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病态、疯癫:知识分子的生存图景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i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格非小说《欲望的旗帜》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图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这幅图景当中,知识分子无法克制欲望的膨胀,做出种种病态之举,更严重的则走向了疯癫的深渊。这部小说以严肃的写作精神质询知识分子业已遗失的高贵品格,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艺术张力。
  关键词:《欲望的旗帜》 欲望 知识分子 疯癫
  格非是一个对当代社会充满忧思的作家,他在许多作品中都深刻分析了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的诸种病症,寄予了一个作家对于社会的关怀、责任与冀望,写于1996年的《欲望的旗帜》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欲望的旗帜》是格非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他聚焦当代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精英群体精神世界的消沉,描绘了道德沦丧时期人性的嬗变与扭曲。
  自鲁迅以《孤独者》和《在酒楼上》等短篇开创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之后,现当代作家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探询与描绘就没有停止过。纵观20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谱系,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作家对于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也大不相同。“五四”时期以涓生、魏连殳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革命落潮以后,随着社会理想的破灭,精神逐渐消沉,在无聊与苟且中销蚀着残余的生命。20世纪40年代,以钱钟书的《围城》里的方鸿渐为代表,知识分子的形象是孱弱、虚伪而势利的,在官场化的文学教育圈中假仁假义、自甘堕落。“十七年小说”中知识分子的价值被贬到最低,故而杨沫在《青春之歌》中不得不增加林道静接受农民改造的情节。新时期以降,知识分子再一次面临巨大的精神危机,与此前不同,这时对知识分子冲击最大的是商业大潮的疯狂席卷,在拜金主义盛行的后殖民时代,知识分子被迫向物质投降。贾平凹《废都》里的庄之蝶,生活淫乱无度,同时以贩卖名人字画来牟利,知识分子的所谓操守与坚贞早被抛入九霄云外。将《欲望的旗帜》置于这一谱系当中,我们更能够看出它的艺术源流与意义指向。
  《欲望的旗帜》以一次为期一周(原本五天,因种种突发事故而拖延)的学术会议为线索,通过哲学名家贾兰坡的自杀事件、其弟子曾山与宋子矜的生活变故等,勾画了一幅世纪末知识分子的生存图景。在这幅图景里,大学老师无法把控自己的欲望,做出种种令人侧目的病态之举,甚而有的最后疯癫。可以说,《欲望的旗帜》正如一把尖锐而准确的尖刀,剥开时代光泽滋润的表皮,将其腐烂病变的机体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欲望:缺乏克制的荒唐人生
