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在伟大母爱光辉下的邪恶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qing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英语文学中第一部伟大的史诗,《贝奥武甫》是安格鲁·撒克逊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格兰代尔的母亲作为这部史诗中不可或缺的女性形象,长期以来是很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无论是之前单一的恶魔之母还是之后女性主义学者描述的具有牺牲精神的伟大女性,可以看出,关于这位母亲的形象已经从过去的“恶”转向了现在的“美”,因此,“伟大母爱”也成了格兰代尔母亲的一个现代标签。然而,在伟大母爱的背后,是否包含着自私和残酷的因素?这正是笔者想探寻的问题。本文以《贝奥武甫》为文本,以笔者接触到的相关背景资料为佐证,从西蒙·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的理论视角深入讨论格兰代尔母亲“伟大母爱”中隐藏的邪恶。
  关键词:《贝奥武甫》 《第二性》 邪恶
  引言
  对于格兰代尔母亲的研究早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早期学界惯于将其描述为恶魔的形象。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Frederick Klaeber在其1922年出版的译著《贝奥武甫》中,直接将其译成了妖邪之女(monster of a woman)。之后很多学者都认同此观点,将其归为妖孽之列。例如,著名的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将这位母亲翻译成“地狱的新娘”(monstrous hell bride)。当然,与此同时,一些学者秉持不同观点,探讨这位母亲身上所反映的为子复仇的勇敢以及伟大的女性形象,其中有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库恩舍曼(Sherman Kuhn)教授以及牛津大学的斯坦利(E.G.Stanley)教授,他们将其描述成一个斗士(fighter)或者是带有危险特质的女性。印度内大吉大学学者甘古力(Santanu Ganguly)认为除了勇敢之外她还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谋士。国内学者北大王继辉教授对格兰代尔母亲身世的探讨颇为引人注意,他认为这位母亲很可能是前瑞典王后和老丹麦王的长女,也就是丹麦王赫罗斯伽的姐姐赫尔加(Helga)。学术界也从女性主义观点探讨过这位母亲的伟大女性形象,田纳西州立大学学者M. Wendy Hennequin认为这部史诗对女性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些学术探究对本文作者都有启发,但笔者从波伏娃的《第二性》的视阈重新审视格兰代尔的母亲,认为她所代表的母亲形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复杂的和畸形的,其背后隐藏着自私和残酷的因素,正是这种母亲身上的邪恶导致其子丧命,也最终导致她自己命殒洞窟。本文从父亲缺位、儿子成长以及母亲复仇三个方面来展开这一话题,以阐明隐藏在母爱中的邪恶。
  一、父亲缺位
  在这部史诗中,父亲几乎没有任何提及,显然这个家庭是不完整的。王继辉教授在研究中提到格兰代尔很可能是丹麦王与其姐姐赫尔加(Helga)乱伦所生的私生子。这位长公主先前被瑞典王驱逐,之后与弟弟乱伦并怀孕,又被弟弟驱逐,最后她在绝望中产下了格兰代尔。这个推测是有参考的,之前就有国外的学者提出过类似的考证,唯一不同的是国外学者认为赫尔加是老丹麦王收养的长女。但无论如何,这位母亲的身世都很可能是不幸的,在她怀孕并生下格兰代尔的整个漫长的过程中都没有其丈夫出现,孩子的父亲是缺位的。不仅如此,母亲和孩子远离人群或者是被人刻意隔绝,生活环境极其恶劣。诗中有这样的描述:“把他驱逐到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并且由他滋生的大批妖孽……都禁锢在这里……规定他们永远不得到人间去寻衅滋事。”本来应该是温暖的家在这位母亲看来只是一个“地狱”。在《第二性》“母亲”章节中,波伏娃认为,妇女在受孕的过程中是一个被动体,尤其是当这个受孕的过程并没有任何安全感的时候。妇女在怀孕以后,身体便不受自己控制,开始出现强烈的妊娠反应,而妊娠反应其实是妇女对自己的攻击,她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此时的身体已经不再为自己而活,而是变成了……一个造人的工具。此时,父亲的角色就是来缓解母亲这种焦虑以及对自我的攻击。反之,母亲的这种自我攻击很可能会反射到对自我以及对丈夫的憎恨,最后甚至于对孩子。据此观点,受孕并生下孩子,这一过程如果没有父亲这一角色在场,母亲很可能将对父亲的憎恨转移到儿子身上,并将当初受到男人的压迫转而压迫儿子这一男性身上从而产生一种性别的优越感。此时的儿子对于母亲来说成为了一种她的附属品,甚至于成为她的工具。格兰代尔母亲的情形正印合了后一种情况:她没有丈夫的安慰,反射到自身的都是憎恨和攻击行为,而这些负面情绪很可能转移到她儿子身上。
  二、儿子的成长
