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城南旧事》是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由我国著名导演吴贻弓执导。这部诗化的电影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得多项国际大奖,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其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营造了一种含蓄、隽永、独特的艺术风格。实现了原著与影视、情感与表征的完美融和。
一、散文化风格
电影《城南旧事》把原著本身的散文风格成功地移植到影视当中。以深挚的情怀和无限的追思描绘了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南旧事,熔铸了作者绵延不绝的眷念之情。散文风格成为这部电影在艺术上最突出的地方。
这种散文化的风格首先反映在景物的攫取上。故事展开在衰草枯杨的秋天,群山凝紫。长城苍茫。静谧空明。残阳、驼队、老人、城楼,一层层的铺着,弥漫着模糊的忧伤。这一组蒙太奇奠定了整个电影的情感基调,那就是宁静空明,意蕴深远。充满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电影中的画面饱含着东方原质的民族氛围:缓缓徐行、铃声叮当的骆驼群,蝉噪声声、颔首欲睡的白发翁,荒草地、旧学堂,如海的苍山、似血的枫叶、酡红的冬阳、流水淙淙的井窝子……创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电影画面抒发艺术情感。散文化的电影和散文一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必须的手段。
其次,在拍摄手法上大量使用空镜头保持叙事的透明,烘托基调的空明。所谓空镜头,是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的镜头,能够产生借物喻情、渲染意境、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中国艺术讲求虚实相生。有无相承,有的地方空胜于实。疏强于密。吴贻弓先生灵活地使用了这一技巧,将抒情手法与叙事手法相结合,如同中国山水画,水濡墨染,却暗喻精神。镜头里如火的枫红、荒芜的凄草、瓢泼的雨夜等都交织出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来。电影末尾用六次红叶叠化的空镜头来释放英子的哀思,霜染丹枫、衰草孤家,以及哀婉的《骊歌》代替了雨泪滂沱的悲伤。人心潸然。
再如电影中描绘秀贞怀念思康,并未写实,我们自始至终没有看到思康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秀贞梦呓似的话语,还有无声的景物镜头。给我们以现实的隐喻:“那年就这时候他来的。一卷铺盖,一口皮箱,他穿一件灰大褂,大襟上别着一支笔。我正在屋里擦玻璃……说着就进来人了……他笑了,那一笑真甜啊……”。这时镜头摇过这样一组画面:月洞门里悄寂的小跨院、残破的窗纸、摇曳的树影,窗槁上陈旧的玻璃。秀贞对思康的眷念、那段令人叹惋的恋情。都在这些话语和景物里雨润烟浓的呈现出来。
这是散文诗般的风格,“是煎中药的方式,守着文火慢慢慢慢地煨,室内弥漫着柚子的寒香,那样的水濡墨濡,那样的轻捻慢拢”。
二、童年视角
《城南旧事》的叙事角度是一个童年的视角,这是其艺术风格的另一特色。
林海音在小说的后记中说:“我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21电影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让心灵的童年以童年的视角重现。
审美效果是随着视角转化而改变的,童年视角与“回忆”的美学特点相伴。童年,天真无邪、美好单纯,纯洁无瑕的童心可以忽略生活的苦痛,过滤人间的丑恶与黑暗。孩子眼里的忧愁、惨痛、命运、世事艰难是与大人不同的,他们并不能看穿生活,他们也不会无可奈何。他们的眼里有希望。他们会看到成人忽视的东西。就像电影中英子对小偷所说的:“你分得清海跟天吗?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她用平等的心灵去和女佣宋妈、被养父母当作挣钱工具的妞儿、人人歧视的疯女秀贞、甚至小偷推心置腹。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交流。彰显出那些被遮蔽的人性的光芒,在对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标准。
疯女秀贞因为爱情,在封建礼教的束压下导致精神崩溃,人人都歧视她。连她的父亲都斥责她:“不害臊!”;荒园里的小偷,为生活所迫铤而走险。但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供弟弟读书,养活妈妈:宋妈有着不幸的婚姻,贫困的她不得已暂别骨肉。到城里帮佣,工钱却都被丈夫要走。谁知因为不负责任的丈夫赌钱,儿子不明不白地死了。丫头也被卖给了赶马车的。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一段血泪斑斑的伤心史,然而又能有谁看到呢?只有这个单纯的孩子,看见了那些挣扎在制度、礼教压迫中难以翻身、难以自持的人,并深切地感受和同情他们。而成人世界的不幸与痛苦通过这天真无邪的双眸过滤,更有一种哀愁无奈的美学力量。
