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诗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23456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有人会问,还有用诗写病历的,也太浪漫了吧。专门用诗写病历的医生,我的确没有见过,但饱含病历内容的诗歌数不胜数,翻开史籍看看,杜甫、白居易、陆游,哪个诗人没有病历诗,病历诗,有时比病历写得还详细哩。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体弱多病,生活的重压,让他患上了多种疾病,所以他诗中多有对风痹(风湿病)、消渴(糖尿病)、肺病(肺结核)以及疟疾等自己患过的疾病的描写。就连南节度使严武在给杜甫的和诗中也认为杜甫“腹中书籍幽时晒,肘后医方静处看”。
  “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卷耳”就是苍耳,有发汗止痛、祛风除湿的作用,杜甫让儿子采来,蒸熟后服食,用以治疗他的风痹之疾;他在给元结的诗中说:“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长卿是西汉时期的大词赋家司马相如的字,他也患过糖尿病,“肺枯渴太甚”,正是糖尿病引发肺燥多饮的症状之一。
  公元751年,40岁的杜甫旅居长安时,由于蚊虫叮咬,染上了疟疾,多日下来,形容消瘦,体力不支,好友王倚见了,忙馈美馔以救之,杜甫在给他的感谢诗中叙述了自己的病状:“疟疾三秋熟可忍,寒热百日交相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这次疟疾的折磨让杜甫没齿难忘,以致八年后给高适的诗中,还提到当年患病的心情和症状:“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
  56岁时,杜甫开始失聪,耳朵有了问题:“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耳聋加白内障,伴随杜甫后半生,直到临终前一年,杜甫还在为此痛苦,“右臂偏枯半耳聋”,“老年花似雾中看”等诗句,都是他当时病情的写照。
  白居易和杜甫一样,也有眼病,他的眼病多是年轻时看书不注意保护和年老时丧子之痛造成的,这一点在白居易的诗里也得到了证实:“早年勤卷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疾如何?”对于自己的病情,白居易诗里更是多有表现:“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
  对于自己的眼疾,白居易比杜甫描写得更為详细:“散乱空中千片雪,朦胧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把自己的用药情况和自我养护措施都写进了诗里:“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捻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在由石决明、车前子、黄连等中药蜜制的药丸都不能奏效的情况下,诗人只能求助于金针拨障术,来治疗自己的眼疾了。
  陆游更不用说了,这个小时候就多病的诗人,由于用药得当,治疗有方,活了85岁才离开人世,这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都算是高寿了。“予少多疾恙,五十已遽衰。齿摇颌须白,萧然蒲柳枝”。陆游在中国历史上,不但是个诗人,还算得上是一位医家,俗话说,久病成良医,因为自己有病,陆游晚年曾悬壶三十多年,为老百姓解除了不少痛苦,为此他自己还骄傲地写道:“驴背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
  正是因为此,陆游诗中有病历,就更不足为奇了。所以在陆游的诗中,不单单有治病疗疾的灵丹妙药,也有很多保健养生的知识,“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秋毫失固守,金丹亦奚为”?他认为要想身体好,养生很重要。养生就像培植树木一样,不能忽视细节,注意“爱气”、“养气”、“治气”的养生方法,“养生如艺树,培养要得宜”。
  “解衣摩腹西窗下,莫怪人嘲作饭囊”,“病退停汤药,身衰赖按摩,都是说按摩对养生的重要作用;“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烧鲜汤”,是告诉人们年纪大了,不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同时还写明了热水洗脚对身体的好处;“不是暮年能耐病,道人心地本来宽”,这句更给我们一个长寿的秘诀,要想身体好,心地必须宽,一个人对生活充满乐趣,要不长寿才怪呢。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的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而且到现在,自然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做了不少工作。  以石头而论,譬如化学家以同位素的方法,使石头说出自己的年龄;地球物理学家以地震波的方法,使岩石能表白自己离开地球表面的深度;地质学家和古生
期刊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一个令人寻思的人物,他在公元之前,就经过贾谊的责难。迄至近代,既受过章炳邻和萧一山的恭维,也受过顾颉刚和郭沫若的批判。可是我们的好奇心不能因这样的“褒贬”而满足。  假使我们撇开嬴政的个性与作为,单说中国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基督尚未诞生前约两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以统一为常隋,分裂为变态(纵使长期分裂,人心仍趋向统一,即使是流亡的朝庭,仍以统一为职志),这是世
