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化一年级数学课堂结构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gde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段回放:
  师:小朋友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就一起到动物园去游一游吧。(课件出示小朋友参观动物园的画面)
  生:哇,真漂亮!(学生顿时沉浸于这熟悉的生活情境,被图中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深深吸引,并按纳不住内心的冲动,纷纷站起来。)
  师: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你喜欢哪一种呢?上台数一数它有几只?选择你喜欢的颜色圆片摆出同样多。最后找一找图中还有表示同样多的其他事物吗?
  生1:我喜欢长颈鹿,它有3只。
  生2:我喜欢大象,它有1只。
  生3:我喜欢……
  不少孩子的手伸得长长的,嘴巴叫嚷着。其中有看热闹的,有思考问题的,这是一种自然的真情流露。甚至有两个学生好奇地走到了老师讲台前,站在那不愿下去,抢着要拿老師的圆片摆一摆,那刻教室沸腾了。老师点了几名学生到讲台前指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一边将两位小朋友拉了拉,试图将他们送到座位上。因为当时教室里坐着许多领导和听课的老师,课依旧要上下去。可是小朋友在座位旁还没坐下,他们又上来了,其他的许多同学都站起来,怎么也不愿坐下,新课无法进展。师开始了组织教学:“老师喜欢遵守纪律的小朋友,哪位小朋友守纪律老师就叫他上来答问。”有个别乖孩子,坐下来了。“一、二、三”老师亮出了绝招叫口令,“快坐好”稀拉地几个学生对答。此时此刻学生好像断了线的风筝到处乱飞,后来的课堂中贯穿了不少数学活动,但仍在半安静半喧闹中进行着,直到书写1-5、听写电话号码时,小朋友才出奇的安静下来写数字。
  大大小小的公开课我也上过不少,但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我还是第一次。显而易见,我的这一节课的效果是不理想,教学环节的实施是流于形式,但学生的热情一直都是高涨的。那么如何优化一年级数学课堂结构,让老师如鱼得水般掌控学生在开放中“按部就班”呢?我反思自己,得出如下几点:
  一、加强一年级学生课堂常规教育,优化课堂秩序
  一年级的小学生,虽然大部分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因来自于不同的学校,所约束的习惯方式不一样,教育的要求目的不同。所以作为一年级的数学老师,首先要教给孩子上课的常规,让他们清楚知晓课堂上小学生能做什么,该怎样做,不能做什么,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从而达成一致的行为习惯。比如:从开学起,老师就要告诉小朋友上课铃响快速进入教室,准备好课本和学习用具摆放于课桌一角,然后假寐静等老师来上课。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听课时坐的正确姿式,养成举手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虚心听取他人发表意见。小朋友不能随意走动、讲小话、搞小动作、喝水、吃东西,让学生明白这是违反纪律,这样做扰乱了课堂秩序,影响了自己和别人学习,是不允许的。纵使在教师看来这是一件多么平凡的琐事,但小朋友需要的是老师耐心讲解,严格训练。其次介绍一些课堂术语,便于组织教学。
  二、巧妙处理课堂“细节”,让每个孩子有事可做,优化教学课堂部署
  著名教授徐斌曾主编《推敲新课程课堂》一书中指出,“细节”决定课堂效果,“细节”中渗透着课堂智慧,在对“细节”的推敲中显现教学功夫,教师的成长从推敲“细节”开始。“细”——微末之处,“节”——关键之处,可见课堂中如果能巧妙处理好每一个“细节”,真正让所有孩子都有事可做,无疑数学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精彩洋溢和富有创造的。许多年轻教师曾感叹自己的教学设计跟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相差无几,为什么我们的效果大相径庭呢?这个关键在于课堂中一些“细节”处理的不同所致而成。在《1—5的认识》片段教学中,课件画面刚展现,学生情绪就如此高涨,其中两位小朋友上讲台后久久不愿下去。设若此刻我能借助这一看似糟实则好的契机,让两位小朋友说一说,数一数,摆一摆,再叫他们回座位,从而引导其他小朋友上课要守纪律,我想就不致于三番五次的拉,说口令都无济于事。正是因为教师开场“细节”处理的失当,才给后来的教学环节以致命的打击,无法充分调动起每个学生参与学习。那么怎样让学生有事可做呢?一开始作为一年级的学生很难找到自己在课堂中该做的“事”,所以“事”是需要老师安排布置的。在分配任务、安排事情时,教师不能只给部分同学有事做,而要让所有的人有事做。正因人人有事做,所以在后来描写1—5和听写电话号码中,全班都静下来了。珍视生成的课堂之美,直面审视不足的课堂细节,给学生以自信与信任、轻松与自由、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土壤,我们的数学课堂才得以优化。
  三、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培养数感,优化课堂内容
  《1—5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小学生在学前教育中已经初步认识了1—5,为此一年级中的再次学习,实则是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表示1—5这几个数,即培养学生的数感,激发学生对教学的学习兴趣。由于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文字认识不多,注意力不强,所以教师注重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借游动物园将视野从课堂拓展到生活中,并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可爱的小动物和其他事物降低认知难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有关事物与数的关系。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数感源于生活体验,源于动手实践,源于观察思考,源于科学训练。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1—5,又从抽象的数学中回到具体实践中去,通过摆出同样多的圆片个数,找出同样多的其他事物,丰富的操作和实践活动中形成数的概念,发展了学生数感。教学片段中,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把数学课堂作为活动的舞台。动手实践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这一动态的认知活动,既可以满足一年级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等心理特点,又可以集中其注意力,激发其动机,使学生在自己的创造中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理解,所以就让我们一开始就看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课堂,遗憾的是教师当时未能正确把握,优化教学课堂内容。