这就是童年视角,一个单纯、质朴、善良的视角。以童年的视角来看成人世界,创作者所追求的正是其间的反差。童年的视角和思维虽然并不成熟。但是总会去涉及那些成人刻意回避的话题。探求矛盾产生的根源。比如电影中小英子问宋妈:“为什么你挣的钱要给别人去?”宋妈没法回答,只能归结为:“俺们乡下人命苦,小栓子他爸爸又没出息”。孩子的问话似乎是稚气未泯的,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劳动人民无法自持的生存状态,收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从童稚走向成熟,从梦幻走向现实,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电影通过小英子善良纯真的童年视角再现了记忆中的童年,艺术化的诠释了“城南旧事”。并以这一独特的视角对封建礼教、对旧社会进行了文化批评。
三、悲剧意蕴
电影《城南旧事》自始至终萦绕着“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忠实展现着原著中作者对人生悲剧意蕴的体悟。林海音曾说:“我看到了在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的人生悲剧……从十二岁丧父那天开始,我童稚的心灵就隐隐约约觉察到人生无常、现实生活的残酷,我必须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间,面对现实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电影正是以此为基调,呈现人物的命运悲剧、别离的无奈、人生的无常。最后,“爸爸死了。宋妈走了,童年的花也落了……”沉郁的悲剧的美以此作为落幕。
首先,电影所涉及的每个剧情人物几乎都有着各自的悲剧命运,秀贞、宋妈、妞儿,都是深受封建礼教和男权侵害的丧失个体自由的典型人物,她们或因追求爱情而被逼疯。或无奈地忍受丈夫的堕落无能,或被迫成为挣钱工具。她们多桀的命运和酸苦的不幸使得生命的悲剧意识锲入英子的心灵,再通过她的双眸含蓄有致地演绎出来。
其次,离愁别恨的怅挽与无奈弥漫在整个剧情之中,李叔同的《骊歌》反复吟唱,使伤离别成了一曲不绝的旋律。“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哀婉的乐声把离别的悲剧美渲染得淋漓尽致。“离我而去”的感伤主题凝聚在所有的情节里,电影中的每个剧情人物都是离英子而去的,秀贞和妞儿大雨之夜出走被火车轧死,为她们悲惨的人生划上了句号:小偷被抓走,荒草丛里的朋友再也见不到了:蜿蜒的山路上,宋妈踏上了归程:最后,“亲爱的爸爸也离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一浪推一浪的离别交织在一起,层层推进,纯真的童年也成了遥远的回忆,悲剧的意蕴便在这些离愁别恨里纵横捭阖了。
总体来说,《城南旧事》在艺术风格上发扬了我国优秀的美学传统,散文化、纯艺术,正如著名电影评论家李少白先生所评价的:“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散文诗。它有叙事散文的特点,又有抒情诗的意趣。《城南旧事》呈现的是一种完整的电影艺术美,而正是这种美把它蕴涵的生活实感表现得更真实!这是电影艺术的辨证法,也是《城南旧事》动人之所在。”
一、散文化风格
电影《城南旧事》把原著本身的散文风格成功地移植到影视当中。以深挚的情怀和无限的追思描绘了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南旧事,熔铸了作者绵延不绝的眷念之情。散文风格成为这部电影在艺术上最突出的地方。
这种散文化的风格首先反映在景物的攫取上。故事展开在衰草枯杨的秋天,群山凝紫。长城苍茫。静谧空明。残阳、驼队、老人、城楼,一层层的铺着,弥漫着模糊的忧伤。这一组蒙太奇奠定了整个电影的情感基调,那就是宁静空明,意蕴深远。充满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电影中的画面饱含着东方原质的民族氛围:缓缓徐行、铃声叮当的骆驼群,蝉噪声声、颔首欲睡的白发翁,荒草地、旧学堂,如海的苍山、似血的枫叶、酡红的冬阳、流水淙淙的井窝子……创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电影画面抒发艺术情感。散文化的电影和散文一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必须的手段。
其次,在拍摄手法上大量使用空镜头保持叙事的透明,烘托基调的空明。所谓空镜头,是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的镜头,能够产生借物喻情、渲染意境、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中国艺术讲求虚实相生。有无相承,有的地方空胜于实。疏强于密。吴贻弓先生灵活地使用了这一技巧,将抒情手法与叙事手法相结合,如同中国山水画,水濡墨染,却暗喻精神。镜头里如火的枫红、荒芜的凄草、瓢泼的雨夜等都交织出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来。电影末尾用六次红叶叠化的空镜头来释放英子的哀思,霜染丹枫、衰草孤家,以及哀婉的《骊歌》代替了雨泪滂沱的悲伤。人心潸然。
再如电影中描绘秀贞怀念思康,并未写实,我们自始至终没有看到思康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秀贞梦呓似的话语,还有无声的景物镜头。给我们以现实的隐喻:“那年就这时候他来的。一卷铺盖,一口皮箱,他穿一件灰大褂,大襟上别着一支笔。我正在屋里擦玻璃……说着就进来人了……他笑了,那一笑真甜啊……”。这时镜头摇过这样一组画面:月洞门里悄寂的小跨院、残破的窗纸、摇曳的树影,窗槁上陈旧的玻璃。秀贞对思康的眷念、那段令人叹惋的恋情。都在这些话语和景物里雨润烟浓的呈现出来。
