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理想照不进现实的悲怆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雾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
  ——《晴雯歌》
  命运之最
  晴雯,几乎可算是曹雪芹前八十回的原作中,结局最悲惨的一个女子。
  我们可以拿她的命运与其他几位也是红颜薄命的女子做一番比较:
  与同样是华年早亡的秦可卿比,可卿的身后事,可谓是极尽哀荣,浩浩荡荡,体面风光,在达官显贵的围绕中隆重安葬,而晴雯在临终前饮食不继,受尽人间冷落,于贫病交加中孤苦而死;
  与同样是遭受欺凌而病体缠身的香菱比——香菱在前八十回中虽然还没有明确的死亡结局,但根据曹雪芹的伏笔,她的命运走向必将会香消玉殒,然而香菱毕竟还有名正言顺的身份归属、有舆论同情的精神安慰,她是薛家的一份子,又受着贾府上下的怜惜,而晴雯不仅是在病体缠身、最困顿窘迫的状况下被驱逐出府,而且还背负着狐媚惑主的罪名,这对于封建礼教社会里的女子不啻是千刀万剐,名誉的站污比生命的夭折更加令人绝望;
  与同样是以奴仆之身而冤死的金钏相比,金钏的投井而亡让生命消失得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而晴雯的生命是拖拉了一段最生不如死的惨痛岁月才无声寂灭,她被赶回哥哥家,无人照料、无人安慰,身心煎熬的哀绝在度日如年中被日夜放大、日夜加倍。
  我们看到七十七回是怎样描写晴雯被遣回哥嫂家后的情景?是说,“当下晴雯又因着了风,又受了他哥嫂的歹话,病上加病,嗽了一日,才朦胧睡了。”作者笔法非凡,虽只寥寥一笔带过晴雯的境遇,却使那悲惨情景让人窥一斑而知全豹。当病中的晴雯看到宝玉来探望她时,哽咽半日,对宝玉的第一个要求竟然是说“你来的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这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可想而知,晴雯生命的最后阶段,是何等屈辱难握。
  经过比较,令人唏嘘,虽然都是薄命红颜,却还有很大不同:可卿死得风光,晴雯死得惨淡;香菱死得名正,晴雯死得冤枉;金钏死得刚烈,晴雯死得窝囊。
  而这样一个命运结局最为悲惨的女子,生命过程却最为鲜亮活跃。晴雯的性格,敢爱敢恨、快人快语,喜怒分明、爱憎不饰,乐观热情、聪颖灵动,开朗明媚、率真天然。
  赤子之心
  当然,晴雯的性格里还有为人所不喜的那一面,比如:嘴里不饶人、手下不容情、任性里略带尖酸刻薄、锐利中隐含傲气凌人。
  这些缺点看起来仿佛和黛玉很像,就如同袭人那顾全大局、端庄正统、温柔和顺、绵里藏针的性情和宝钗也非常接近。所以红学家早就提出了“晴为黛影”而“袭为钗副”的说法。也就是,晴雯是黛玉的影子,袭人是宝钗的副本。
  可以说,宝钗和袭人的缺点一向很隐蔽,很不易知,而黛玉和晴雯的缺点始终很明显,很不高明。那么,为什么大家还依旧喜爱黛玉、热爱晴雯呢?
