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环境下积极应对“恶搞”文化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hui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恶搞”文化的兴起及其主要表现方式
  
  1.“恶搞”文化的兴起
  对于“恶搞”这个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已难以细查。一般认为,“恶搞”一词起源于日本,原词“KUSO”意即“粪便”。在“恶搞”者看来,KUSO不是简单的搞恶,而是对偶像和经典情节的颠覆、重构,是通过对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事件重新演绎,重新解释或重新安排命运,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因此,“恶搞”有着“夸张”、“解构”、“戏仿”等含义,表面代表一种正儿八经,实则带着浓厚无厘头、恶作剧意味的特殊文化。在中国,大致来看,该文化的生产者大多是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青年一代。
  2.“恶搞”文化的表现方式
  “恶搞”的对象大都是经典、名著、名人、热点,是大众本已熟知和感兴趣的东西。最常见的“恶搞”恰是针对市场热卖的主流文化产品。正如一个常举的例子,“恶搞”者添小胡子的画笔伸向《蒙娜丽莎》,而不是伸向一幅普通的仕女画。对大家耳熟能详的主流文化产品进行“恶搞”,看客好懂好记好笑,很容易一炮走红。
  (1)对传统的“恶搞”
  例如,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不仅在国内,还在国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中国一些专家、学者却在肆意“恶搞”。前不久,有中文系教授出了一本新书,在书中称孔子是一个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在此之前,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民族象征的“龙”,也被学者们称为“凶图腾”、“丑图腾”,说“龙”的样子太可怕、太霸道,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要推倒、重立。
  (2)对经典的“恶搞”
  例如,2006年4月,“红色经典”《闪闪的红星》被网友“恶搞”,变成《“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在短片中,原本一心想参加红军的潘冬子成了做明星梦、希望走穴挣大钱的富家子弟。潘冬子的父亲叫潘石屹,潘冬子的母亲一心想参加“非常6+1”,梦中情人是李咏。原电影中的胡汉三成了一个叫老贼的评委,不仅操纵评委,而且也是大赛各种新花样的创造者。
  又如,在西部有一家饭店,开国大典的场面,画高约2米,长4米左右,覆盖了整面墙壁。该宣传画的构图、人物与油画《开国大典》几乎一模一样。画面上蓝天广阔,红旗飘扬,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神采奕奕,气度不凡。该宣传画除了颜色与原作有差别外,另一不同之处就是画的右上方加上了几个黑色的大字:“同志们大饭锅成立了!”把严肃的历史和国人纯真的感情庸俗化,让开国大典场面变成一家饭店的广告,让人看后实在无语。
  (3)对名著的“恶搞”
  例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三国和林黛玉形象的篡改。网上曾流传过一套三国人物画,其中三国人物铁骨铮铮的男性人物全被女性化。据了解,该套插画根据三国游戏中较热门的“三国无双”改编,作者使用漫画手法将曹操、刘备、孙权、关羽等人物画成身形窈窕的女性,而且每张图配有人物名称注释。
  (4)对名人的“恶搞”
  例如,雷锋曾是多少代人的榜样,直到今天不仅在中国,在日本还曾掀起了学雷锋热。但被“恶搞”后,对雷锋的死因有20种戏谑性的说法,在这些所谓的“创意”中,包括雷锋因为帮人太多劳累过度而死。甚至2006年初,有人提出要拍《雷锋的初恋女友》。雷锋的“初恋女友”就是子虚乌有的事,这包括那位被叫做“女友”的王佩玲和拍出照片的人都明确否认。紧跟着“遭殃”的是董存瑞,这个进入中小学教材、手托炸药包的英雄,这个被绘成英模画像已挂遍全军每个连队的勇士,被怀疑其死因是被炸药包的两面胶粘住了。
  (5)对热点的“恶搞”
  例如,对热点的“恶搞”莫过于2006年胡戈的“恶搞”《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个以《无极》为原型的“恶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馒头》以当代“圆环套圆环娱乐城”的血案为母题,批评、颠覆、移置和篡改了原作的语义。“恶搞”者在这种智力博弈的过程中,将个性张扬到极致。《馒头》在消解掉《无极》关于爱情、命运、背叛等主题的正面表达后,以一种另类的、外庄内谑的方式表达阐述了一个曲折的差点被误判的案件。
  3.对“恶搞”文化的评价
  对于“恶搞”文化这种新兴的社会亚文化,笔者认为应该用理性的态度辩证地去评价,看到其两面性:积极性和消极性。
  “恶搞”之所以能够火热,与其民间性、草根性是分不开的。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现代社会,“恶搞”是现实生活的调味剂。一方面,“恶搞”以普通人的话语方式发泄了对主流文化某些方面的不满,甚至背叛和颠覆。另一方面,“恶搞”作品所表现出的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得不令人夸赞。
  “恶搞”现象一片火热的背后,我们绝对不能无视“恶搞”文化的隐忧。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恶搞”者没有历史责任意识,“恶搞”只不过是其逗乐的浅薄之举,甚至无度地挑衅民族道德的底线。在“恶搞”者的摆布之下,标准的权威性动摇了,道德的严肃性模糊了,美好和正义也变得扑朔迷离。长此以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地位或许会遭受危机。
  
  二、“恶搞”文化与基础教育
  
  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流变同样也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
  在当今社会,“恶搞”文化虽不是主流文化,但对主流文化有很强的冲击力。作为亚文化之一,“恶搞”文化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影响同样不能小视。在基础教育中,如果忽视“恶搞”文化,将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1.“恶搞”文化对基础教育的积极影响
  作为一种当代流行的亚文化,“恶搞”文化对教育亦有其积极的一面。“恶搞”是对传统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的一种解构、颠覆,是用一种更大众化、更通俗化、更能为广大受众所津津乐道的表达方式,反映、阐述和谐社会建设所宣扬的主题。它以搞笑的方式揭露了社会中一些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这同传统思想教育体系中逢黑必批、逢假必斥的表达方式截然相反。其实,鲁迅的《故事新编》在当时也是对旧的社会制度、文化体制的一种典型“恶搞”,在被大家接受后,反而会产生思想上、精神上的共鸣,继而改变了我们的很多思维方式。因此,“恶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带给学生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勇于挑战权威、挑战旧思想,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恶搞”思维也让学生学会用现代思维方式去挖掘传统文化当中新的要素,从而以新的视角去解读传统、解读经典。
