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涵,学生的语言表达是思维的直接反映。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数学语言贫乏,举手发言寥寥无几,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尤为突出。有人归咎于学生的年龄小,归咎于学科的必然,认为学生会“做”数学就行,“说”是语文学科的事情,从而忽视了“说”的训练。课堂教学中重视数学语言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中想不想说,敢不敢说,会不会说,取决于教师的潜在意识和重视程度,取决于教师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是否给予学生说的机会……只有教师“慧于心”,才有学生“秀于口”。
一、创设宽松情境,营造“说”的氛围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大量的、反复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体现,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贫乏,口头语言表达往往缺乏有序性和完整性,在课堂中,不少学生“怕”说,担心说不好,被老师看不起,让同学挖苦、嘲笑,不想说也不敢说,存在怯懦的心理。因此,教师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多与学生交流。教师应善于把握时机,利用早读、课余时间,让学生轮流面对全班同学进行“演说”,不作具体要求,给每个学生“说”的机会,哪怕是一句话、一个问候,甚至“童言无忌”,让每个学生直面全班这个“大场面”,说得“不好”又何妨?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还可以每周开设一至两次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讲一些数学故事,做些数学小游戏,猜数学谜语,说数学笑话等,这样,学生既得到“说”的机会,又能积累和丰富数学语言。
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要加以呵护,适当地鼓励和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消除不敢说的畏惧心理,增强说数学的自信。
二、创设生活情境,搭建“说”的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为学生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促其“生活化”,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促其“数学化”。教师通过创设实际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购物,让学生说出购物过程中怎样付钱。如买1元的笔时,通过不同的付钱方式,让学生体会“10角就是1元”,从而抽象出“1元=10角”。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把想法、做法与同学交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教师只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熟悉的情境,就能诱发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
三、创设操作情境,拓宽“说”的空间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课堂学习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的学具感知与操作获得信息。操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有利于正确、全面、深刻地理解内容,促进操作和思维联系;也有利于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不同的想法。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观察、思考和语言表述。
例如,在教学6+8时,学生通过摆圆片后,都能说出摆法,“左边摆6个,右边摆8个”。当问道:“6+8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的?”时,学生的话匣被打开了,方法归纳有下面几种:
生1:我是一个一个地数,一共是14个,6+8=14。
生2:右边8个,接着数左边6个,是14个,6+8=14。
这是低年级学生常用的直观的“数”的方法,符合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
生3:右边8个,从左边6个中拿出2个凑成10,加上还剩下的4个,就是14个。
学生一边展示一边说,运用“凑十法”说出了计算“6+8”的思维过程。操作与思维同步,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清楚,效果感觉“完美”。这是教师在“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时,要求学生达成的教学目标。
然而,当老师问“还有别的方法吗?”时,不同的想法出来了。
生4:6+8,看到“6”就想到“4”,从“8”里拿出“4”与“6”凑10,得到14。
生5:我明白了,两个数相加超过10,可以把先第一个数凑成10……
操作拓宽思路,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语言,灵活应用了“凑十法”,这就是小学生的“创新”。
又如,《倍的认识》教学,通过学生摆木棒,初步认识“倍”的含义后,让学生自由摆出“一个数的几倍”时,老师发现一个学生这样摆:第一行摆1根,第二行摆5根。当要他说想法时。他犹豫了:“第二行摆的是不是第一行的5倍?”教师肯定了他的摆法,并把问题交给全班同学去讨论,虽然说法不一,但通过再次理解倍的含义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第一行摆1根,第二行摆5根,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摆的5倍。经过操作、讨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倍的认识,理解了“1”的倍数的含义,而且加强了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提升“说”的高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教学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合作交流,都需要一定的数学语言准确表达,教师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置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后,我出示一幅动物图。(树上有小鸟12只,地上有猴子4只,小兔8只。水中有鸭子16只。)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数学问题,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数学问题:
猴子4只,小兔8只,猴子比小兔少几只?(小兔比猴子多几只?)小鸟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鸭子的只数是小兔的几倍?鸭子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
又如,在学习了《平均数》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小学生的身高是120厘米,一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如果这个小学生进入游泳池,有没有危险?