  因为,黛玉和晴雯所流露的都是真性情,她们一生都在以“真”面世,纵然有着种种令人恼火的小毛病,但“真”的强大力量,足以令她们的“善”与“美”接踵而至。无论是嗔是喜、是哭是笑,都能够让人看到黛玉和晴雯心底的真实风景,她们的心如水晶透明,冒着易碎的风险,却不改其质。
  因为真实,所以无论好坏的流露,都令人敬重。
  在社会生存当中,我们哪一个人敢完全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绪?我们哪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真正心意过活?我们往往没有这样的勇气和条件,而黛玉和晴雯,她们无畏地活出了世人所不敢进行的生活方式。
  真性情的保有和护持,是一个人最为珍贵的赤子之心。
  而对比之中的宝钗和袭人,就习惯了总是用规矩和心思将自己包裹得圆润和睦,模范化的外表,叫人感觉似乎摸不清她们标准微笑下的真意、合度言谈后的实情。
  当然,并不能说这种性情就是虚伪庸俗、就是不可爱的。世上既然有黛玉、晴雯的直截了当、顺性而为,就必然要有宝钗、袭人的深沉含蓄、思虑周全。中国文化正是强调“一阴一阳谓之道”,没有这不同性情之间的冲突与包容、差异和补充、对抗和担待,就构不成社会的平衡,也就写不出各自的故事,形不成多彩的命运。
  只是,单从个体感受的角度而言,宝钗和袭人这一类被培养为教化范本型的人物,因为把真性藏得太深太久,乃至她们自己,也已经忘了。就像第四十二回宝钗规劝黛玉不要看戏曲杂书时说的:“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勾个人缠的。……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 ‘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原本也有一份叛逆心和好奇心的宝钗,在社会的教化中,终于蜕变成了一位教育着黛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伦理规范维护者和传递者,忘了她也曾有过的自我性情。
  其实,宝钗与袭人反倒是活得不累,因为她们已经习惯了教条。而黛玉和晴雯却活得不轻松,真性的表达让她们屡屡受伤。
  宝钗和袭人是在努力活出别人,活在别人的规范和好评里;黛玉和晴雯是在努力活出自己,活在自己的个性和追求中。
  所以,纵然只是个丫鬟,晴雯却在大观园女性的万花丛中特别耀眼,因为她保留和绽放着属于自我的光彩。
  其他人,却选择归人大众的安全色里,继而湮于沉默。
  只是这样耀眼的个性,是会灼伤一些人的眼睛的,尤其是那些习惯了并且维护着黑暗的人。那些沉重到吃人的伦理道德、世俗观念就像是一张沉沉的黑幕,所有不合群的发光发亮在黑幕的笼罩下都是危险难存的。所以,在企图吞没一切另类光亮的黑暗里,晴雯的刺目光輝,注定只能是颗流星,注定陨殁。
  单纯之人
  晴雯所有的太过率直和无所顾忌、所有的不懂得收敛和自保,只是因为她还太单纯。单纯地以为,自己可以一直活在这份备受宝玉和姐妹们呵护欣赏的光亮温暖的小圈子里,殊不知周遭更大范围的黑暗力量随时可以把她弱小的火光吞没。单纯的代价是生命,而她却从未妥协。   晴雯的单纯无机心,表现出来是她的敢爱敢恨和后知后觉:
  第三十一回中写了著名的情节“晴雯撕扇”,那一次晴雯是和她不喜欢的袭人斗气、和她喜欢的宝玉赌气,她的耍脾气也是直来直去;
  第五十二回晴雯病中为宝玉深夜缝补那件珍贵的、连专业绣匠都束手无策的雀金裘,病上加重也奋不顾身,只为避免宝玉着急;
  而到七十七回,在屈辱和病痛中即将告别人世的晴雯也终于流露出了对宝玉的向往之意,她说:“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另有个什么道理?当然是和宝玉超越主仆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道理。
  所以,人们就常常在探讨一个问题:晴雯是不是也爱上了宝玉?是不是也想嫁入贾府?