  2.“恶搞”文化对基础教育的消极影响
  “恶搞”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教育的不足,看到了批判性思维方式的长久缺失。但“恶搞”本身并没有解决这些不足,其批判仅停留在表层,并没有深层次地进行挖掘。相比较而言,“恶搞”文化对教育的消极影响大于其积极影响,其消极面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恶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流价值观,造成学生思想价值观的混乱。针对名人和经典著作的“恶搞”作品弱化了榜样的力量和经典著作的感召力,使得学生的精神无所依从。总之,“恶搞”文化导致学生失去了精神支柱,“剥夺”了学生的精神追求,使学生陷入迷茫的状态中,极易误入歧途。
  例如,2006年11月17日的《茂名晚报》报道:特级语文教师黄玉峰主讲的系列片《大诗人李白》正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播出,黄玉峰称,唐代大诗人李白是“混血儿”、好酒好色、有强烈功名欲望、幻想求道成仙……黄玉峰老师还雄心勃勃,他透露,继李白之后,他还将于下月在该栏目“调侃杜甫”,希望通过对唐诗“双子星座”李、杜的全新探讨,引起观众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和关注。该教师为了“引起观众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和关注”,不惜以“色”、“性”的话题,拖李白下水,看似为中国诗歌作贡献,实则是为了自己成名而不顾民族感情,不顾对学生造成消极的影响。
  近来,又有学者说唐僧虚伪、诸葛亮奸诈、岳飞是奸臣秦桧是忠臣、刘备无义关公好色,等等。只要是代表了中华文化历史美好、智慧、勤劳、善良的人和物一概推倒,美的打成丑的,红的说成黑的,词语中甚至极尽辱骂、攻击之能事。现实恍恍惚惚,中心价值迷失,一切都处于不确定之中,或者一切都在随意组合,戏拟进一步成了肆意拼凑和狂妄出界,放弃重建,走向一种不知所终的“脱冕”游戏中。
  在对红色经典的“恶搞”中,主流价值观正被消解;在对英雄的“恶搞”中,是非善恶感正被模糊;在对无辜民众的“恶搞”中,公民个人权利正遭到侵犯……显然,这不是一种健康自由的娱乐观。而这样的“恶搞”对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价值观的颠覆。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觉: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士值得尊敬,因此没有任何榜样可以遵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以讥讽,伟人也不例外。这些不顾基本的民族情感与道德规约的“恶搞”,妨碍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民族感情、社会公德成为博人一笑的笑话而已。由于学生的价值观念尚在形成之中,更容易被网上所表达、倡导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道德理念所引导和激化,也更容易遭受不良信息与观念的误导和侵害。一个人如果没有追求,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尤其是青少年,很难健康成长。这一不良现象应该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3.“恶搞”文化与新课程改革
  本次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以及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此外,国家课程标准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旨在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然而“恶搞”文化对培养学生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社会责任感,以及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从某个层面上形成破坏作用。对于此次新课程改革而言,“恶搞”文化起到的消极影响远大于其积极面。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不仅应加强防范意识,更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才能
  达到新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积极应对“恶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恶搞”,作为一种文化,值得给以必要的尊重,给以必要的生存空间。采用简单的、粗暴的方式对待,不是高明的办法。在对待“恶搞”文化时,首先应有正确的态度,适时加以恰当引导。对于以独特幽默方式的“恶搞”,在不危害民族感情、社会公德的前提下,对非主旋律作品进行“颠覆”,博人一笑,或者是催人积极向上,我们不但不反对,还可以适当地加以鼓励。“恶搞”文化的积极代表作是2006年在央视和各地方电视台热播的《武林外传》。该剧以纯“恶搞”的方式把各种社会现象、流行观点忽悠了一圈,但每一集中,都会有直接坦率、劝人向上的思想教育的最直接表述。而且“恶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创造力。
  但对于那些“恶搞”经典、混淆是非、使人们难以明荣知辱的行为,应当给以必要的引导和纠正以及科学的管理,甚至加以惩罚。人们对新事物的评价必然是众说纷纭,然而堵不如疏,应该引导其健康地发展下去。在本次新课程改革中,更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恶搞”文化。
  1.政府
  “恶搞”文化看似娱乐、颠覆,实则已成为一种营销手段和生产方式,抑或是成名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商业资本主宰的语境中,它们立即成了机构牟利的工具,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措施,对“恶搞”文化应当加以必要的监督和管理,使“恶搞”文化处于可控状态之中,尤其是对于学生经常出入的场合和观看的电视节目进行严加监管。此外,政府还应扩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给以正确的引导。虽在新课程的目标和标准上要求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审美情趣,但是太笼统,应该从政府职能管理层面上明确如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大众传媒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人,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大众传媒应对学生负有一定的责任,在传播文化时要注意取舍,尤其是学生经常关注的网站和电视节目。大众传媒应从宣传角度方面正确引导学生,帮助教育部门顺利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3.教师
  新课程改革要求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能正确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教师应确切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对名人的正确认识,从而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行为向学生展示,如对一些“恶搞”文化的拒绝。第二,通过对经典著作和伟人的英勇事迹的讲述,使学生明白传统的重要性,尊重历史、尊重他人。第三,通过对一些典型“恶搞”事件的分析,从反面让学生明白“恶搞”的社会危害性,从而抵制“恶搞”所带来的消解作用。
