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tacoh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等职业院校一直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做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一直是一线教师不断研究探索的重点,“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是国务院在常务会议上提出来的。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 中等职业院校学生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140-02
  近几年,国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等职业院校积极配合国家政策,改进教学模式,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局面。但是过快发展导致中职院校学生面临着实践能力不扎实,就业困难,继续深造的信心不足的尴尬局面。国务院文件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遵循这一目标,职业院校学生就要以实践能力为主要培养方向。
  一、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背景。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就业困难是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源动力。学生实践能力差、就业形势不好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背景为初中毕业,已经习惯了老师课上讲,反复做书面理论题的教学模式,动手能力较差,学生本位,老师辅助的教学模式还未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即使目前各中等职业院校一直强调理实一体化教学,但还是没有真正做到学校和工厂零对接,课上缺少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缺乏企业中实际工作过程以某种形式引入课堂的教学情境,学生不能充分理解企业对一线技能人才的具体要求。二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不断变化。我国劳动力虽然丰富,但是高精尖的技能人才缺口还是很大。当前处在科技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的时代,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认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的员工才是企业选人的标准,这就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说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强烈要求。
  (2)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及意义。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健康快速持续地培养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会有多方面益处。就其学生本身而言,加强实践能力将为自身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具有更强劲的竞争力和创造力,既可以选择实力雄厚的企业就业,也可以凭借自身的一技之长创业,与目前国家提倡的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精神不谋而合。对企业而言,学校依据企业需求培养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学生,既可以减少初级培训节约时间和人力,又能使学生早些掌握工作岗位更高级别的技能,企业将会做到最大限度的人尽其才,同样学生也会对自身所学实践技能加以肯定,增强工作的信心。对于学校而言,可以根据已分配学生的工作情况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把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推荐到更合适、更有保障的企业,学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都会提升,企业也会为学校提供源源不斷的就业机会,形成良性循环,造就学校的良好信誉,生源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二、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问题分析
  实践能力与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实践能力即为动手能力有所不同,实践能力是指观察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搜集整合能力等的大整合,是一个相对综合化、复杂化的概念。目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情况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1)学生对培养自身实践能力重要性意识淡薄。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会认为只要把老师上课讲的具体知识点听明白了,作业完成了,有实验课时动手操作几下仪器就算具有了操作能力,最后考试及格了,就已经完成了学生的本职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意识中还未形成,学生并不清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只是反映具备了适应某类岗位的工作能力,而实践能力则指学生运用所学的所有知识和所掌握的专业实践知识综合完成某项职业活动并达到预期标准要求的能力。
  (2)教师基础薄弱。目前中职类院校教师一般为本科学历,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老师很少,老师的基础决定了学生所学知识的程度。并且大部分教师都是直接毕业就教学并没有经过企业实践锻炼,对企业的运行及所需的技能了解甚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很难从自身进行拔高把所需的实践技能贯穿到课堂上,这是教师教学的短板。再有就是教师上进心不足,没有积极研究如何将企业的运行模式与教学内容联系到一起,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学校所学的知识到工作岗位上无用武之地,最终学生错误地得出“上学无用”的结论。
  (3)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企业所需实践技能人才脱轨。学校在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时往往是根据当前社会热点科目所需的知识点,注重科目的调整,对课程的增减进行修改,并没有意识到学生实践能(下转第139页)(上接第140页)力的培养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重点。学校并没有把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的考核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重点考核项。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机制容易造成学生很难把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实践技能的积累上,只是一味追逐最终考试的高分数现象。
  (4)企业缺少对学校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支持。国家在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同时,提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顶岗实训,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校企合作的效果并不明显。企业提供给在校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很少,企业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如果学生顶岗实训,由于技术不够熟练对质量的把握不够精准有可能影响生产任务,造成损失,这样的结果导致学生并不能充分了解企业对实践技能人才的具体需求,学生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方面找不到方向。
  三、提升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及合理化建议
  一方面增强学生培养自身实践能力的意识,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把这种思想根植于学生心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把增强自身实践技能作为最终学习的目的。课下学校积极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培养学生设计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提升教师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教学能力,教师要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修养,时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来设计教学内容;要加强与已工作学生的联系,得到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情境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严格遵循所学即所用的培养思想;再者,学校依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与技术为主线设计教学计划,按照“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工学交替的规律,确立教学计划的制订原则,积极贯彻实施,推动教学计划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最后,加强校企合作,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企业要为长远用人考虑,积极为学校学生提供定岗实训的机会,国家也要给在校生提供实训机会的企业一些倾斜政策。
  总之,开拓多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把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凸显出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中职教育才能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敏.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2]刘波,姚翠芬.关于化工类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4):15.
  [3]韩永辉.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商业经济[D].辽宁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刘健
其他文献
近年来,通道强力推进“农业为旅游兴、工业为旅游活、商贸为旅游旺、服务为旅游强”步伐,全力发展旅游。他们的信心,来自中央省市对旅游发展的高度关注,来自自身发展文化旅游的成
摘 要 2017年6月23日,轰动一时的“于某案”两审终审,于某刺死辱母者,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二审改判为有期徒刑五年。至此,这件引发了全国人民密切关注的山东聊城“辱母杀人案”逐渐尘埃落定。本案一审、二审的判决结果相差较大,其中涉及到的于某行为定性问题、法律适用问题都值得每一个法律人思考。本文以“于某案”为切入点,从正当防卫的概念、构成要件入手,探讨正当防卫的认定中会涉及到的法律问题,重点对无过当
传统的体育教学,重视教师的教法研究,忽视学生学法研究;重视教学效果,忽视学生过程。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和对未来建设者的要求,我们要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地探讨、研究,
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东是根据其注入资金或者所有股份的多寡而享有相应的权利和承担相应义务的自然人或者法人。众所周知,福祸相依,有利必有弊,维护公司高效运转的同时,始终无
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受其思想认识水平、课程时间安排、中考导向等诸因素的影响,加之“小”学科的地位,通常情况下,不重视地理课,学习不积极、不主动;地理课被大多数学生
外来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经抗原呈递细胞(APC)的处理和呈递,与表达特异性T/B细胞受体(TCR/BCR)的T/B淋巴细胞结合,激活初始的T/B细胞,并诱导T/B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形成效应性T细胞或产
"两学一做"是中共中央在新时期对中共党员提出的新要求,自2016年推行以来,"两学一做"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作为中共党员的重要培养基地,推进高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于其坚定党的政治立场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反垄断法中的宽恕制度由于在打击违法垄断协议方面有着高执法率、低执法成本等优势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纳,我国《反垄断法》立法时也引进了该制度,但是宽恕制度只建立了基本的框
新闻出版署今年5月12日发出明传电报,通知各地查禁《上海宝贝》(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书。此外,对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糖》一书也即将作出处理。为此,特通知有关事项如
在品德课教学中,根据有关的教学内容,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园的活动资源,即“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联系起来”,有利于“强化体验,升华认识;丰富联想,深化情感;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