逢“九·一八”“一·二八”事变,此次课程标准实施缓慢。1932年教育部又制定《初级中学课程标准》,基本内容与1929年的相仿,除小故事在第一学期逐渐增加,二三学年没有明显变化。三年内识字量约为三千字,其中两千字为常用字,同时学分单位制被改为时数单位制,每周5小时。英语改为三年课程,废止第三年选修。{6}但是,即使都关注英语技能的培养,值得关注的是,民国中学英语教材的核心始终是育人的核心和服务于社会的根本;而当前的英语教材编撰,核心是单科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标准,脱离了早先国文的核心育人框架指导,也缺乏其他英语数理化专业教材的相辅相成,脱离了社会实用性培养模式,就很难真正为社会培养出人才来。   二、开明书局的开明精神
  民国英语教材的百花齐放,除了当时应时代呼唤的、致力于国家教育发展的大师们的付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出版社的推动和宣传。其中对于林语堂《开明英文读本》做出巨大贡献的开明书局就是一例。开明书局的开明方针,对于推动民国教材功不可没。所谓开明方针,是指书局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书局出版的书不以市场为导向,而是集中体现开明精神,在把主要读者定位在青年和少年,同时还表现在将开明精神体现在所编辑出版的中小学教科书上,比如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蕴含,以及精美的插图插画,使得教材不仅仅是英语学习教材,也是育人的经典,是美育的经典。
  1928至1929年开明书局出版林语堂编写的《开明英文读本》三册,广受欢迎,首印一个月内加印多次。书局通过经典教材的推出,形成了自己的光荣传统,即“开明精神”。“开明精神”可以用“四求,加以概括,即求义、求新、求实、求精。所谓求义,就是致力于对社会多做贡献,坚持正义,反对邪恶,坚持进步,反对落后;所谓求新是指在出书办刊上努力求异创新,大胆改革,创造开明特色;所谓求实是指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千方百计在提高图书质量上下功夫;所谓求精是指在经营管理方面相当精明,有自己的一套理财办法,努力从管理求收益,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四求”之中,求义是核心,是灵魂,是根本,求新、求实和求精都是为实现“求义”服务的。{7}借此开明精神,来反观当前的英语教材,按照求义、求新、求实、求精四项内容,各自能打多少分呢?
  现在英语教材琳琅满目,但是都是在外国文化外国特色方面下功夫,随着互联网对于文化知识传播的推动作用,很多以前没出国就不会知道的外国风土人情都已经可以从网络获得,那么以宣传外国文化和风土人情的资料,可以作为教辅内容,而随着改革开放以后近三十年的英语教学铺垫,现在的中学英语教材,可以回归到以中国文化特色为主,借鉴开明书局出版英语教材的特色,将求义、求新、求实、求精四项内容融入中学英语教材中,加重教材在于育人的核心思想。
  三、《开明英文读本》主创的经典合作
  除了出版社的开明精神赋予教材引领教材编撰的领军地位以外,《开明英文读本》的另一个特色非常符合中学生的美育心理需求,即由当时著名的丰子恺先生专门倾心为教材设计插图。正是林语堂的意念教学法和丰子恺插图的经典合作,使得这版教材成为复合型美育特色的经典教材。
  林语堂在1930年初版的《开明英文文法》的“序”中提到:“我们无论说什么,总包括两样东西:(1)说什么;(2)怎么说。前者叫作‘意念’(notion),后者叫作‘意念的表现法’(expression of the notions)。”林语堂的教学思想来自丹麦外语教学法家、英语语法家叶斯帕森(Otto Jespersen)但是林语堂认为外语教学的任务在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用语言做事。{8}在《开明英文文法》中,林语堂对中英意念及其表达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便于加深学生对两种语言的理解,克服恐惧心理。通过《开明英文读本》书后“分类词汇”中对词汇的分类,得出《开明英文读本》280篇课文共包含1080种意象,其中客观自然类意象274种,社会人文类意象806种。林语堂对初中的教学途径是通过自然的语汇、简单的语法和精细的语音练习,培养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为学生灵活运用常用词汇和升入高中打下牢固的基础。{9}
  丰子恺负责教材的插画和装帧设计。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曾说道:“丰子恺为三册书画了大量插图,其中有些是简单的说明图,还有一些是随文系列绘画,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丰子恺一共画了五幅插画,串联起来看,几乎是不用看文字,就能读懂的一组故事画。这些画与他通常的作品比较,其艺术性、精致感以及灵动感,均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他的画中还融入了西方文化的风格,因此又与他寻常的作品有所不同。”{10}
  关于《开明英文读本》产生的影响,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得到印证。编辑家、语言学家陈原回忆他学外国语的经历时写道:“我学过《开明英文读本》,也教过这部书——这部书的编者是林语堂。这课本的确给人带来了新鲜的气息。我幼时在家读过商务版《华英初阶》,是带着哭声死啃的。少年时在初一读商务版《模范英语》,也引不起学外语的兴趣。唯有后来(大约从初二起)读开明的课本,这才诱发了我学外语的‘潜’意识。要问这部课本‘突破’了什么?我想大约有两点:一点是内容多彩,不呆板;另一点是插图美,编排新,注音用宽式国际音标,使人不觉得要哭。应当说,这部课本的编辑是同传统的翻译教学法决裂的。”{11}