  欲望既是这部小说标题的一个关键词,也是解开这座文字迷宫之大门的一把钥匙。《欲望的旗帜》正是一本欲望之书,书中主人公的各种变故与遭遇,大抵源于缺乏对过剩欲望的控制。“在这个恶性竞争搞得每个人都灵魂出窍的时代里”①,世人的欲望也如泡沫一般膨胀起来,缺乏信仰的当代知识分子浸淫其中而不以为意,难免纵欲成灾,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且以书中的主人公曾山为例,这个曾经的哲学系讲师,是哲学大家贾兰坡的嫡传弟子。作为一名教师,本应以教书育人为本职,但他在离婚之后,却打起了学生的主意。张末是一名大四学生,她选修了曾山的一门讲授思想史的课程,在第一节课上,曾山突然晕倒,学生把他送到医院后,医生对他的诊断是“你们的老师大概在讲课时过于兴奋了”②。曾山何至于兴奋若此呢,正因为他在上课时对座下的学生张末念念不忘,一个大学教师在上课时满脑子想着的是自己的学生而非上课的内容,这正是曾山无法把控情欲燃烧的体现。随后,请张末看电影,强吻张末,最后与之结婚,都表明曾山在非理性的欲望之中越陷越深而不可自拔。当然,假如两人是基于正常的情感需求而自由恋爱,那么这样的爱情是值得赞许的,可曾山并没有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爱情,他与张末之间只有身体的愉悦而无精神的契合,换言之,他们的相爱仅是一场肉体的游戏。所以不久他们就离婚了。曾山对于自己的女儿也冷漠以待,没有担起一份父亲的责任,因为这不过是一场欲望的产物,而非爱情的结晶。在这个意义上,曾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虚伪性就更深地体现出来。如果我们将目光返回到此书写作的五十余年前,会发现沈从文早在小说《八骏图》中就提出了相似的命题。在《八骏图》里,达士先生给妻子写信说自己身边的七个教授都得了病,而他自己也因为在沙滩上的那行带引诱性的字迹而推迟归期。实际上,达士先生自己也被性欲所左右,成了和他所嘲笑的那几个教授一样的人。曾山似乎是对达士先生的一个遥远的回应。可见知识分子在欲望之下的迷失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不同的时代都有所体现。
  《欲望的旗帜》中的老秦,也是一个被欲望所灼烧的生命体。如果说曾山的欲望更多地体现在性爱层面,那么老秦的欲望则来源于对名誉与权力的过度渴求。“他虽然发表了三十余篇哲学论文,但在学术界却毫无影响,为此他开始了痛苦的思索。”③这位人到中年的讲师以标新立异的论文引起学术界的震动,却因此受到惩罚,副教授职位也被贾兰坡的一名女弟子夺走。因此他认为贾兰坡的自杀是自己上位的好机会,最后,他也用种种手段得偿所愿,成为博导和知名专家。更高的声誉和更好的生活原本是人类正当的价值追求,但是老秦为此不择手段,罔顾学术良心,炮制耸人听闻的言论借以上位,就陷入了非理性的欲望漩涡之中。这是浮躁喧嚣的时代在人心上的投影,而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捍卫者和传承者,竟然为了个人私欲抛弃为人最基本的道义,就是知识分子道德堕落的悲剧了。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在这么一个浅薄且失去了永恒信念和神圣感的时代,现代人的信心已经腐朽内心好像是一个欲望的加油站,无法冲破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隔膜。”④
  二、病态:纵欲之下的病态表现
  在欲望的驱使之下,人类会做出许多不理智非正常的举动,这些不讲原则、没有底线的举动即是病态表现。知识分子的病态实际上源于社会的病态,格非在《欲望的旗帜》中,常常一针见血地刻画出这个社会被功利主义所浸灌的病态。书中几次提到校方想要把哲学系取消,“他们的理由十分充足:自古以来,哲学就是可有可无之物。因为没有哲学家的帮助与指导,人们也能妥善地解决围绕着他们的一切问题”⑤。哲学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学科,曾经具有显赫的地位,而如今,以哲学为代表的人文学科面临着衰落,这正是因为人们过度地追求经济利益带来的负面结果。这是精神失落的时代的可悲表现,浮躁的社会会滋生出种种畸形的病态。   贾兰坡教授正是病态知识分子的代表,表面上他是研究哲学的知名学者,但骨子里却是一个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他将一个与之有私情的纺织女工调入哲学资料室,而且和曾山一样打起了学生的主意。当张末作为学生去请教贾兰坡问题时,“张末突然突然怔了一下。她感到贾兰坡教授的一只脚在桌子底下踩住了她的布鞋。她的脚尖一阵发麻。她想将脚抽出来,试了两次都没能如愿”⑥。后来张末又从同学苏辛之口中得知贾兰坡也对她有过类似举动。作为堂堂知名学者,竟然不断地以性挑逗的方式勾引自己的学生,毫无师德可言,而且利用自己的权力给情妇安排职位,俨然一派官僚作风。