  其实,回答还是如同上述所言:晴雯还太单纯。
  太单纯,她在宝玉面前对袭人的冷嘲热讽、拈酸吃醋,都是出于她对袭人暗地里小动作的鄙视,和对于自己最亲近之人被他人争抢时、弗洛伊德所说的出于本能的嫉妒。小心眼的晴雯,因为她还是个孩子。正是单纯如孩子,才不懂得遮掩。
  因为太单纯,所以第三十四回中,当她被宝玉派去给黛玉送旧手帕、私下传情时,黛玉收到手帕,已经是悲喜重重、情思涌动了,而晴雯呢?书中写她是“一路盘算,不解何意”,她又苦苦思索了一路还傻傻得不明所以。憨憨的晴雯,因为她还不懂得爱情。
  晴雯的太过单纯,至少截止到她出府时,还从没想过要去了解爱情,更没想过要为自己的未来谋划一个位置。所以晴雯对宝玉的爱,是出于本性的爱,无关男女,无关风月。
  而当抄检大观园后,奴仆们对晴雯的嫉恨迫害、诬陷她作风狐媚,王夫人对晴雯狠心驱赶、认为她轻狂危险,等于是对晴雯单纯懵懂的生命给予了当头棒喝的重重一击,这一击,敲醒了她纯粹的心灵!——但是,虽然她被棒喝一声惊醒,惊醒自己居然有机会成为吸引住宝玉的最大潜在威胁、惊醒自己原来如此有能量去设计和获取令人艳羡的下半生,然而此时的她,已是命在垂危,一生已经要终止。
  晴雯的人生,一直只是在单纯地快乐着,不事机心,不思贵贱。“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就展现了她過人的灵气和逼人的勇气。然而命中注定的是,这样一个灵巧如纤云的女孩子,心地再如云般高洁,也不得不面对着“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人生悖论。
  雯,是指有花纹的云彩,可以想象,那必是朵美丽的云彩。但云上的花纹也让人感觉到,那又是隐隐带着阴霾的云彩。“晴雯”,就像她的名字一样,一生都在努力做一朵晴朗的云彩,却注定生来的地位与心愿已有云泥之别,逃不过命运阴沉的笼罩。就像第五回描写到的、晴雯命运判词上的那幅画所示:“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嗡滃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这就是,虽有光风霁月的理想,却是乌云压顶的现实。
  社会责任
  如果我们还原生活来看晴雯这个人物,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优点缺点都很明显的女孩子,正像是我们时常会遇见的一些人,在很多人的生命里,也肯定会有晴雯这样的一个朋友:她可能不拘小节、不图上进,总爱开开小差、说说笑话,嘴里不积德、脾气不算好,让老师不看好、让家长不省心。可是,一旦朋友有困难、有需要了,她二话不说冲在前面,两肋插刀肝胆相照,火气十足义气更十足。晴雯,就像是我们身边那些容易得罪人、却心眼儿好心肠直的伙伴、发小。晴雯式的伙伴,可能从来不是个好学生,可她一直是个好朋友。
  然而在不够多元的社会、在不够包容的时代,晴雯式的人物,总是一份直脾气恼了别人、一副热心肠害了自己。她们远不如表面循规蹈矩而内里自有主张的袭人式的乖乖女走得好、走得远。
  这两类人各有各的苦,也各有各的获得。晴雯痛快了当下、潜藏了危机,而袭人式的乖乖女,虽赢了口碑,却苦了内心情绪的抒发,就像第三十回,袭人被宝玉一脚揣在肋骨上,被踢得夜里吐血,自己又痛又惊,可还是得佯装无事避免他人知晓,怕人笑话更怕惹出事端。而且,袭人在一定程度上的害人害己实在也很可怜。比如,当晴雯和四儿被王夫人粗暴地撵出府后,宝玉就疑心是袭人在背后中伤了晴雯,而袭人,确实在宝玉挨打之后,私下跟王夫人进行过此类暗示,从而更加博得了王夫人的信任,更加稳固了自己作为宝玉身边第一丫鬟的地位,甚至已经获得了日后将晋升为宝玉侍妾的暗示。然而根据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判词中所示,袭人最终也与她心心念念的公子无缘,落得的是并不如意的下场。
  因而,同是身为奴婢,虽然晴雯的不识时务、坚持自我叫人疼惜爱怜,但是袭人的屈服权贵、步步为营其实也无可厚非——对于袭人及其她所代表的一个阶层来讲,处于弱势地位的奴仆,想要保护自己的命运,就不得不苦心谋算;而对于宝钗及其她所影射的一个群体来讲,处于弱势群体的女性,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也不得不左右逢源。所以,我们若是指责袭人或宝钗等人是否有机心有伪装都没有太多意义,我们该去指责和改变的,是那个无法给这些弱势人群以安全感的社会。