  对于格兰代尔,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他的成长过程,但可以确定的是家对他而言只是一个“地狱”。“只能与茫茫的荒野和恶臭的沼泽为邻,以吞食沼泽地里的尸体腐肉为生”。我们也无法知道格兰代尔对于丹麦之恨从何而来,他为什么会疯狂地袭击丹麦王宫。尽管有人说,格兰代尔是该隐(Cain)的化身,是被上帝惩罚到这个恶劣的地方,但这不足以解释他“恶”的根源。笔者认为格兰代尔之所以成为一个恶魔,与其母亲有脱不了的干系。正如前所述,由于这个家庭父亲缺位,又与人隔绝,如诗中描述的那样,他不得到人间滋事,也只能与荒野与沼泽为邻。可以看出在格兰代尔的成长过程中,他唯一接触的人就是自己的母亲。《第二性》指出,伟大的母爱是非常少的,而大多数情况下,母性往往包含着自恋、利他主义、慵懒的白日梦、诚实、狡诈、贡献和玩世不恭的奇异混合。如果是一个生活受挫,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得到满足的女性,就会用孩子来填充一切的挫折。正如笔者前述,如果格兰代尔的母亲确实与丹麦王有着隐秘的特殊关系而怨恨丹麦国,那么格兰代尔对于丹麦的“嫉恶如仇”就可以解释了,如诗中描述的那样他的仇恨“不收金不收地不和解”。或许格兰代尔母亲对自己悲惨的命运及其由此产生的怨恨和复仇愿望都投射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使其变成了自己复仇的工具。所以,格兰代尔对丹麦的憎恨其实是母亲培养教育的结果。虽然诗中没有描写关于格兰代尔母亲在儿子骚扰丹麦时的想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母亲在儿子不间断给丹麦带来痛苦的十二年间并没有出面阻止,即使她在计谋和武力方面都不逊于自己的儿子,有诗为证“恶魔仗着自己魔法高超,肆无忌惮地将鹿厅整整占据了十二个春秋”。这也从侧面揭示了其母亲对这种做法的默许,甚至支持。诗中有多处描写格兰代尔具有女性特征的地方。比如,“只要白昼的光芒散尽……格兰代尔就会出来行凶”。“澄澈的明月已经被暗夜的乌云遮蔽。城中万籁俱寂,此时正是格兰代尔苏醒的时刻”,这里“乌云”“明月”是具有女性阴柔特质的词,却用来形容格兰代尔,“白昼”“光芒”这种男性特质的词却用来形容格兰代尔的敌人。当然格兰代尔晚上出去,白天蜗居,他生活的地方是湿冷的沼泽中,这些都与“月亮”有关,但也可以解读成他的身上携带着明显的母亲的特征,即格兰代尔是其母亲的一个化身,是她教育出来用以报复丹麦的一个工具。   三、母亲的复仇
  对于格兰代尔母亲为子复仇而牺牲自己的行为,很多人都认为是伟大母爱的体现。但波伏娃的《第二性》对此却有另解,她认为母亲对于孩子始终会抱有敌意,一旦她们发现自己有这种意念就会用自我受虐的态度来惩罚自己不可告人的敌意。也许格兰代尔母亲的行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自虐行为,她的复仇方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她掳走了赫罗斯伽最亲密的朋友并且将格兰代尔的胳膊拿走,一步步将贝奥武甫引诱到她家的厅堂,吸引其他妖孽来围观,置贝奥武甫于劣势,“怪物们立刻张牙舞爪,尖叫着团团围住了他……妖母再次伸出利爪……终于死死地掐住了贝奥武甫的脖子……贝奥武甫踉跄着一头栽在水里”。这样的场景与当时格兰代尔在鹿厅时的遭遇如出一辙,她当然想让凶手经历与其子同样的的下场,报仇雪恨;但与此同时,她也让自己亲身经历了如丧子之痛的场面,加深了她的痛苦。这在笔者看来是一种自我折磨,也是为了弥补其邪恶心理的自我救赎。
  波伏娃认为,当一个对现实生活充满仇恨的母亲专制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时,这时的孩子或许会成为母亲的工具,无法独立,最后可能会带来巨大的伤害。格兰代尔就是这样成为了他母亲的工具,而其母亲为子复仇的背后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伟大的母爱,还有邪恶的后果和内疚的自虐。
  结语
  总之,在史诗《贝奥武甫》中,母亲的形象是复杂的,伟大的母爱也许只是对自身邪恶造成的后果的弥补行为。无论如何,在史诗《贝奥武甫》中笔墨不多的格兰代尔的母亲都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角色,善与恶都不能简单地定义她。笔者期待有更多的学者关注这样的母亲。
  参考文献:
  [1] Santanu Ganguly. How Many Heroes are There in Beowulf. Rupkatha Journal on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Humanities 5.3(2013) :161—167.
  [2] M. Wendy Hennequin. We Have Created a Monster: the Strange Case of Grendel's Mother. English Studies, 2008:503—523.
  [3] 刑华.世界古代十大名著贝奥武甫美绘少年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4] [法]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女人[M].唐译译注.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5] 王继辉.妖孽身份背后的旷世悲情——《贝奥武甫》中格兰代尔母子的隐秘身世[J].国外文学,2014(4).