  四、《开明英文读本》教材特点
  《开明英文读本》共三册,是民国时期极为畅销的一套英文教材,林语堂编,丰子恺绘插图,1928年开明书店出版,畅销二十几年,与《开明活页文选》《开明算学教本》并称为“开明三大教本”。海豚出版社在《开明英语读本》的出版说明中对这套教材进行了总体评价:“教材自第一册到第二册难度递增,从最基础的字母、音标开始,进入对话、单句、短文,最后是长篇故事,其中穿插词汇、语法的讲解运用,是一套较为全面的英语教材。教授方法也别具一格,从简单日常生活入手,但并不是日常生活的简单演绎,而是通过联想、想象拓展英语的运用,很符合孩子的思维习惯,又能锻炼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二、第三读本则以短、长篇文章为主,内容多选自中外经典故事,如《论语》《史记》《安徒生童话》《希腊神话》等,使得这套教材有着非同一般的文化含量。”{12}
  从教材的结构体系看,本文粗略地将教材分为四部分:辅文、目录,正文、附录。辅文中除了介绍作者和教材,还加入了教法与学法,体现了作者的意念教学法,更为教师和学生充分使用该书教授和学习英语提供了宝贵的建议。林语堂在教授英语方法中,提倡在练习中废除分数;在英文学习方法中鼓励学生多做口语练习。在学生对待口语练习态度中林语堂提出两点:不怕羞和不想分数。这样做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教育不仅让学生学习,也要使学生乐于学习。因学生刚接触英语,所以第一册辅文中带有音标和字母表。附录中除了语法知识的讲解,分课词汇的展示,还补充了语音知识,将所学词汇进行了特别分类。分类词汇不仅利于学生记忆单词,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第一册为了增加趣味性,附录中还有歌曲、校园对话。   课文结构以海豚出版社出版的《开明第一英文读本》为例,除了第72、74、82课因插图原因不占一页,其余课文都占一页篇幅。一篇课文一般包括正文、单词、练习及提示。练习和提示根据课文需要而出现。因为它出现的位置是脚注的位置,但一般没有附带与所要解释内容相应的序号,内容与教学相关,主要是给教师的建议。单词和词组排在课文和练习的后面,加粗且带有音标。这与附录里的只带有汉语意思的单词相补充,通过分离释义和单词及其读音,一方面有利于防止学生一碰到新单词就翻看单词表,侧重识记汉语意思的倾向;另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朗读课文,增强学生说英语的意识和能力。
  五、民国英语教材编撰特点启示
  《开明英文读本》在当时能产生广泛影响,现在又再次出现关注热潮,都说明该套教材的教育核心并不是在于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培养,而是教材始终以培育学习外国语的中国中学生为己任,以教化心灵、增强美育为特色。这和当前的英语教材编撰有很大的不同。通过对这套教材的分析,在初探该套教材时得到一些启示。(1)编撰教材的核心应始终放在育人的根本上,培育技能不能超越培育品德的重要性,为了培育技能而扭曲品德的塑造和养成,再好的技能都是教育的失败;(2)增加教育对象对于学习的兴趣,应是编撰教材的核心内容。不能从教材中,学生既没有德育的启迪,也没有美育的熏陶,看到的只有技能培训之后的呆滞和厌倦。学习兴趣的激发,才是教材的魅力所在。课文内容可以加入歌谣、小故事,插图要简洁明快,生动活泼。(3)英语教材的编撰必须确保引进和自编的有机结合,民国教材的胜出很多层面是一直在延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引进最新英语原版书籍,是当时教材的与时俱进,而林语堂的开明精神和丰子恺的插画,是中国特色的体现,正是这样的与时俱进又凸显中国特色,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① 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00页。
  {2} 李良佑、张日晟、刘梨:《中国英语教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49页。
  {3}{6} 刘佳佳:《民国时期我国自编初中英语教科书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版,第20页,第22-23页。
  {4}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外国语卷英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6页。
  {5} 吴驰:《由“文“到”语“——清末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第113页。
  {7} 吴世灯:《论“开明精神”》,《编辑之友》1992年第8期,第38页。
  {8}{9} 姚艳、吴小鸥:《林语堂的意念教学思想初探——以〈开明英文读本〉及〈开明英文文法〉为例》,《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34-36页。
  {10} 俞晓群:《丰子恺“画”教科书》,《出版人》2015年第6期,第82页。
  {11} 李宝忱:《开明与开明英语》,《出版史料》2008年第2期,第54页。
  {12} 林语堂:《开明第一英文读本》,海豚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
其他文献
摘 要:1964年的电影《阿诗玛》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故事片。它除了具有音乐歌舞片通常所必备的基本元素如旋律歌曲、优美的舞蹈之外,云南的石林风光以及撒尼族的民风民俗也洋溢其中,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富于东方情调的银幕时空,使这个浪漫忧伤、带着神话色彩的爱情故事独具魅力。回顾这部经典电影的形成过程,探讨剧本产生的艰难历程,提醒我们不忘创作的初衷。  关键词:《阿诗玛》 电影 音乐 政治
