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言语发现 实现言语表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5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和内容,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学者李维鼎先生在《语文言意论》中指出:要在落实运用语言文字的活动中实施语用教学。由此可以知道,语言的学习必须基于言语活动才能得以开展。根据语用学的理念,言语教学活动要实现两步转化:言语发现和言语表现。言语发现即言语提取力、辨析力、欣赏力、想象力等,而言语表现则指以言表意,对言语材料进行运用和创生等。两者之间的跨越,有赖于互相融合转化,实现言语智能的提升,获得语用能力。现结合课例,谈谈从“言语发现”到“言语表现”的跨越。
  一、抓住差异,制造言语冲突
  言语生成来自于思维与语言的结合。但在现实中,思维与语言存在着种种差异,导致语言的冲突,带来了转换的不一致,这恰恰给言语生成带来了契机。为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言语思维的差异性,制造言语的冲突,借以获取言语表现的资源,发展学生的言语发现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时,为让学生体会冰心笔下言语的丰富性,体会言语的表现力,释放言语发现,我做了如下引导:在冰心奶奶的眼中,那群孩子像什么?为什么她会这样认为?找出其中的描写,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儿童,你会怎么感受冰心奶奶?
  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在这个描写中,天使是冰心奶奶对孩子的独有的称呼,这证明她内心里涌动着满满的爱。那么在冰心奶奶眼中,春到底美在哪里?学生从原有的语言水平出发,是无法表述出来。由此,制造了语言冲突,积极吸收文中对春色的描写:“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为何说那海棠花像是几座喷花的飞泉?这样的比喻表现出什么?如果你看到这样的海棠花,你会怎么比喻?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设置,学生从言语中获得发现,并揣摩语言的写法,如比喻、拟人等。同时,在领会作者意图之后,提升了他们原有的言语水平,为之后的言语表现埋下伏笔。
  二、迁移运用,积累新鲜言语
  阅读是主体思维内化的过程。具体的内化程度,要通过言语来表现。如何使其内化,进行阅读迁移,将材料通过认知结构的充实和消化最终更新并表现出来,这是言语运用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从言语的形式到内容,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使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区。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二泉映月》时,让学生理解阿炳的内心情感,这是语言表现的根本所在。为此我这样教学: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学生找到文中这样一段:“水面月光如银,师傅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师傅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师傅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师:十多年过去了,小阿炳长成了大阿炳,他听到了奇妙的声音了吗?他听到了什么?
  生: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这样的声音?拿起笔,到课文里去找找关键词句。
  学生迅速默读课文,潜心领会,找到关键词语“双目失明”,体会他内心的悲凉;找到关键词语“卖艺度日”,体会他遭受生活的蹂躏。然后,我让他们展开想象,把看到的情景表达出来。
  通过言语的积累,学生能够突破言语障碍,实现言语的表现,最终促进言语的迁移运用。
  三、核心聚焦,促成言意融合
  在阅读中,对于言语的形成规律及内涵,要给予充分的重视,高度聚焦,让学生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感悟言语的美丽,促进言意融合。这是言语突破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时,我抓住童年生活的自由自在,让学生体会祖父的园子带给作者的幸福。
  师:先请读一读。同样是铲地、浇水,“我”和祖父有什么不同?
  生:作者用锄头乱勾一阵,可以看出不是铲地,是玩。作者不往菜上浇,可以看出不是劳作,是玩。但是,祖父不批评我,也不骂我,而是疼爱。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生:自由的、快乐的园子,也是美丽的园子。
  师:你从哪里看出园子的美丽?
  生: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这里写谁是自由的?(写所有东西自由,一起写,可以衬托我的自由)现在请大家以“要怎么样,就怎样”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段话,写出作者的快乐、幸福。
  ……
  总之,通过言语发现的积累,最终实现言语表现的跨越,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也是语文教师要努力的方向所在。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们语文教学中,应该逐步减少强制性和划一性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使学习成为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学生主动自学、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性过程。  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方式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类教材分析源源不断,各种教案精选层出不穷,更有大量精美的课件作品可以随时免费获取。可是,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智慧不是源于一味地“伸手拿来”,而是源于执教教师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推敲、进退取舍。  一、进一步,柳暗花明  人教版第十册《桥》讲述的是:在山洪暴发的雨夜,老支书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征服了仓皇奔逃的人群,控制住了局面,继而在山洪疯狂扑来之前的短暂瞬间,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在教《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文时,我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学习,还给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地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主动学习第一段  我首先提问:徐霞客是一位什么
在语文教学中,最难教的就是作文。一提到作文教学,许多教师都无可奈何地说:“我非常耐心地指导了,但是学生就是出不了佳作。”经过分析,我认为这是因为学生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脑海中没有优美的词句,归根究底是学生的阅读量太少,脑海中没有写作的基本素材。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
前不久,我上了一节口语交际公开课,教材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买文具”。这次口语交际的练习重点是:学会买文具,买文具时要注意把话说清楚,注意文明礼貌。课堂上,学生是以双重身份参与的:一是他们的社会角色——学生,另一个是他们在买文具这个特定交际环境中的角色——顾客、售货员。这种特定交际环境中的角色,是口语交际教学中互动的基础。要使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真正互动起来,必须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  上课伊始,我
在朗读时,伴着美妙的音乐,不仅让能朗读更加动情,而且能让学生更加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现以《二泉映月》几个教学片段加以说明。  【片段一】复习引入(《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轻轻响起)  师:今天我们继续上一堂语文课,谁来用你对音乐的理解读好课题。  生1:二泉映月(深沉)  生2:二泉映月(激昂)  师:这是一首二胡曲曲名。  生3:二泉映月(柔美)  师:这也是一处美景。  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如下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总是在文字理解上兜圈子,在语言内容上费尽苦心,将语文课上成了综合课,却严重背离了语文教育的主旨和语文课程的性质。其实,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导向决不能停留在语言内容的层
潘新和先生的《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以独立章节介绍朱自清的写作教育观,其中一段文字更为朱先生之洞见:“书信的写作,在教学的假定性的情境中,更具有逼真性,更易诱使学生进入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书信当是作文练习的一个好体裁。”[1]  这里所说的“书信的写作”关涉五个词语:“教学”“情境”“假定性”“逼真性”“角色”。这五个词语所指定的观念,不仅属于书信体裁,揭示了书信体裁是作文练习的绝佳途径,而且驱散
科普小品文教什么?怎样教?先看定位,有两个任务:一是科普任务,了解科学常识,热爱科学;二是承担语文任务,通过课文学习,增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科普小品文要体现科普味,更要有语文味,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乐于探究。视角不同决定课堂的不同。《石头书》一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中,并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把这篇科普小品文上出语文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这节课努力的方向。  目标预设
如今,走进我们的农村语文课堂,会发现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中都是正襟危坐,脸上充满漠然的。我们农村的孩子为什么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会丧失一种自然的好奇意识,为什么会出现对生活与校园的茫然态度?我在思索,孩子那纯真的心和自然的生命状态需要我们去激活。在当前求教学质量与课程改革同步的今天,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去寻找这条路。  语文课堂应该是有趣的,因为生活的原型与语言的精妙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我们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