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民歌艺术代际传承与发展困境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flfxzq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民歌与其他传统文化事象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影响。面对正在丧失其生存土壤的传统民歌艺术,德宏傣族传统民歌将何去何从,并如何调适自己以适应这个大变革时代,不致于后继乏人,陷入“千古绝唱” 的尴尬境遇,这是摆在傣族传统民歌艺术传承和发展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关键词】德宏傣族;传统民歌;代际;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傣族传统民歌艺术作为傣族社会历史发展中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傣族民间口述文学遗产,在傣族传统社会中曾发挥过重要的社会功能,如交际、娱乐、教育、审美、祭祀、禳灾祈福、人生礼仪等功能。德宏地区的傣族传统民歌曲调丰富,其曲调种类和数量在我国境内主要傣族聚集地区中堪称最多,据现有流传和能收集到的曲调种类就有44种之多。[1]德宏傣族传统民歌从整体风格上看,以优美抒情见长,较少激昂高亢之调,并因傣语声调富于抑扬变化,从而具有歌唱与朗诵相融合的特点,其旋律受到德宏傣语六声性的影响,旋律婉转悠扬、优美抒情,歌词极富诗情画意,[2]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
  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民歌与其他传统文化事象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影响,在主流文艺和强势传媒的主导下,少数民族许多传统文艺资源正在快速变异、同化、消失。傣族传统民歌艺术根植于傣族传统的农耕经济,其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相对比较自足和封闭。面对当前改革开放环境,在市场经济大潮的裹挟和冲击下,傣族社会经济和文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迁,本民族传统民歌艺术的生存土壤正在丧失,傣族传统民歌艺术将何去何从,并如何调适自己以适应这个大变革时代,不致于后继乏人,陷入“千古绝唱” 的尴尬境遇,甚至被时代所淘汰。这是摆在傣族传统民歌艺术传承和发展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下面是德宏傣族传统民歌艺术面临的一些困境。
  一、德宏傣族传统民歌艺术演唱人(传承人)老龄化、断层现象突显
  目前,德宏傣族传统民歌演唱人(传承人)的基本年龄跨度为42~85岁,如果以60岁作为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参数,60岁以上的演唱者远远超过了30%。我们可以认为德宏傣族传统民歌演唱人(传承人)老龄化的态势己经形成,在不久的将来还会进一步加剧,传统民歌演唱者(传承人)面临青黄不接的严重问题。这里所讲的“断层”是指文化传承出现断裂,青少年中无人作为新生力量补充到本民族传统民歌艺术传承队伍中。当下,随着德宏傣族城乡文化娱乐活动内容的丰富及其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青少年一代的兴趣爱好也在不断发生新的转变,中老年人成为了能够熟悉、演唱和传承本民族传统民歌艺术的主力军。在对德宏傣族村寨和参加各种赶摆活动中进行传统民歌演唱的演唱者的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30岁以下的传统民歌演唱者非常少见。这些传统民歌演唱者主要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其中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占了绝大多数。当问及他(她)们的子女是否有人会演唱本民族传统民歌时,得到的回答基本是年轻人忙于生计或是兴趣转移而无人学唱。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未来几年内,没有新生血液补充,这种老龄化、断层化的情况会进一步突显,将成为德宏傣族传统民歌传承和发展的最大难题。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傣族村寨基本没有人会演唱本民族传统民歌。
  二、在以当代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文艺冲击下,德宏傣族传统民歌艺术式微,新傣歌成为时代的宠儿