期刊
摘 要:正如赵柏田先生自己所言,《南华录》既是一部明万历年后中国的艺文志,也是一本关于已经消逝了的南方珍异世界的书。①《南华录》中所展现的,既有物质生活的穷奢极欲,也有精神生活的任性逍遥。物质上的享受来自世俗之乐,而精神上的享受则来自高雅艺术的熏陶。倘若要活出真性情,达到真正的洒脱,必定要进入世俗与高雅相结合的佳境,在世俗中追求高雅,将人生艺术化,生活审美化。  关键词:晚明文人 世俗 高雅 艺术
期刊
摘 要:作为史铁生中后期创作中的典型作品,《中篇1或短篇4》呈现出了深刻的对传统小说观的超越,小说用一种看似矛盾的叙事策略构造出了一个叙事的迷宫,这种叙事策略主要表现为全篇各章节间的反中心化以及文本叙事的内部互文性两个方面,它使得小说在矛盾中形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关键词:《中篇1或短篇4》 反中心化 内部互文性  当代的评论界常把史铁生称作是“我们时代的思索者”“思想的行者”,其文中对人生的
期刊
摘 要:赵柏田的《南华录》不仅是一部晚明文人的风雅史,同时,在对历史的构织过程中,清晰地展现了作者对当时南方作为“示现繁华的悲凉之地”的想象。作者以个体生命经验对接历史细节,以现代性经验介入整体的“南方”书写。晚明的“南方”,也因此从正襟危坐的历史中跳脱出来,在艺术张力之下,化为作者个人的生命想象。  关键词:赵柏田 南华录 晚明  《南华录》,根据作者赵柏田的解释,指的是“南方的精华”。这里的南
期刊
摘 要:格非小说《欲望的旗帜》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图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这幅图景当中,知识分子无法克制欲望的膨胀,做出种种病态之举,更严重的则走向了疯癫的深渊。这部小说以严肃的写作精神质询知识分子业已遗失的高贵品格,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艺术张力。  关键词:《欲望的旗帜》 欲望 知识分子 疯癫  格非是一个对当代社会充满忧思的作家,他在许多作品中都深刻分析了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的诸种病症,寄
期刊
摘 要:爱伦·坡以“效果统一论”为指导,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深入病态人物内心世界,暴露人性的隐秘,达到了预定的阴森恐怖的统一效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哥特风格。爱伦·坡的“审丑”美学观念具有先锋特质,在文坛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爱伦·坡 哥特小说 恐怖氛围 效果统一论  1764年,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创作《奥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
期刊
摘 要:小说《墙》是萨特哲学理论日臻完善之后的作品,彰显了作者存在主义思想对命运和自由的哲学思考。萨特通过对主人公细致的描写和剖白,有力地刻画了主人公在死亡面前的无所适从、痛苦迷惘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出命运的偶然性。本文通过对伊比埃达和格里斯两个人截然不同的命运的分析,揭示了在极端背景下的人的命运的荒谬性和偶然性以及人的自由的绝对性。  关键词:《欲望的旗帜》 欲望 知识分子 疯癫  法国作家萨特
期刊
摘 要:《祝福》中祥林嫂临死之前对“魂灵”的追问和疑惑,以及“我”的回答和态度,都显示了文本的复杂性,我们会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小说固然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下层劳动妇女的残害,同时也呈现了鲁迅思想世界的一个侧面——对民间信仰的复杂态度及矛盾与孤独的精神世界。鲁迅作为五四新文化阵营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独特的现代性经验。  关键词:《祝福》 灵魂 民间信仰  《祝福》通过祥林嫂
期刊
摘 要:家庭小说《小妇人》由19世纪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所著。其细腻的文字、质朴的情感、饶有趣味的对话,深受读者青睐。本文将从马奇姐妹对婚姻的追求、在家庭中的存在和对梦想的实现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妇人》中马奇姐妹的心路历程。小妇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安排人生,用自己的能力追求梦想,在传统和独立之间做出了很好的平衡,塑造了自立的新女性形象。  关键词:《小妇人》 自立 成长历程 新女性  《小妇人
期刊
摘 要:作为英语文学中第一部伟大的史诗,《贝奥武甫》是安格鲁·撒克逊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格兰代尔的母亲作为这部史诗中不可或缺的女性形象,长期以来是很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无论是之前单一的恶魔之母还是之后女性主义学者描述的具有牺牲精神的伟大女性,可以看出,关于这位母亲的形象已经从过去的“恶”转向了现在的“美”,因此,“伟大母爱”也成了格兰代尔母亲的一个现代标签。然而,在伟大母爱的背后,是否包含着自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