  一个成熟、安全的社会,社会各阶层都应该是相对稳定的,既很少有突然间大起大落的阶层,又能提供给下层民众、给卑微者一条既不伤人也不自伤、能够合理平稳上升的道路。
  晴雯的悲剧命运不单属于她个体,是她这个阶层所有人都可能遭遇的命运,比如被贾赦逼婚而誓不嫁人的鸳鸯、被王夫人辱骂而投井的金钏、因一杯枫露茶而被撵出府的茜雪、因与宝玉同天生日而被王夫人驱除出府的四儿……再有头脸的丫鬟也会被一朝改换命运,而无法掌控自己的幸福。《晴雯歌》,这是一首群体的悲歌。
  这就像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府里那位老爷的角色自始至终就没有一个面部镜头。因为这位老爷代表的是一个掌握着府中他人命运的统治阶层,是一个高高在上而不受约束制衡的权力阶层。他的面貌具体是老是少、是美是丑都无关紧要,我们也不需要知道,因为他的阶级属性决定了他必将跋扈、残忍、畸形,这个阶层的老爷们,虽然形象各自模糊,但是性质高度统一。
  如同,晴雯看起来虽然结局最惨、形象最鲜明,其实也只是命运雷同的大群体中、那一个小符号。
  一个人不幸,只是个体问题;多数人都不幸,一定是社会问题。曹雪芹在书中用茶酒名称的谐音暗示了“千红一哭(千红一窟)”、“万艳同悲(万艳同杯)”,他是在控诉一个不合理的、给不了人安全感的社会。——比如,王熙凤的揽权揽财,终极原因就是她缺乏安全感,只有把权和掌财才能使她略感安心;再比如,袭人行使小动作,也是因为恐J惧不安,她看到贾母和宝玉都喜欢晴雯,晴雯很有可能会替代她的位置,这使从小就被家里卖人贾府的她充满了不安全感;又比如,赵姨娘格外痛恨凤姐和宝玉,多次对这两人给予迫害,更是出于她生命里极度的不安全感,她的妾侍地位是如此卑微,连自己的亲身女儿都鄙视她,而唯一的儿子贾环因为是庶出,处处都不如宝玉受宠。
  曹雪芹真实写出了这些人物的可恨与可悲,并非是要抨击所谓的反面人物,他是在悲悯:在一个给不了人安全感的社会里,每个人都会变得可怕,每个人其实都是可怜。
  只有期待一个更为健康的、文明的社会,才能给所有群体以相对平等的生存机会,相对安全的生存空间。
  在那样一个社会,晴雯的单纯不再需要被迫改变,而袭人的慧心也不必走样变形。所以,她们的幸福,不只是自己的责任,更是一个文明社会应当替她们去着想和承担起的责任。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公元前219年,这一年是秦始皇嬴政扫灭六国,登基称帝之后的第三个年头。此时的秦始皇41岁,正是意气风发,春秋鼎盛的年岁。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嬴政在咸阳已经坐不住了,他急切地想要离开关中,东出崤函,去巡视这万里大秦疆土。而他首先要做的是去到泰山之巅,昭告天地,颂扬大秦的功德,以示自己才是真正受命于天的真命天子。这一举动,被称为“封禅”。  封禅作为一种祭祀天地的礼仪,在秦始皇之前已经出现过多次。相传在
期刊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一部独步千古的皇皇巨著,作者曹雪芹在创作的过程中,独具匠心,每一段文字皆有其意,可谓“无一处是闲笔”也。然而,当我们读完前八十回后,却也会发现有几处“闲笔”,即人物或事件与主题似无多大关联,但作者却把它写出来了。这样的“闲笔”,在《红楼梦》中有多处,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脂评本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秦鲸天得趣馒头庵》中,讲述宝玉随凤姐等人一同为秦可卿送殡,来到郊外,凤姐
期刊
