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r——新工科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才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aoyi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新工科专业培养面向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单纯的课程思政无法满足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政内涵要求,需从专业培养的高度,探索思政教育各个环节的衔接关系.本文探讨的实践结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重塑了课程之间、课程体系之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挖掘其蕴含的爱国情怀、理想信念、价值观内涵,建立适合专业培养的思政案例库,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价值熏陶.经过实践证明,此教学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新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其他文献
共时性是荣格中后期的重要研究成果,他将共时性与现代理论物理的一些发现联系起来,认为其是与因果律相对的自然法则.荣格称共时性可以从心理分析的案例中得到佐证,而《易经》则为这一法则提供了最完备的理论基础与运作程序.荣格通过对《易经》的研究完善自己的共时性理论,同时也使用这一理论透过《易经》与“道”家思想来解构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作为大学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开展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的关键作用.与此同时,要想实现高效的教学,必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革新优化,最终在大学生三观和独立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正向作用.本文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开展意义和目前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方法.
风险投资课程具有理论与实用性强、课程知识面广、知识点更新快的特点,案例教学、反转课堂在风险投资课程中使用可实现知识点的有效串联和发散.本文作者通过2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基于案例和反转课堂的风险投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在三个方面对传统教学方式有优化:其一,教学过程由教师主导转变为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思考;其二,强调过程参与、考核与教学管理,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更快速的反馈;其三,通过案例教学、反转课堂提升教学广度与深度,对前沿性知识点有更多的探索.
本研究以那曲地区县级以下9所乡小学90位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个别访谈统计数据,总结造成那曲地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水平比较落后的外在原因和内在自身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对大学生开展党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是为我国和我党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阵地.但目前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课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计不合理,难以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党史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课程体系及教育环节存在诸多不足,高校部分学生对党史不了解、不重视,理想信念不坚定,党性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缺乏,难以承担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任务.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了学习党史
思政课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成人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重要.由于成人高校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学习形式、师资等多方面的因素,成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更具共性和特殊性,面临着自身内在缺陷、外部环境变化等各种难题,因此探讨成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创新途径,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就业指导》进行改革,完善教育内容,以便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并利用思政工作对学生积极进行思想教育,并督导学生形成自我认知,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提高其思想觉悟,促使其在实践工作中及学习中不断创新,为国家建设工作持续奉献自己的光与热,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取得了广泛应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高等数学课程效率得以提升.在混合式教学中,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在教学方式、进度和空间上存在偏差,学生在长时间线上学习后难以有效过渡到线下学习状态,再加上教学内容的差异,线上线下难以有机协同.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实现混合式教学的有效运用,构建出现代混合式高等数学课堂,促进高数课程的改革,已成为高数教师面临的关键问题.
虽然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对先进技术的引入一直都保持着积极的态度,但是就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而言,多年来虽然也有诸多成绩,但还是存在诸多细节上的不足之处.本文从相关概念展开深入剖析,进一步探讨实践中的问题,明确了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应用的若干场景和对应的价值.
课程文化是将课程建设上升到文化建设层面的深层次思考,一般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在课程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统领,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经路径,可通过进方案、进标准、进教材、进项目、进资源、进考核、进环境、进团队的方式,创新课程文化建设模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代际间有效传承并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