期刊
秦始皇自统一六国,定都咸阳后,从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至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先后五次巡游。秦始皇巡游的范围很广,遍布大部分的秦帝国版图,秦始皇巡游所经之地,最北可达九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市附近),最南可至会稽郡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南),最东为胶东郡成山(今山东威海市),最西为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临洮县)。  秦始皇的五次巡游途中,他留下了七处刻石。始皇二十八年,在秦始皇的第二
期刊
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始皇嬴政建立秦国大一统,历史的乐章仿佛奏响了一个最强音,而后翻开的一曲新的乐章。东周春秋时期的《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记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虽然“书同文”政令推行期间发生了焚书坑儒等惨烈的事件,并在其后千年中常常遭到痛斥,但是书同文的历史进程仍不可小觑。历史上对于“书同文”更多的评价是促进了秦令的推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书同文还有一
期刊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穿梭在树影斑驳的城墙边,伸手触摸,是时间的轮回,是历史的风霜。吟诵诗篇,把酒临风,恍恍惚惚间,似可见秦时明月,似可见那位千古一帝的朦胧身影,飘飘欲仙。秦,一个仅存在了十几年的王朝,在纵横数千年的中华历史中并不突出,但只要是翻开历史,却没有人能忽视他的存在。而缔造了这一切的人,也被后世请上廟宇,享受千年来香火供奉,唤作始皇帝。  作为千古一人,秦始皇从十三岁即位,三十九岁称皇
期刊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历来毁誉参半,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暴君苛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毛泽东曾评价道:“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可见,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所作所为顺应了历史发展,他的功绩毕竟还是不可磨灭的。  一、统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权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
期刊
提及魏晋风流,竹林七贤是无法绕过去的。可以说,竹林七贤是一个有故事的群体,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点赞量超多、非议也不见少的朋友圈。  嵇康、阮籍、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七人,相聚之初,如七棵青翠的竹子,于无序和黑暗的魏晋时期,在山阳县的竹林之中,喝酒、清谈、纵歌,恣意形骸,豪迈不羁。他们虽然学识渊博,满腹经伦,却厌烦甚嚣尘上的政治倾轧,明争暗斗,于是他们开始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着意于在生命形态和
期刊
齐白石到老还忘不了童年在河边钓鱼虾的情景,晚年给于非閻画的《钓虾图》上题了一段忆旧的话,说他五六岁时在老屋星塘岸戏耍,浅水中见到大虾而不可得,拿了粗麻线系上棉絮为饵沉入水中,虾足钳饵,线一拉上来,虾也跟着出水了,比钓鱼更有趣:“儿时乐事老堪夸,衰老耻知煤米价。怜君著述釣鱼趣,何若阿芝絮钓虾。”  晚年的齐白石一边耻知煤米之价,一边画出贵虾之图,恋旧的意兴更比常人复杂得多。有座古庙里有一位炜师傅当年
期刊
公元前219年,这一年是秦始皇嬴政扫灭六国,登基称帝之后的第三个年头。此时的秦始皇41岁,正是意气风发,春秋鼎盛的年岁。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嬴政在咸阳已经坐不住了,他急切地想要离开关中,东出崤函,去巡视这万里大秦疆土。而他首先要做的是去到泰山之巅,昭告天地,颂扬大秦的功德,以示自己才是真正受命于天的真命天子。这一举动,被称为“封禅”。  封禅作为一种祭祀天地的礼仪,在秦始皇之前已经出现过多次。相传在
期刊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一部独步千古的皇皇巨著,作者曹雪芹在创作的过程中,独具匠心,每一段文字皆有其意,可谓“无一处是闲笔”也。然而,当我们读完前八十回后,却也会发现有几处“闲笔”,即人物或事件与主题似无多大关联,但作者却把它写出来了。这样的“闲笔”,在《红楼梦》中有多处,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脂评本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秦鲸天得趣馒头庵》中,讲述宝玉随凤姐等人一同为秦可卿送殡,来到郊外,凤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