也许有人会问,还有用诗写病历的,也太浪漫了吧。专门用诗写病历的医生,我的确没有见过,但饱含病历内容的诗歌数不胜数,翻开史籍看看,杜甫、白居易、陆游,哪个诗人没有病历诗,病历诗,有时比病历写得还详细哩。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体弱多病,生活的重压,让他患上了多种疾病,所以他诗中多有对风痹(风湿病)、消渴(糖尿病)、肺病(肺结核)以及疟疾等自己患过的疾病的描写。就连南节度使严武在给杜甫的和诗中也认为杜甫
期刊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独自启程  在《红楼梦
期刊
古代的战争中,弓箭是最常用的先进武器,因此,只要一打仗,被箭射中的事情就经常发生。被箭射中后,尤其是被毒箭射中后,需要紧急治疗。古人常用的治疗箭伤的方法是刮骨疗伤。所谓“刮骨疗伤”,就是用刀刮除骨上的药毒以治创伤。刮骨疗伤是很痛苦的一件事,需要当事人在极大的痛苦中具有极大的勇气和忍耐力。  刮骨疗伤的古人中,最脍炙人口、最流传深远的应该是三国时期的大将关羽了。《三国志》中记载说,关羽曾经被毒箭射中
期刊
节气走至寒露,月色清冷,树叶变黄。  二十四节气中寒露排列十七,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到来了,天气由热转寒,寒气滋生,万物逐渐萧落,阳气渐退,阴气渐生。  “金秋之时,燥气当令”,这时气候干燥,人体容易缺失水分,出现皮肤干裂、皱纹增多、毛发干燥易脱落、咽喉燥痛等不适症状。因此,秋季应多喝水,补充足够的水
期刊
“文房”,即文人的书房,古称书斋,是文人阅读、书写、思考的空间。古今文人,读书藏书,生活起居,乐在其中。  “文房”可铭志。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居室兼书房名“陋室”,其《陋室铭》描绘了自己书斋的简陋,表现出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书屋号“老学庵”,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博采众家之长之意。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
期刊
匾,古时称额,故亦称匾额,是为题有颂扬或命名内容文字的横额,一般挂在厅堂或门亭上。匾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展示了书写者的深厚书法功底,烘托出拥有者的地位和崇尚的文化底蕴。各种匾额一般多由名人或文人泼墨题写。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开创者,在他成为职业革命家之前,曾有过一段极其短暂的行医生涯,并不广为人知,尤其是他还曾为两名中医学家题匾,在医德史
期刊
关于柴烧,可能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认知与看法,现将我多年制作柴烧器物的经验和感悟稍加整理,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我对柴烧文化的理解。  柴烧源流  人类陶瓷发展史就是“一把火”的燃烧史和穿越史。这“一把火”将人类从茹毛饮血的野蛮推向文明健康的现代;这“一把火”,点燃了全世界,成就了中国历久弥新的陶瓷文化;这“一把火”,使陶瓷史上有了“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传说,有了建盏笑傲江湖的传奇,有了五大
期刊
山从水转,水向墨流,指掌之间,万壑千仞写尽江山。文徵明的山水总是一派的端丽清雅,温润明秀,一如他端正淳朴的性情。  作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很多人对他的了解都来自影视剧作品,在那些戏说的故事里,唐寅永远是主角,而文徵明大多是一个华丽丽的道具,戏份不多,通常都是在集体走秀的时候才能露上一面。在故事里唐寅风流,祝枝山嗜赌,文徵明似乎连性格也是不分明的,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想要了解真实的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