  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乡土社会的农耕田园之梦,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冲破了傣族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随着本土传统社会结构和青少年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解体,当代流行音乐通过电影、广播电视、电脑、光碟、卡拉OK、网络、智能手机等载体,迅速渗透到德宏傣族青少年群体的娱乐生活之中。当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放弃了在家务农的生活方式,或到城镇求学参加工作,或劳务输出到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或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纷纷弃农经商创业等,这些傣族年轻人即使留在农村务农,他们大都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所受教育程度也相对较高,因而这新一代的傣族青少年最先受到外来文化冲击。他们对传统民歌艺术已产生陌生感,对时下流行的内地、港台、韩国、泰国、缅甸甚至西方的流行音乐文化比较熟悉和喜爱。
  在现代流行音乐文化冲击下,本土音乐人经整合和吸收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并融入本民族的传统音乐风格进行再创作或简单的改编,有的是傣族年轻音乐爱好者们将一些内地、港台和泰国及缅甸掸族(傣族)的流行歌曲重新用德宏傣语填词进行简单翻唱,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新傣歌(德宏傣语称为“喊傣迈”)[3]。新傣歌在德宏傣族地区广泛流传,不仅是因为其融合了当前流行的现代音乐元素,而且新傣歌的演唱风格、歌曲旋律和伴奏形式更加富有现代气息和时尚特征,能够迎合青少年的娱乐和审美心理,[4]深受傣族青少年的喜爱和追捧。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助推下,许多流行的新傣歌通过互联网传播,其传播途径、方式和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民歌固有的传播模式。近几年来,为了适应傣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迎合市场需要,提高本土音乐院团的经济效益,满足傣族年轻一代对本民族现代流行音乐的需求,德宏本地歌舞团的傣族文艺工作者和民间傣族音乐爱好者们创作了许多新傣歌,这些新傣歌通过举办演唱会、刻录光盘、网络上传视频音频等方式得到广大傣族青少年欢迎和传唱。
  三、德宏傣族传统民歌艺术的文化功能逐渐丧失,青少年对本民族传统民歌艺术认同淡漠
  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变迁、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民歌功用式微、民众兴趣转移等众多原因,人们需要用传统民歌来表达和交流自己思想感情的场合越来越少。“倚歌择配”、“以歌传情”等传统民歌传唱盛景已经难觅踪迹,在现代社会许多民间民俗活动中,如傣族婚丧嫁娶等仪式中已经很少见到演唱相应的传统民歌。大多傣族青少年偏爱现代流行的休闲娱乐场所(KTV、夜总会、网吧、酒吧等)和一些时尚便捷的通信方式(手机短信、QQ聊天、微信等)进行交际和情感交流,本民族传统民歌原有的功能被消解和替代。近年来,在德宏傣族地区许多农村集镇上开起了KTV、网吧等现代娱乐场所,相对繁华的集镇上还有酒吧、茶吧等。这些场所成为周边傣族村寨青年男女进行交际和谈情说爱的主要场合,成为傣族青少年认可和接受的现代流行音乐场所。另外,在市场经济的商业化浪潮冲击下使更多的人外出经商打工,年轻人承担传统文化的意识逐渐淡化。在对所谓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傣族年轻一代的调查访谈过程中,深深感到很多德宏傣族青少年对本民族的传统民歌己经相当陌生,有的知道自己村寨中年老的人会唱,或在赶摆等节庆活动中听见老一辈的人唱,但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觉得不好听,也不感兴趣;甚至有的不加區分地将其归结为老旧的事物,并且与老年人联系起来,更谈不上对本民族丰富的传统民歌艺术形态的认识了。在调查访谈中,很多年轻人明确表示自己喜欢的是流行音乐和流行的新傣歌,而不是本民族传统的民歌调,有的甚至表示自己虽然是傣族,也会讲本民族语言,其实并不能完全听懂本民族传统民歌歌手的演唱,因为歌里面有很多傣语词汇听不懂。可见新一代傣族青少年对本民族传统民歌知识的匮乏,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新一代青少年在对本民族语言都掌握不深的情况下,根本谈不上理解或对用本民族语演唱的传统民歌感兴趣。所以,青少年群体对本民族传统民歌认同的淡漠,成为影响本民族传统民歌传承自觉意识养成的最大障碍。   四、社会转型背景下德宏傣族传统民歌艺术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断代”的严峻挑战
