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tde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嚴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其他文献
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情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会表达。正如于漪老师在著作中谈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期刊
英语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因此理解能力是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力。阅读理解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次:  表层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深层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和评价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表层理解只是懂得文章字面的意思;深层理解则要求读者能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评价性理解则需要读者
期刊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它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  近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在对学生进行智力才能培养时,首先应当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严师,而
期刊
一、创新情境數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
期刊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当大脑把错误的东西当作正确的东西记忆之后,它就相信它是正确的,拖得越久,要扭转这一认识就越难。学生在数学作业中产生错误,正是他对所学数学知识不懂、不会或不能灵活运用的结果,对这些错误如不加正视,不及时促其订正,甚至听之任之,必然会在后续的作业或考试中再次出错。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作业订正以及高效管理策略的运用与研究。  一、作业订正和评价的重要性 
期刊
历史教师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信息是学校历史教学的基本功能,接受一定的历史知识信息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所谓历史知识信息传递,是指由历史教育工作者将历史学科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如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已经基本形成统一认识的信息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讲解、双向交流活动让学生得以掌握的一种教学活动[1]。那么,作为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的课堂教学,就必须要在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的基
期刊
曹禺代表剧作《雷雨》一剧于1932年大致定稿,写作完成于1933年,最先经由巴金先生发表在1934年的《文学季刊》之上,因其全方位、极其深邃的人性思考,加上强烈的戏剧冲突和丰富的文学内涵,在当时的文坛造成轰动性影响。而《雷雨》中第二幕从“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到“周朴园与鲁大海见面”部分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四,这部分是《雷雨》全剧其中的一个情绪高点,该处冲突激烈、情感浓烈,感人肺腑。  该剧以民
期刊
条形盒测力计和平板测力计是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用来实验演示和学生实验是常用的仪器之一,我们也常用它测量物体的重量或者是测量拉动物体时力的大小。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用它来称量一些物体的重量。  这种测力计因其结构简单,形象直观,使用维护方便 ,一直在中小学教学中长期广泛使用。  在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5浮力》一课中,为了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水对物体浮力,介绍了让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的一种
期刊
片段回放:  师:小朋友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就一起到动物园去游一游吧。(课件出示小朋友参观动物园的画面)  生:哇,真漂亮!(学生顿时沉浸于这熟悉的生活情境,被图中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深深吸引,并按纳不住内心的冲动,纷纷站起来。)  师: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你喜欢哪一种呢?上台数一数它有几只?选择你喜欢的颜色圆片摆出同样多。最后找一找图中还有表示同样多的其他事物吗?  生1:我喜
期刊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已指出:“語文教学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与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特别进入21世纪后,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对语文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和容量,丰富了语文内容,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节约了教学时间,并能及时反馈信息,以利于教学措施的及时调节和强化,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进而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