  再回看沈从文的《八骏图》,这里面也出现了一个哲学教授丙。这个教授专门研究精神恋爱和性道德,一边口口声声地宣称“我没有恋爱观,我是个老人了,这些事应当是儿女们的玩意儿了”⑦。一边却在和达士先生聊天时一直看他房中墙壁上挂着的希腊女神照片,脑子里还有一个苗条圆熟的女孩子的影子在晃动。教授丙和贾兰坡是属于同一类型的人物,都是在精神上生了病的知识分子。沈从文在此提出了一个“阎寺性”的问题,他“从人性的缺失、人性的冲突入手,指出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自认深得现代文明真谛的高等知识者,也和一个普通的湘西乡民一样,阻挡不住性爱的或隐或显的涌现”⑧。沈从文笔下的患有“都市病”“知识病”“文明病”的知识分子群毕竟把性欲压制在幻想之中,而到了格非这里,知识分子已经毫无顾忌,把性欲大肆发泄到自己周边的女性身上。可见到了20世纪末期,一部分知识分子早已冲破道德与法的束缚,为所欲为,对于违反人性的恶劣行径早就习以为常,且不以为非。值得玩味的是,曾山作为老师打学生张末的主意,贾兰坡作为导师引诱学生的妻子张末,甚至于宋子矜也对同门师弟的妻子张末觊觎已久。张末成了这师徒三人共同的玩物,成为他们疯狂性欲共同发泄的对象,这样一幅混乱的关系图呈现给我们的正是知识分子寡廉鲜耻、极端淫荡的生活图景。
  《欲望的旗帜》中还有一个神秘人物——慧能院长,他是南京佛学院的院长、佛教界的权威人物,但他本名为贾竹山,是贾兰坡的孪生兄弟。在贾兰坡的追悼会上,他主动向贾夫人握手却遭到拒绝。文中隐约地透露出慧能院长与自己的嫂夫人也有不正当关系。作为一个出家人,不秉持清心寡欲的佛家训诫,而与大嫂乱伦,同样是一种病态的表现。慧能院长极端聪明而圆滑之至,始终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印象,这种“生活在真实中”的大智慧为掩盖他自己的罪恶找到了最佳借口。
  格非对于贾兰坡、慧能院长等知识分子,是以痛切的态度责备着的,他希望据此唤醒部分知识分子残存的良知,希望他们可以压制“两足无毛动物”的赤裸兽性,坚守道德底线,维护人类精神家园的纯洁与清澈。
  三、疯癫:走入深渊的疯癫状态
  疯癫原本是病态的一种表现,这里之所以把它另立一节,是因为疯癫比之上述诸种病症更为极端,而疯癫这一主题又曾多次在格非小说中出现,因此值得专论解析。
  在《欲望的旗帜》中有一个十分独特的形象即宋子矜,他是贾兰坡最为得意的弟子,可以说前途无量,但他同样生活淫乱无度。“子衿曾多次试图向他证明,生活中那些与他交往的女人,仿佛是漫漫旅途中的一个个客栈,他来到那里,并不是为了休息,而是出于采撷的愿望。他仅仅是一个寄居者,一个匆匆的过客。”⑨宋子矜将女人视作客栈,从来没有把女人当作有感情、有灵魂的生命个体来看待,所以他与女人之间的露水情缘充斥着欺骗与敷衍的意味。他不但和导师贾兰坡的情人——女资料员有非正常的男女关系,对师弟的妻子张末也虎视眈眈。宋子矜在情欲的驱使之下胡作非为,他与女人发生关系,完全不是出于爱情的需求,而是一种疯狂的占有欲的体现,他甚至在玩弄导师女人的过程中寻求一种变态的快感。宋子矜的精神病症比之他的老师和师弟明显更为严重,他最后发了疯,被送进精神病院。
  值得注意的是,“疯子”形象在格非的小说中屡见不鲜。例如《傻瓜的诗篇》中写到一个精神病院的女病人莉莉,男医生杜预勾引莉莉与之做爱却意外地使她精神恢复正常。《人面桃花》中陆侃是一个长年待在阴暗阁楼上的疯子,后来他的女儿陆秀米在阁楼上从事秘密的革命活动也被人们视为疯子。又如《春尽江南》中年轻时酷爱写诗的王元庆后来投资建设了一个精神病治疗中心,岂料自己竟成为治疗中心的第一个病人。这些疯子形象除陆侃以外,宋子矜、莉莉、王元庆都生活在当代社会,格非何以如此热衷于将他的笔尖瞄向这个精神失常的疯癫群体呢?