问题一出,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在“有”和“没有”危险之间争辩,形成一个对峙的局面。此时,教师抓住机会,先让学生相互讨论,找出反驳的理由,经过双方相互探讨、你来我往的辩论,最终达成共识。
像这样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是一门艺术,数学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让学生去“说”,发表不同的看法。展示不同的思维差异,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教师驾驭课堂,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数学课堂中只有学生敢说、想说、多说、会说,说得精彩,才能彰显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
(责编 林 剑)
一、创设宽松情境,营造“说”的氛围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大量的、反复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体现,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贫乏,口头语言表达往往缺乏有序性和完整性,在课堂中,不少学生“怕”说,担心说不好,被老师看不起,让同学挖苦、嘲笑,不想说也不敢说,存在怯懦的心理。因此,教师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多与学生交流。教师应善于把握时机,利用早读、课余时间,让学生轮流面对全班同学进行“演说”,不作具体要求,给每个学生“说”的机会,哪怕是一句话、一个问候,甚至“童言无忌”,让每个学生直面全班这个“大场面”,说得“不好”又何妨?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还可以每周开设一至两次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讲一些数学故事,做些数学小游戏,猜数学谜语,说数学笑话等,这样,学生既得到“说”的机会,又能积累和丰富数学语言。
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要加以呵护,适当地鼓励和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消除不敢说的畏惧心理,增强说数学的自信。
二、创设生活情境,搭建“说”的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为学生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促其“生活化”,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促其“数学化”。教师通过创设实际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购物,让学生说出购物过程中怎样付钱。如买1元的笔时,通过不同的付钱方式,让学生体会“10角就是1元”,从而抽象出“1元=10角”。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把想法、做法与同学交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教师只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熟悉的情境,就能诱发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
三、创设操作情境,拓宽“说”的空间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课堂学习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的学具感知与操作获得信息。操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有利于正确、全面、深刻地理解内容,促进操作和思维联系;也有利于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不同的想法。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观察、思考和语言表述。
例如,在教学6+8时,学生通过摆圆片后,都能说出摆法,“左边摆6个,右边摆8个”。当问道:“6+8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的?”时,学生的话匣被打开了,方法归纳有下面几种:
生1:我是一个一个地数,一共是14个,6+8=14。
生2:右边8个,接着数左边6个,是14个,6+8=14。
这是低年级学生常用的直观的“数”的方法,符合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
生3:右边8个,从左边6个中拿出2个凑成10,加上还剩下的4个,就是14个。
学生一边展示一边说,运用“凑十法”说出了计算“6+8”的思维过程。操作与思维同步,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清楚,效果感觉“完美”。这是教师在“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时,要求学生达成的教学目标。
然而,当老师问“还有别的方法吗?”时,不同的想法出来了。
生4:6+8,看到“6”就想到“4”,从“8”里拿出“4”与“6”凑10,得到14。
生5:我明白了,两个数相加超过10,可以把先第一个数凑成10……
操作拓宽思路,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语言,灵活应用了“凑十法”,这就是小学生的“创新”。
又如,《倍的认识》教学,通过学生摆木棒,初步认识“倍”的含义后,让学生自由摆出“一个数的几倍”时,老师发现一个学生这样摆:第一行摆1根,第二行摆5根。当要他说想法时。他犹豫了:“第二行摆的是不是第一行的5倍?”教师肯定了他的摆法,并把问题交给全班同学去讨论,虽然说法不一,但通过再次理解倍的含义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第一行摆1根,第二行摆5根,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摆的5倍。经过操作、讨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倍的认识,理解了“1”的倍数的含义,而且加强了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提升“说”的高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教学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合作交流,都需要一定的数学语言准确表达,教师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置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后,我出示一幅动物图。(树上有小鸟12只,地上有猴子4只,小兔8只。水中有鸭子16只。)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数学问题,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数学问题:
猴子4只,小兔8只,猴子比小兔少几只?(小兔比猴子多几只?)小鸟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鸭子的只数是小兔的几倍?鸭子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
又如,在学习了《平均数》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小学生的身高是120厘米,一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如果这个小学生进入游泳池,有没有危险?
问题一出,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在“有”和“没有”危险之间争辩,形成一个对峙的局面。此时,教师抓住机会,先让学生相互讨论,找出反驳的理由,经过双方相互探讨、你来我往的辩论,最终达成共识。
像这样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是一门艺术,数学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让学生去“说”,发表不同的看法。展示不同的思维差异,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教师驾驭课堂,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数学课堂中只有学生敢说、想说、多说、会说,说得精彩,才能彰显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