  现代生活方式颠覆了历经千年流传至今的傣族传统民歌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和其产生的文化土壤,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来,以强大商业运作为后盾的流行音乐以及其他种种因素对傣族传统民歌艺术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给德宏傣族传统民歌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巨大阻力。在传统社会生活中,民歌传承主要靠家庭传承、师徒传承、群体传承等途径来继承和发展的。目前,德宏傣族传统民歌没有引起社会应有的关注,甚至有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趋势,随着年轻一代对传统民歌兴趣的淡化,这些传承方式难以为继。我们在德宏芒市风平镇拉院寨子进行传统民歌调查中,感到歌手们对本民族传统民歌后继乏人和人亡歌熄的困境表示忧虑和无奈。一位中年女歌手说到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小孩都不喜欢本民族的传统民歌了,自己想把自己会的本民族传统民歌唱法传授给自己的子女,但他们不想学, 现在年轻人有空闲时间都喜欢打麻将、跳舞、唱卡拉OK等,想培养年轻人都难了。从中可以看到,德宏传统民歌和其他民族的传统艺術文化一样,面临着突出的问题就是传承人不断减少或者断代,青少年一代在现代化生活方式下获得了更多的娱乐和生活选择的同时丧失了对本民族传统民歌调之类的民间艺术的兴趣和关注。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德宏传统民歌艺术生存境遇的艰难和所面临的传承“断代”的严峻挑战。
  五、德宏傣族传统民歌艺术的传承人中缺乏专业型、知识型的歌手
  传统民歌是包罗万象的民众生活艺术,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透过传统民歌艺术,我们能够解读这个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调查中我们发现德宏傣族传统民歌传唱的内容和形式正日趋简化或“快餐化”。德宏傣族传统民歌曲调种类丰富,演唱风格各异,歌曲内涵深刻,但大多数传唱者只能唱一些简单的仪式歌、情歌或政策歌,至于较为古老的古歌、风俗歌、舞蹈歌等,传唱者己经不能完整地唱出,传唱水平低,能够称得上歌手的己经很少。过去传统民歌作为全民皆习的口头说唱艺术,表现在其中的技巧性、竞技性十分明显,能出口成歌的歌手随处可见。然而当今传统民歌歌手减少,传统民歌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功用日益消减,接受人群也大幅度萎缩,加之受当下社会功利化影响,传统民歌欣赏、传唱的水平也逐渐降低,而体现在其中的技艺和文化信息也今非昔比,演唱者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内涵己经成为影响传统民歌发展水平的一大问题。在调查访谈中,我们也同时发现大多数德宏傣族传统民歌传唱者文化程度介于小学与初中之间,甚至只学过点傣文,无论其傣语还是汉语水平十分有限,能够独立编唱,且用文字记录传统民歌的知识型传承人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宏傣族传统民歌传唱的艺术深度。所以提高德宏傣族传统民歌传唱者的文化水平,使更多的知识型传承人承担起本民族传统民歌发展的重任,也是今后德宏傣族传统民歌传承人培养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德宏傣族传统民歌艺术作为一项古老的说唱艺术,同其他民族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一样,在新时期面临传承发展方面的诸多问题。如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和可持续性转型,这在本民族青少年群体中最能够体现出来。如何在傣族青少年群体中培养传承人及其文化自觉意识,唤起本民族广大民众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促使德宏傣族传统民歌艺术重获生命力,并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继续深入思考和探究的文化课题,并寻找出一条真正适合少数民族传统民歌艺术可持续传承和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龚茂春.德宏傣族民歌44种[Z].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1984.
  [2]杨锦和.多姿多彩的德宏傣族民歌[J].广播歌选,2012(4):12-15.
  [3] 龚茂莉,龚家铭.傣族音乐的现代化—从传统民歌到新傣歌[J].民族艺术研究,2007(3):15-21.
  [4] 尹鸿伟.傣族音乐的现代化之路[J].南风窗,2006(4上):80-83.
