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文阅读教学而言的,是指学生在课外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重要方面。
一、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报或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四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 以故事引入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四的阅读课,我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经典名著,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 鼓励引入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鼓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博士”、“课外知识小明星”等荣誉的评比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指导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1. 指导学生选择书籍
应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有益于学习的读物。近年来的《小学生语文报》、《小学课外阅读》、《小学作文大王》、《童话故事》等类刊物均是值得向学生推荐的好书。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才能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其次是选择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如学习了《白鹅》,可推荐学生阅读老舍的《猫》、《母鸡》;学习了《巨人的花园》,推荐学生阅读《幸福是什么》等。特别是与新课标相配套的课外《读本》中的美文,则更应重视阅读积累。
2. 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例如对经典性的书籍和文章,要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应用细读和精读方法。对于一般性书籍和文章,只想作一般了解,可让学生略读,或选读其中部分章节或片断进行阅读。
3. 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积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人光读书不做笔记,其效果远远比不上边读边记。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应学会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要写好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不拘一格,可以分门别类,也可以是综合性的,或是索引式的,或是节本式的。有时摘取书一二个句子或部分章节,有时也可以把认为是佳作的文章作为精读,做好摘录并作简单的评价,对订阅的报纸,也可以作剪贴分类,做成剪报本。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准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像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下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报或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四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 以故事引入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四的阅读课,我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经典名著,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 鼓励引入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鼓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博士”、“课外知识小明星”等荣誉的评比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指导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1. 指导学生选择书籍
应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有益于学习的读物。近年来的《小学生语文报》、《小学课外阅读》、《小学作文大王》、《童话故事》等类刊物均是值得向学生推荐的好书。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才能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其次是选择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如学习了《白鹅》,可推荐学生阅读老舍的《猫》、《母鸡》;学习了《巨人的花园》,推荐学生阅读《幸福是什么》等。特别是与新课标相配套的课外《读本》中的美文,则更应重视阅读积累。
2. 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例如对经典性的书籍和文章,要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应用细读和精读方法。对于一般性书籍和文章,只想作一般了解,可让学生略读,或选读其中部分章节或片断进行阅读。
3. 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积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人光读书不做笔记,其效果远远比不上边读边记。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应学会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要写好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不拘一格,可以分门别类,也可以是综合性的,或是索引式的,或是节本式的。有时摘取书一二个句子或部分章节,有时也可以把认为是佳作的文章作为精读,做好摘录并作简单的评价,对订阅的报纸,也可以作剪贴分类,做成剪报本。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准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像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下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