  米歇尔·福柯说:“疯癫主题取代死亡主题并不标志着一种断裂,而是标志着忧虑的内在转向。”⑩这句话有助于我们对格非笔下疯人形象的解读,正如王元庆将大笔资金投入精神治疗中心的初衷:“他认为,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精神病人将会如过江之鲫,纷至沓来,将他的中心塞得满满当当的。”{11}像王元庆和宋子矜这样发疯的知识分子当然只是少数,但他反映了知识分子在精神上濒临崩溃的集体状态。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使身在象牙塔中的知识分子感到惶惑与困扰,书中的种种道德、法律、世俗规范、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善意都被现实社会所击溃,于是少部分知识分子选择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与这个格格不入的世界告别。新时期以来以海子、顾城为代表的诗人自杀事件就是这一问题的反映。当然更多的知识分子没有走向极端,他们尊重自己的生命,又不得不与社会妥协,于是精神陷入极度的痛苦和分裂之中,或者与世推移,主动融入到为追名逐利而不择手段的不正潮流,近来愈演愈烈的学术腐败和论著抄袭现象都显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因而格非正如福柯所说的,对当代社会的病相表示深切的忧虑与担心。
  宋子矜的疯癫或是由于他沉醉于情欲世界过久,一直用不健康的思维来思索问题、解决问题,以致分不清现实与虚幻,精神彻底崩溃。对他始终不离不弃的妹妹试图将他带回自然乡村,以医治现代社会加之于他心灵的毒素,但他到底中毒过深,疯癫的状态再也挽救不回。“当子衿赤身裸体地在村中晃荡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曾经是一位哲学博士,名重一时的小说家。”{12}格非借宋子矜这个疯人知识分子形象沉重地揭示了现代都市文明滋生的功利主义对人性的真与善的戕害。当然,从作者的叙述语调中,可以感觉到他对宋子矜的批判多于同情,宋子矜未能坚持自己的坚贞品格,背弃仁义道德,因此他的疯癫也是咎由自取的。
  四、结语
  《欲望的旗帜》以先锋小说的叙述方式结构故事,全书六章,每一章的标题都抛出一个悬念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如“第一章:预备会。代表们陆续抵达该市。在大会开幕前夕,发生了这样一件事”{13},“第三章:由于出现了突发事件,会议再次中断”{14}。章节里的内容则如剥洋葱一般一层一层地将谜底揭开,不过正如格非许多小说中都会留下一个未解之谜一样,在开头部分浓墨重彩书写的贾兰坡自杀之谜就始终没有解开。
  这部小说形式上有着先锋文学的余韵,但在内容旨归上是偏于现实主义的,他对于知识分子欲望、病态、疯癫等诸种病症的勾绘可谓入木三分。知识分子如何在日渐浅薄的当代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拾回遗失的高贵品格,如何在物质文明的侵蚀之下保持精神的清洁,如何应对商业大潮和声色犬马的彼岸诱惑,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追问与思索。
  ① 格非:《春尽江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47页。
  ②③⑤⑥⑨{11}{12}{13}{14} 格非:《欲望的旗帜》,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72页,第117页,第223页,第211页,第112页,第78页,第280页,第3页,第103页。
  ④ 谢有顺:《最后一个浪漫时代——我读<欲望的旗帜>》,《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2期。
  ⑦ 沈从文:《八骏图》,《沈从文全集》(第8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页。
  ⑧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7页。
  ⑩ [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其他文献
摘 要: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在其处女作《女勇士》中所要探讨的是如何在消解中美文化二元对立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作者采用后殖民理论中的“挪用”原则塑造了四个女性勇士形象:移植合并中国神话、混合运用东西方神话对经典著作和传说中的人物进行变形;对于作品中以生活原型为基础的人物采取过滤、筛选、增补、删除的手法。无论是具有西方精神内蕴的无名女子和花木兰,抑或是生活在异域他乡的蔡琰和勇兰,在她们身上都体现