其他文献
摘 要:从《菊与刀》出发,阐述讨论日本及日本文化的必要性。和《菊与刀》以美国日本做比较不同,该讨论以《菊与刀》为基础,本文从中国和日本思想和制度的不同两方面入手。思想上,以“仁”和“礼”为切入点,围绕“孝”展开,阐释中日两国孝道的区别;制度上,以“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为切入点,围绕“天皇制”展开,阐释中日两国君主制度的区别。  关键词:日本 日本文化 思想 制度  伴随着日本文化研究的滔滔热浪
期刊
摘 要:1964年的电影《阿诗玛》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故事片。它除了具有音乐歌舞片通常所必备的基本元素如旋律歌曲、优美的舞蹈之外,云南的石林风光以及撒尼族的民风民俗也洋溢其中,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富于东方情调的银幕时空,使这个浪漫忧伤、带着神话色彩的爱情故事独具魅力。回顾这部经典电影的形成过程,探讨剧本产生的艰难历程,提醒我们不忘创作的初衷。  关键词:《阿诗玛》 电影 音乐 政治
期刊
摘 要:正如赵柏田先生自己所言,《南华录》既是一部明万历年后中国的艺文志,也是一本关于已经消逝了的南方珍异世界的书。①《南华录》中所展现的,既有物质生活的穷奢极欲,也有精神生活的任性逍遥。物质上的享受来自世俗之乐,而精神上的享受则来自高雅艺术的熏陶。倘若要活出真性情,达到真正的洒脱,必定要进入世俗与高雅相结合的佳境,在世俗中追求高雅,将人生艺术化,生活审美化。  关键词:晚明文人 世俗 高雅 艺术
期刊
摘 要:作为史铁生中后期创作中的典型作品,《中篇1或短篇4》呈现出了深刻的对传统小说观的超越,小说用一种看似矛盾的叙事策略构造出了一个叙事的迷宫,这种叙事策略主要表现为全篇各章节间的反中心化以及文本叙事的内部互文性两个方面,它使得小说在矛盾中形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关键词:《中篇1或短篇4》 反中心化 内部互文性  当代的评论界常把史铁生称作是“我们时代的思索者”“思想的行者”,其文中对人生的
期刊
摘 要:赵柏田的《南华录》不仅是一部晚明文人的风雅史,同时,在对历史的构织过程中,清晰地展现了作者对当时南方作为“示现繁华的悲凉之地”的想象。作者以个体生命经验对接历史细节,以现代性经验介入整体的“南方”书写。晚明的“南方”,也因此从正襟危坐的历史中跳脱出来,在艺术张力之下,化为作者个人的生命想象。  关键词:赵柏田 南华录 晚明  《南华录》,根据作者赵柏田的解释,指的是“南方的精华”。这里的南
期刊
摘 要:格非小说《欲望的旗帜》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图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这幅图景当中,知识分子无法克制欲望的膨胀,做出种种病态之举,更严重的则走向了疯癫的深渊。这部小说以严肃的写作精神质询知识分子业已遗失的高贵品格,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艺术张力。  关键词:《欲望的旗帜》 欲望 知识分子 疯癫  格非是一个对当代社会充满忧思的作家,他在许多作品中都深刻分析了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的诸种病症,寄
期刊
摘 要:爱伦·坡以“效果统一论”为指导,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深入病态人物内心世界,暴露人性的隐秘,达到了预定的阴森恐怖的统一效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哥特风格。爱伦·坡的“审丑”美学观念具有先锋特质,在文坛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爱伦·坡 哥特小说 恐怖氛围 效果统一论  1764年,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创作《奥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
期刊
摘 要:小说《墙》是萨特哲学理论日臻完善之后的作品,彰显了作者存在主义思想对命运和自由的哲学思考。萨特通过对主人公细致的描写和剖白,有力地刻画了主人公在死亡面前的无所适从、痛苦迷惘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出命运的偶然性。本文通过对伊比埃达和格里斯两个人截然不同的命运的分析,揭示了在极端背景下的人的命运的荒谬性和偶然性以及人的自由的绝对性。  关键词:《欲望的旗帜》 欲望 知识分子 疯癫  法国作家萨特
期刊
摘 要:《祝福》中祥林嫂临死之前对“魂灵”的追问和疑惑,以及“我”的回答和态度,都显示了文本的复杂性,我们会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小说固然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下层劳动妇女的残害,同时也呈现了鲁迅思想世界的一个侧面——对民间信仰的复杂态度及矛盾与孤独的精神世界。鲁迅作为五四新文化阵营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独特的现代性经验。  关键词:《祝福》 灵魂 民间信仰  《祝福》通过祥林嫂
期刊
摘 要:家庭小说《小妇人》由19世纪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所著。其细腻的文字、质朴的情感、饶有趣味的对话,深受读者青睐。本文将从马奇姐妹对婚姻的追求、在家庭中的存在和对梦想的实现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妇人》中马奇姐妹的心路历程。小妇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安排人生,用自己的能力追求梦想,在传统和独立之间做出了很好的平衡,塑造了自立的新女性形象。  关键词:《小妇人》 自立 成长历程 新女性  《小妇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