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城南旧事》的艺术风格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ya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城南旧事》是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由我国著名导演吴贻弓执导。这部诗化的电影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得多项国际大奖,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其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营造了一种含蓄、隽永、独特的艺术风格。实现了原著与影视、情感与表征的完美融和。
  
  一、散文化风格
  
  电影《城南旧事》把原著本身的散文风格成功地移植到影视当中。以深挚的情怀和无限的追思描绘了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南旧事,熔铸了作者绵延不绝的眷念之情。散文风格成为这部电影在艺术上最突出的地方。
  这种散文化的风格首先反映在景物的攫取上。故事展开在衰草枯杨的秋天,群山凝紫。长城苍茫。静谧空明。残阳、驼队、老人、城楼,一层层的铺着,弥漫着模糊的忧伤。这一组蒙太奇奠定了整个电影的情感基调,那就是宁静空明,意蕴深远。充满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电影中的画面饱含着东方原质的民族氛围:缓缓徐行、铃声叮当的骆驼群,蝉噪声声、颔首欲睡的白发翁,荒草地、旧学堂,如海的苍山、似血的枫叶、酡红的冬阳、流水淙淙的井窝子……创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电影画面抒发艺术情感。散文化的电影和散文一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必须的手段。
  其次,在拍摄手法上大量使用空镜头保持叙事的透明,烘托基调的空明。所谓空镜头,是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的镜头,能够产生借物喻情、渲染意境、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中国艺术讲求虚实相生。有无相承,有的地方空胜于实。疏强于密。吴贻弓先生灵活地使用了这一技巧,将抒情手法与叙事手法相结合,如同中国山水画,水濡墨染,却暗喻精神。镜头里如火的枫红、荒芜的凄草、瓢泼的雨夜等都交织出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来。电影末尾用六次红叶叠化的空镜头来释放英子的哀思,霜染丹枫、衰草孤家,以及哀婉的《骊歌》代替了雨泪滂沱的悲伤。人心潸然。
  再如电影中描绘秀贞怀念思康,并未写实,我们自始至终没有看到思康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秀贞梦呓似的话语,还有无声的景物镜头。给我们以现实的隐喻:“那年就这时候他来的。一卷铺盖,一口皮箱,他穿一件灰大褂,大襟上别着一支笔。我正在屋里擦玻璃……说着就进来人了……他笑了,那一笑真甜啊……”。这时镜头摇过这样一组画面:月洞门里悄寂的小跨院、残破的窗纸、摇曳的树影,窗槁上陈旧的玻璃。秀贞对思康的眷念、那段令人叹惋的恋情。都在这些话语和景物里雨润烟浓的呈现出来。
  这是散文诗般的风格,“是煎中药的方式,守着文火慢慢慢慢地煨,室内弥漫着柚子的寒香,那样的水濡墨濡,那样的轻捻慢拢”。
  
  二、童年视角
  
  《城南旧事》的叙事角度是一个童年的视角,这是其艺术风格的另一特色。
  林海音在小说的后记中说:“我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21电影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让心灵的童年以童年的视角重现。
  审美效果是随着视角转化而改变的,童年视角与“回忆”的美学特点相伴。童年,天真无邪、美好单纯,纯洁无瑕的童心可以忽略生活的苦痛,过滤人间的丑恶与黑暗。孩子眼里的忧愁、惨痛、命运、世事艰难是与大人不同的,他们并不能看穿生活,他们也不会无可奈何。他们的眼里有希望。他们会看到成人忽视的东西。就像电影中英子对小偷所说的:“你分得清海跟天吗?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她用平等的心灵去和女佣宋妈、被养父母当作挣钱工具的妞儿、人人歧视的疯女秀贞、甚至小偷推心置腹。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交流。彰显出那些被遮蔽的人性的光芒,在对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标准。
  疯女秀贞因为爱情,在封建礼教的束压下导致精神崩溃,人人都歧视她。连她的父亲都斥责她:“不害臊!”;荒园里的小偷,为生活所迫铤而走险。但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供弟弟读书,养活妈妈:宋妈有着不幸的婚姻,贫困的她不得已暂别骨肉。到城里帮佣,工钱却都被丈夫要走。谁知因为不负责任的丈夫赌钱,儿子不明不白地死了。丫头也被卖给了赶马车的。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一段血泪斑斑的伤心史,然而又能有谁看到呢?只有这个单纯的孩子,看见了那些挣扎在制度、礼教压迫中难以翻身、难以自持的人,并深切地感受和同情他们。而成人世界的不幸与痛苦通过这天真无邪的双眸过滤,更有一种哀愁无奈的美学力量。
  这就是童年视角,一个单纯、质朴、善良的视角。以童年的视角来看成人世界,创作者所追求的正是其间的反差。童年的视角和思维虽然并不成熟。但是总会去涉及那些成人刻意回避的话题。探求矛盾产生的根源。比如电影中小英子问宋妈:“为什么你挣的钱要给别人去?”宋妈没法回答,只能归结为:“俺们乡下人命苦,小栓子他爸爸又没出息”。孩子的问话似乎是稚气未泯的,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劳动人民无法自持的生存状态,收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从童稚走向成熟,从梦幻走向现实,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电影通过小英子善良纯真的童年视角再现了记忆中的童年,艺术化的诠释了“城南旧事”。并以这一独特的视角对封建礼教、对旧社会进行了文化批评。
  