  作者简介:板永明(1979-),男(傣族),云南盈江人,文学硕士,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民族语言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近代以来,基督教先后传入中、韩两国。本文尝试通过对两国基督教传播境遇的分析与比较,揭示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某些规律。  【关键词】基督教;相似性;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B971 【文献标识码】A  基督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西方的中世纪获得了至高无尚的政治权利与地位,随着宗教改革的发展及深入,传教活动是这一时期极为重要的内容。从世界范围来看,从16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几百年的历史
【摘要】民间美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希冀,彰显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审美,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国的传统民间美术艺术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前景堪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因此构建民间美术教育传承体系,维护我国文化的本土化和多样性,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建立我国文化自信,势在必行。本文从非物质
【摘要】张爱玲是我国早期海派文学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她出身在上海,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在她的人物描写中,也加入了很多海派元素,完整保留并体现了上海人的风貌和特点。而在上海民俗的描写中,她独树一帜的风格细腻地刻画了包括方言、衣饰、建筑等多重元素,鲜明地表现出了当时一个鲜活又完整的上海。  【关键词】张爱玲;海派文化;海派文学;上海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张爱玲的
【摘要】《汉藏之间的康定土司——清末民初末代明正土司人生史》一书将康巴人作为汉藏文化交流的中介者,从末代明正土司甲宜斋的人生史入手,分析其先祖的土司历程、其土司生涯的政治活动及康定地区政治、文化格局的转变,着眼族群和平共生。作者郑少雄以历史人类学、政治人类学为主要研究方法,勾勒出了一幅百年前康区地方与中央政府间文化、政治融合、对抗的历史图景。  【关键词】打箭炉;甲宜斋;赵尔丰  【中图分类号】K
一  中央档案馆保存着一份1万多字的重要文献,粗糙、泛黄的毛边纸上,详细记载了91年前中共重庆地委和青年团地委按照党中央、团中央要求联合召开民主生活会的情况。这是一份极为难得的、保存完整的有关四川早期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的史料。通过它可以看到,在这次民主生活会上,与会者本着严肃的态度,就事论事、开诚布公、光明磊落,既有毫不留情的批评,也有秉持公心、不偏不倚的陈述,会议开得圆满成功,当事人澄清了误会,
【摘要】古民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明珠,它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本文以湖北咸宁刘家桥民居为例,对咸宁刘家桥民居的景观元素进行现状分析,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从而为民居的建设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湖北古民居;刘家桥;景观元素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一、咸宁刘家桥民居基本概况  (一)咸宁简介  湖北省自古以来就有“
2014年,上海与浙江作为全国首批试点省市,率先实施新高考方案,生涯教育也因此得到强有力的推进。上海教育界的专家在生涯教育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积累了大量可供全国各地中小学借鉴的经验。本期刊用的三篇文章均来自上海市生涯教育方面的领军专家,试图从研究和实践两个角度展示上海的生涯教育进展情况。  近年来,上海高中生涯辅导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需求和高考改革背景下,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统筹下,得以大
【摘要】现今网络诗词已经成为旧体诗词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而现有的“三体”难以概括网络诗词的总体面貌,数量众多的“网络俗诗”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且具备着一定的价值,网络诗词的概念需要再次界定。  【关键词】网络诗词;网络俗诗;角度;氛围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五四以来,旧体诗词创作式微已成不争的事实,但是仍旧有一部分诗人坚持以旧体诗词书写生活,表情达意。随着互联网的
【关键词】师生关系;情感表达;沟通技巧;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五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与老师相处时不会主动沟通和合理表达,给学习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本课立足学生实际以及和谐师生交往的需要,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与老师沟通的技巧,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亲密、融洽。  【教学过程】  一、热身游戏  教师:我们来做个游戏“我说你做”,请听口令做动作。我说一,
【摘要】本文试图讨论的是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表现出来的一种从女性视角出发的写作风格,即易安体中女性视角的问题。本文将会例举《漱玉集》中的词,通过时间、空间以及女性主体情感三个部分,从诗歌的用词、意象、情景等方面进一步阐释李清照词体的独特性及其意义。  【关键词】易安体;女性视角;梳妆闺阁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词畅于宋,李易安在《词论》中表示“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