  4.学生
  一般而言,成人已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有自己坚定的立场。而处于精神成长时期的青少年,缺乏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健康思想的毒害,并具有很强的叛逆性。基于青少年的这些特点,对经典、传统、名人的“恶搞”就很容易吸引他们的眼球。所以,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时,新课程改革必须让学生首先学会如何用选择性的眼光去判断,学会尊重他人、尊敬传统。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阅读名人的传记,增加对传统、对经典和对名人的了解,而不受“恶搞”的摆布。
  
  四、结语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曾说:对经典解构与颠覆的倾向不可等闲视之。对权威与传统的轻蔑、歪曲与亵渎,并和商业操作结盟,导致社会“恶搞”成风,是一种文化病象。
  在“恶搞”文化充斥的社会环境中,学生也不可避免深受其害。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我们不应该留给青少年一个价值观混乱、精神支柱坍塌的世界。希望通过此次新课程改革,对“恶搞”文化进行必要的疏导和管制,还给学生一个积极向上的具有榜样力量的世界。
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何促进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得到思维的拓展,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本文将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空间观念发展的渐进性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就教学策略提几点建议,希望可以为课堂活动的生动化、情趣化提供参照。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恰恰也是儿童空间知觉即形体直观认知能力形成的
我们采用保存的人羊膜行羊膜移植修复结膜缺损,获得理想效果.现将术后随访6~18个月的22眼的初步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文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18~56岁.病因:
目的 研究糖尿病大鼠白内障形成过程中晶状体上皮细胞(LEC)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的变化及生化改变.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Z)45mg/kg腹腔注射复制糖尿病大鼠白内障动物模型后分为对照组、STZ组和治疗组(应用葛根素腹腔注射).分别于实验第20、40、60d时取材,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及生化方法观察糖尿病大鼠LEC iNOS 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对一氧
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而传统“灌输式”教育存在思想僵化、教学方法呆板,把教学过程仅理解为知识传授过程,忽视了学生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受教育者的潜能,妨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改革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    一、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的变革是根本的变革,要在中学历史课教学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治疗浅层角膜病变的效果。方法采用准分子激光裂隙扫描和飞点状照射法切削治疗32例39只眼,术后随访观察1年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
介绍了用NUM1040T数控系统改造双刀架立式车床的一种技术方案及其改造的特点和改造后的效果,阐述了立车数控化改造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2004年年会于10月10-12日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召开,同期还举行了大连市科学技术学会首届学术年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80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本届年会以"人才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创新性阅读是指在进行阅读行为的过程中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学习鉴赏、发展思维和进行批判的一系列创新性思维活动。从定义上来看,创新性阅读的主要实践过程可以分为前期的“阅读期待”,中期的“阅读反思”和后期的“阅读批判”。  一、 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在“前结构”概念的理论基础上,为了解释审美活动而提出的一种概念。具体指的是行为主体在进行文学阅
在计算机技能教学中,教师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技能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我对Photoshop、Flash、Premiere等应用性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这个过程可以用“四环”教学结构来实施。所谓“四环”教学结构,就是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包括教材建设、基础知识学习、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和挖掘学生潜能四个环节。四个教学环节不仅相互联系,而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贯穿整个技能教学过
阅读是训练学生语言组织、认知以及欣赏分析等各方面能力的一种途径。在语文教学当中,现代文阅读逐渐成为独立且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关乎学生的社会交际和生存发展。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这一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对现代文阅读进行重点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一、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有效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当中,教师一味地强调阅读的结果,没有真正传授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技巧,让学生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