  这次随堂听课给我太多的思考与启发,一年级的数学课堂该怎样优化?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摸索,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在提高中再摸索再实践再提高。
其他文献
近二十年的教学常有一种感觉:只要上课能认真听讲的学生,学习都差不多。但往往令人头疼的是,许多孩子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更不用说,有较高的倾听能力了。一个问题,一件事,甚至一句话,要反复说很多次,还有不少孩子询问。大家清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的知识量也在逐渐增加,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孩子们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非常重要。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和倾听习惯呢?  一
期刊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词汇无疑是重头戏,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没有足够的词汇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就无法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际,词汇教学的成败决定了外语教学的成败。教师要抓词汇教学重点,注意词汇教学方式多样化,多方面实施相应的词汇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有效性。“立足于词汇系统之上,着眼于词汇教学之外”的教学原则。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种教学词汇的方法: 
期刊
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情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会表达。正如于漪老师在著作中谈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期刊
英语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因此理解能力是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力。阅读理解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次:  表层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深层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和评价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表层理解只是懂得文章字面的意思;深层理解则要求读者能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评价性理解则需要读者
期刊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它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  近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在对学生进行智力才能培养时,首先应当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严师,而
期刊
一、创新情境數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
期刊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当大脑把错误的东西当作正确的东西记忆之后,它就相信它是正确的,拖得越久,要扭转这一认识就越难。学生在数学作业中产生错误,正是他对所学数学知识不懂、不会或不能灵活运用的结果,对这些错误如不加正视,不及时促其订正,甚至听之任之,必然会在后续的作业或考试中再次出错。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作业订正以及高效管理策略的运用与研究。  一、作业订正和评价的重要性 
期刊
历史教师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信息是学校历史教学的基本功能,接受一定的历史知识信息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所谓历史知识信息传递,是指由历史教育工作者将历史学科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如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已经基本形成统一认识的信息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讲解、双向交流活动让学生得以掌握的一种教学活动[1]。那么,作为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的课堂教学,就必须要在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的基
期刊
曹禺代表剧作《雷雨》一剧于1932年大致定稿,写作完成于1933年,最先经由巴金先生发表在1934年的《文学季刊》之上,因其全方位、极其深邃的人性思考,加上强烈的戏剧冲突和丰富的文学内涵,在当时的文坛造成轰动性影响。而《雷雨》中第二幕从“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到“周朴园与鲁大海见面”部分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四,这部分是《雷雨》全剧其中的一个情绪高点,该处冲突激烈、情感浓烈,感人肺腑。  该剧以民
期刊
条形盒测力计和平板测力计是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用来实验演示和学生实验是常用的仪器之一,我们也常用它测量物体的重量或者是测量拉动物体时力的大小。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用它来称量一些物体的重量。  这种测力计因其结构简单,形象直观,使用维护方便 ,一直在中小学教学中长期广泛使用。  在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5浮力》一课中,为了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水对物体浮力,介绍了让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的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