  三、悲剧意蕴
  
  电影《城南旧事》自始至终萦绕着“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忠实展现着原著中作者对人生悲剧意蕴的体悟。林海音曾说:“我看到了在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的人生悲剧……从十二岁丧父那天开始,我童稚的心灵就隐隐约约觉察到人生无常、现实生活的残酷,我必须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间,面对现实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电影正是以此为基调,呈现人物的命运悲剧、别离的无奈、人生的无常。最后,“爸爸死了。宋妈走了,童年的花也落了……”沉郁的悲剧的美以此作为落幕。
  首先,电影所涉及的每个剧情人物几乎都有着各自的悲剧命运,秀贞、宋妈、妞儿,都是深受封建礼教和男权侵害的丧失个体自由的典型人物,她们或因追求爱情而被逼疯。或无奈地忍受丈夫的堕落无能,或被迫成为挣钱工具。她们多桀的命运和酸苦的不幸使得生命的悲剧意识锲入英子的心灵,再通过她的双眸含蓄有致地演绎出来。
  其次,离愁别恨的怅挽与无奈弥漫在整个剧情之中,李叔同的《骊歌》反复吟唱,使伤离别成了一曲不绝的旋律。“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哀婉的乐声把离别的悲剧美渲染得淋漓尽致。“离我而去”的感伤主题凝聚在所有的情节里,电影中的每个剧情人物都是离英子而去的,秀贞和妞儿大雨之夜出走被火车轧死,为她们悲惨的人生划上了句号:小偷被抓走,荒草丛里的朋友再也见不到了:蜿蜒的山路上,宋妈踏上了归程:最后,“亲爱的爸爸也离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一浪推一浪的离别交织在一起,层层推进,纯真的童年也成了遥远的回忆,悲剧的意蕴便在这些离愁别恨里纵横捭阖了。
  总体来说,《城南旧事》在艺术风格上发扬了我国优秀的美学传统,散文化、纯艺术,正如著名电影评论家李少白先生所评价的:“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散文诗。它有叙事散文的特点,又有抒情诗的意趣。《城南旧事》呈现的是一种完整的电影艺术美,而正是这种美把它蕴涵的生活实感表现得更真实!这是电影艺术的辨证法,也是《城南旧事》动人之所在。”
其他文献
[摘要] 近年来,中国新左翼(新左派)文化力量强劲崛起,成为当代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文化演变的一件大事。这意味着最少在文化的层面上,官僚资本主义和右翼自由主义的一统天下被冲开了一个缺口,中国的文化力量,乃至政治、思想、学术力量,正在重新布局。乌有之乡的影视评论活动是当代中国新左翼文化力量的一个缩影,通过了解乌有之乡的文化活动,我们可以获得中国新左翼文化力量的大体印象。新左翼文化力量是有远大前途的。
阴沉沉的天空,像被谁拉上了灰色的窗帘,太阳和我一样,似乎也病着,躲在了窗帘后面。起风了,风猛劲儿地吹着那灰色布帘,也无法吹开一条缝隙,让阳光露出一个笑脸来。要下雪了吧?  气温越降越低了,跟妈妈要了小火盆,火盆里的炭火很旺,可我还是不住地打着冷颤。“越是闲着,越是怕冷。”母亲说。  小院里,母亲正忙着给花木御寒,花白的头发在冷风中飘扬。母亲把剪好的旧衣服一层一层缠绕在花干上,给根部的泥土覆盖上稻草
2007年4月20日,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警察局局长奥黛丽·费根在昆士兰的一家旅馆上吊自杀。消息传来,她的同事们和家人都不理解这是为了什么。在他们眼中,奥黛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她身居要职,而且刚刚44岁,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候,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离开人世呢?她为什么还要选择在昆士兰而不是在堪培拉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奥黛丽给自己的顶头上司打了最后一个电话,她在电话里说:“我终于想明白了!”她的上