期刊
摘 要:《人就是人》是布莱希特早期的戏剧代表作品,以主人公“变身”为另一个人结构全剧。在这一转变中,主人公从一个憨厚老实、与世无争的人,彻底变成一个战斗英雄,而这一转变实际源于群体力量的促发。该剧揭示的是个人融入集体之后,个体生命所发生的化学效应。  关键词:布莱希特 人就是人 个人 集体  布莱希特的助手伊丽莎白·霍普特曼夫人在其1926年的日记中写道:“布莱希特说:‘……一旦有人认识到现代世界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晋剧《于成龙》在题材和内容的选择、全戏故事结构的安排、演员出色的表演、音律组合和唱腔美感方面入手,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后续在剧本的创作思路、演出方式和如何拓宽受众面、激发现代观众对晋剧热情三个方面做出相应的反思和建议。  关键词:晋剧欣赏 《于成龙》 戏曲评论 廉政  随着中共“十八大”的召开,“廉政”成为我国各界关注的一大热点。三晋文化同样注重“重德重廉”,历史上更是涌现出诸多廉政
期刊
摘 要:李秀芝是电影《牧马人》中塑造的优秀荧屏形象,她勤劳聪慧又稚气可爱,平实敞亮且乐观果敢。这一形象基本达到编剧李准在人物创造所追求的真实性和丰富性,是作家电影剧本创作上的一次自我超越。这一形象也体现出李准电影剧本真实、朴素、明朗、自然的风格。  关键词:李秀芝 李准 电影改编  电影《牧马人》上映后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与荧屏上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有很大关系。1983年5月,《中国青年报》举办了“
期刊
摘 要:阿来的《尘埃落定》与众多的“新历史小说”不同,其价值就在于面对家族历史的强权,作者开启了个人历史的书写并挖掘属于“人”的历史意义。文本从民族历史的终结于个人历史的开启两方面论述小说文本的深刻含义,同时从作者赋予“傻子”主人公对抗家族历史的论据方面讨论文本的不足,以此来更加客观地看待这部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关键词:家族历史 个人历史 《尘埃落定》  历史就是历史,想像就是想像,这一点在
期刊
摘 要:从《菊与刀》出发,阐述讨论日本及日本文化的必要性。和《菊与刀》以美国日本做比较不同,该讨论以《菊与刀》为基础,本文从中国和日本思想和制度的不同两方面入手。思想上,以“仁”和“礼”为切入点,围绕“孝”展开,阐释中日两国孝道的区别;制度上,以“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为切入点,围绕“天皇制”展开,阐释中日两国君主制度的区别。  关键词:日本 日本文化 思想 制度  伴随着日本文化研究的滔滔热浪
期刊
摘 要:1964年的电影《阿诗玛》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故事片。它除了具有音乐歌舞片通常所必备的基本元素如旋律歌曲、优美的舞蹈之外,云南的石林风光以及撒尼族的民风民俗也洋溢其中,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富于东方情调的银幕时空,使这个浪漫忧伤、带着神话色彩的爱情故事独具魅力。回顾这部经典电影的形成过程,探讨剧本产生的艰难历程,提醒我们不忘创作的初衷。  关键词:《阿诗玛》 电影 音乐 政治
期刊
摘 要:正如赵柏田先生自己所言,《南华录》既是一部明万历年后中国的艺文志,也是一本关于已经消逝了的南方珍异世界的书。①《南华录》中所展现的,既有物质生活的穷奢极欲,也有精神生活的任性逍遥。物质上的享受来自世俗之乐,而精神上的享受则来自高雅艺术的熏陶。倘若要活出真性情,达到真正的洒脱,必定要进入世俗与高雅相结合的佳境,在世俗中追求高雅,将人生艺术化,生活审美化。  关键词:晚明文人 世俗 高雅 艺术
期刊
摘 要:作为史铁生中后期创作中的典型作品,《中篇1或短篇4》呈现出了深刻的对传统小说观的超越,小说用一种看似矛盾的叙事策略构造出了一个叙事的迷宫,这种叙事策略主要表现为全篇各章节间的反中心化以及文本叙事的内部互文性两个方面,它使得小说在矛盾中形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关键词:《中篇1或短篇4》 反中心化 内部互文性  当代的评论界常把史铁生称作是“我们时代的思索者”“思想的行者”,其文中对人生的
期刊
摘 要:赵柏田的《南华录》不仅是一部晚明文人的风雅史,同时,在对历史的构织过程中,清晰地展现了作者对当时南方作为“示现繁华的悲凉之地”的想象。作者以个体生命经验对接历史细节,以现代性经验介入整体的“南方”书写。晚明的“南方”,也因此从正襟危坐的历史中跳脱出来,在艺术张力之下,化为作者个人的生命想象。  关键词:赵柏田 南华录 晚明  《南华录》,根据作者赵柏田的解释,指的是“南方的精华”。这里的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