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变奏曲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晨,当你走进校园,琅琅书声扑面而来,那样响亮、那样动听.哦,晨读正在进行……晨读课传统悠久,作用显著,尤其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晨读的效率,我坚持“变”的做法.一、目标变细明确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是高效晨读的重要前提.在晨读指导时,我一般都会把“今日晨读目标”写在小黑板上,提醒学生今日晨读要读什么,达到什么要求.
其他文献
不经意间,儿子已长成一米八的大小伙了,得仰起头来和他对话;曾经胖乎乎的小手早已变得修长有力,十个手指娴熟地在黑白琴键上不停地交替更换,流淌出来的旋律似乎更悦耳……每每看到儿子在电视机前津津乐道于动画片时,曾提高嗓门训斥他的长不大,也曾在心里咬牙切齿地一番痛骂,可他仍嘻笑着,眼睛依旧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望着他的眼神,还是那样稚气十足,看着他的笑容,还是那样率真。  亲朋好友、老师说到儿子都评价他很阳
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实践活动,是让他们快乐学习的有效途径。日常教学中,我以此为突破口,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    一、在游戏中学习    做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事儿,当语文学习以游戏的方式出现,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迫切的需要,继而积极参与学习,乐于学习。如教学苏教版一下《练习4》“学用字词句”——辨别动物的叫声这题时,我先让学生亮开嗓门儿,学一学图上
小学阅读教学“读”为根本,读是学生、文本、作者、编者之间相互交融的桥梁,是学生养成语感的基础,是学生情感熏陶和能力提高的法宝。那么,怎样让学生爱上“读”,使“悦读”在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呢?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学生读书其实关键在于其“内驱力”。“内驱力”就是阅读的动力,也就是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使学生爱上读。笔者曾有幸听到特级教师贾志敏执教的《我不怕鬼》一课。学生初读课文后,检查
生活中原本就有许多事物属于众所周知的范畴,比如钢笔蘸上墨水就能写字——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如果某人首先将墨水设计成环保型,是带有怡人馨香的,就成了他的专利。如今一线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大语文观念也逐渐得到确立,那么,想方设法在那些“墨水”中加入独特的芳香因子,成就教师个人的“专利课堂”,既是课改对优秀教师的呼唤,也是教师获得魅力的法宝。其实这并不是件很困难的事。只要善于思考,并且
阅读教学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亲历阅读实践,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在长期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一知半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一、“一知半解”,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交流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的体验,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读书如看山,“横看成
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中谈及动物、植物、历史人物时,全班绝大多数学生会眼睛发亮、情绪激昂,急于参与讨论,探究,完全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从心理学角度讲,此时学生大脑皮层的学习兴奋区被主导者——教师激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童心活跃起来了,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因此,要使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学习,尤其要注意激活他们的学习兴奋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是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教师要想出种种办法,让单一的课堂变得有活力,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课文的情境,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对课文的感悟中。同时,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直观的东西更感兴趣,而表演正是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肢体来形象地展现课文的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有哪些表演方法值得提倡呢?    一、生动形象的朗读表演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只
语文教师应设法让语文作业“五彩缤纷”起来,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作业,丰富知识,获取经验。    一、破学科限制,让学生作业形式纷呈    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扎实,这是我的教学宗旨。特别是面对年龄幼小的授课对象,我更是常常思索这个问题。  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让活泼可爱的学生感到乏味,我尝试让学生平淡的写字作业本变得五彩缤纷,鲜活可爱,让单一的笔式作业,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例如,苏教版二年
语文课刚拉开序幕,教师正板书课题——“徐悲鸿立志学画”.突然,一位学生像发现了“新大陆”,举手说:“老师,你写错了,不是这个‘立志”.老师若有所悟,在旁边连忙写上词语“
教师应怎样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呢?我就从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郑成功》一文中的“刚巧”一词说起.有一次,在听一位教师上《郑成功》一文时,屏幕上出现了文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