【摘 要】分析了农村中学英语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从学生自身、教师、教材、家庭、社会等五方面进行阐述;并从教师的引导、教育方法等方面着手探讨转化方法并采取适合农村英语教学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困生;教学;合作学习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在目前的农村中学,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对英语教师而言,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英语教学
[摘要] 《冰河世纪》的成功是多方面的,该动画片的策划和制作者主要运用了的“美丑对照”和。“寓教于乐”的方法。同时,动画片也凭借深沉的命运感和人性光辉的彰显使目标受众由儿童世界扩大到成^群体,使不同年龄层的人都得到了审美享受。  [关键词] 美丑对照 寓教于乐 命运感 人性    美国导演克里斯·伟基带领他的蓝天工作室经过3年完成了《冰河世纪》,作为一部动画喜剧,片中角色造型夸张,极富想象力,能给
一、  陶小桃在安居客看到那条合租信息后,便急忙拿出手机打过去,没想到接电话的却是一名男子。陶小桃本来想拒绝的,毕竟和一名男子合租房子有诸多的不便,怎奈自从应聘到这家公司,陶小桃已经在办公室睡了十多天了。  就在今天早晨,陶小桃正在将被褥往柜子里塞时,谁知经理会来得那么早,结果,经理皱着眉头问:“找出租房很难吗?”陶小桃急忙回答说:“不难,已经找好了,这两天就准备搬走。”  其实,这些天,陶小桃一
[摘要]《廊桥遗梦》是一部催人泪下的描写中年人婚外情的小说,结局是女主人公选择了家庭,放弃了爱情,获得了大众的普遍赞扬。笔者认为弗朗西丝卡此举是违背了自我内心欲求,主动地受压抑。文章分析了弗朗西丝卡受压抑的原因即所处的文化环境、中年妇女的特殊心理和社会历史传统三方面促成。  [关键词]《廊桥遗梦》 受压抑 女性    美国著名作家兼摄影师罗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 James Wall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文化间的传播越来越便捷、交流也更加频繁。不同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陌生与隔阂,正因为如此,异域文化才显得那么神秘独特。吸引着人们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以异域题材为内容的影片在西方影坛上呈风行之势。不少西方导演热衷于在银幕上表达和展现这些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奇观异象。《艺伎回忆录》就是这样一部由西方制造的关于东方的电影。  后殖民主义学者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学》中表达过这样一种
[摘要] 《集结号》把关注的焦点放在革命战争中的小人物身上,凸显了小人物的战争体验以及他们在战斗中建立起来的深情厚谊。与那些万人瞩目、敬仰的英雄人物不同,这些小人物为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但他们往往被人忽视、遗忘。影片这种叙事角度的选择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艺术深度。  [关键词] 小人物 叙事角度 人性    在革命战争题材的历史影片当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气势恢宏的场面,豪气干云的英雄,
【摘要】 现代传播媒介使图像的生产和接受呈非线性逻辑,为中国画的多元性探索提供了依据。在视觉文化语境下,中国画的探索呈现出观念的多元性、表现的多元性、材料的多元性等特区。  【关键词】视觉文化媒介非线性 中中国画多元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利用现代传媒采辑、编导和传输信息,从文字符号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传统。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形态。在这种新生成的视觉文化语境下,中国画的多元性探索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