这是散文诗般的风格,“是煎中药的方式,守着文火慢慢慢慢地煨,室内弥漫着柚子的寒香,那样的水濡墨濡,那样的轻捻慢拢”。
二、童年视角
《城南旧事》的叙事角度是一个童年的视角,这是其艺术风格的另一特色。
林海音在小说的后记中说:“我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21电影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让心灵的童年以童年的视角重现。
审美效果是随着视角转化而改变的,童年视角与“回忆”的美学特点相伴。童年,天真无邪、美好单纯,纯洁无瑕的童心可以忽略生活的苦痛,过滤人间的丑恶与黑暗。孩子眼里的忧愁、惨痛、命运、世事艰难是与大人不同的,他们并不能看穿生活,他们也不会无可奈何。他们的眼里有希望。他们会看到成人忽视的东西。就像电影中英子对小偷所说的:“你分得清海跟天吗?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她用平等的心灵去和女佣宋妈、被养父母当作挣钱工具的妞儿、人人歧视的疯女秀贞、甚至小偷推心置腹。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交流。彰显出那些被遮蔽的人性的光芒,在对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标准。
疯女秀贞因为爱情,在封建礼教的束压下导致精神崩溃,人人都歧视她。连她的父亲都斥责她:“不害臊!”;荒园里的小偷,为生活所迫铤而走险。但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供弟弟读书,养活妈妈:宋妈有着不幸的婚姻,贫困的她不得已暂别骨肉。到城里帮佣,工钱却都被丈夫要走。谁知因为不负责任的丈夫赌钱,儿子不明不白地死了。丫头也被卖给了赶马车的。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一段血泪斑斑的伤心史,然而又能有谁看到呢?只有这个单纯的孩子,看见了那些挣扎在制度、礼教压迫中难以翻身、难以自持的人,并深切地感受和同情他们。而成人世界的不幸与痛苦通过这天真无邪的双眸过滤,更有一种哀愁无奈的美学力量。
这就是童年视角,一个单纯、质朴、善良的视角。以童年的视角来看成人世界,创作者所追求的正是其间的反差。童年的视角和思维虽然并不成熟。但是总会去涉及那些成人刻意回避的话题。探求矛盾产生的根源。比如电影中小英子问宋妈:“为什么你挣的钱要给别人去?”宋妈没法回答,只能归结为:“俺们乡下人命苦,小栓子他爸爸又没出息”。孩子的问话似乎是稚气未泯的,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劳动人民无法自持的生存状态,收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从童稚走向成熟,从梦幻走向现实,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电影通过小英子善良纯真的童年视角再现了记忆中的童年,艺术化的诠释了“城南旧事”。并以这一独特的视角对封建礼教、对旧社会进行了文化批评。
三、悲剧意蕴
电影《城南旧事》自始至终萦绕着“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忠实展现着原著中作者对人生悲剧意蕴的体悟。林海音曾说:“我看到了在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的人生悲剧……从十二岁丧父那天开始,我童稚的心灵就隐隐约约觉察到人生无常、现实生活的残酷,我必须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间,面对现实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电影正是以此为基调,呈现人物的命运悲剧、别离的无奈、人生的无常。最后,“爸爸死了。宋妈走了,童年的花也落了……”沉郁的悲剧的美以此作为落幕。
首先,电影所涉及的每个剧情人物几乎都有着各自的悲剧命运,秀贞、宋妈、妞儿,都是深受封建礼教和男权侵害的丧失个体自由的典型人物,她们或因追求爱情而被逼疯。或无奈地忍受丈夫的堕落无能,或被迫成为挣钱工具。她们多桀的命运和酸苦的不幸使得生命的悲剧意识锲入英子的心灵,再通过她的双眸含蓄有致地演绎出来。
其次,离愁别恨的怅挽与无奈弥漫在整个剧情之中,李叔同的《骊歌》反复吟唱,使伤离别成了一曲不绝的旋律。“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哀婉的乐声把离别的悲剧美渲染得淋漓尽致。“离我而去”的感伤主题凝聚在所有的情节里,电影中的每个剧情人物都是离英子而去的,秀贞和妞儿大雨之夜出走被火车轧死,为她们悲惨的人生划上了句号:小偷被抓走,荒草丛里的朋友再也见不到了:蜿蜒的山路上,宋妈踏上了归程:最后,“亲爱的爸爸也离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一浪推一浪的离别交织在一起,层层推进,纯真的童年也成了遥远的回忆,悲剧的意蕴便在这些离愁别恨里纵横捭阖了。
总体来说,《城南旧事》在艺术风格上发扬了我国优秀的美学传统,散文化、纯艺术,正如著名电影评论家李少白先生所评价的:“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散文诗。它有叙事散文的特点,又有抒情诗的意趣。《城南旧事》呈现的是一种完整的电影艺术美,而正是这种美把它蕴涵的生活实感表现得更真实!这是电影艺术的辨证法,也是《城南旧事》动人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