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清风傲骨写江山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ae5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从水转,水向墨流,指掌之间,万壑千仞写尽江山。文徵明的山水总是一派的端丽清雅,温润明秀,一如他端正淳朴的性情。
  作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很多人对他的了解都来自影视剧作品,在那些戏说的故事里,唐寅永远是主角,而文徵明大多是一个华丽丽的道具,戏份不多,通常都是在集体走秀的时候才能露上一面。在故事里唐寅风流,祝枝山嗜赌,文徵明似乎连性格也是不分明的,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想要了解真实的文徵明只有看过了他笔底的万壑江山,读过了他千言的诗句,知道了他一生的清正傲骨,才能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文徵明。
  文徵明的父亲文林是成化八年(1472)进士,曾任永嘉县知县,南京太仆寺丞等官职。因为有着这样的家世出身,所以文徵明白幼就习经籍诗文,书画翰墨。他的文师从吴宽,画师从沈周,书法师从李应祯。
  成化十八年时是(1482年)文林出任博平知县时,十三岁的文徵明随父一起前往,父亲的博学多才,为官清正,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文徵明。
  明代考试注重字体,考试讲究用“台阁体”的楷书,文徵明19岁考入长洲县学为生员,因岁考时书法不佳,只排在第三等,不能参加分考。于是他发奋练字,勤习不断,当时在郡学时,学官很严厉,每日天刚亮就开始学习,等到需要点灯时才放学。晚上其他的学子都去下棋饮酒娱乐,只有他独自临《千文》,每日都要写十几本,因此,他的书法进步很快。
  文徵明习字从苏(轼)字入手,苦习精练,唯恐不似。李应桢看了他字却说:“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这句话如醍醐灌顶一般,惊醒了文徵明,使他知道无论是练字还是绘画即需要寻门而入,更要知道破门而出,自成面貌。
  虽然文徵明学习很刻苦,但是他的科考之路也从来没有顺遂过,从弘治八年(1495年)26岁到嘉靖元年(1522年)53岁,他十次应举均落第而归。之所以一直考不中也并非文徵明的文采不佳,学识不够的缘故,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当时苏州文坛复古风正盛,文徵明也是极崇尚复古文辞,加之他为人耿直不善变通,所以屡屡不第。
  在这期间,文徵明的父亲卒于温州任上,因为文林做官清廉,家中并无余财,当时地方的地方官绅士民感念他的正直仁厚特送来了丰厚的丧礼,但是却被文徵明坚辞不受全部奉还,为了纪念这件事,大家就用这些钱建了一座“却金亭”。
  勤能补拙是文徵明一生都在实践的话,无论身处什么环境,文徵明每日都兢兢业业地绘画做学问笔耕不辍。他的绘画内容丰富山水、兰竹、人物、花卉样样精通,尤其长于山水。
  诗、书、画互映生辉是文人画的特点,文徵明尤善于此。他的绘画作品题字多寡,经营位置,字体内容都独具匠心,令观者望而怡心生情。付出总会有回报,尽管文徵明屡试不第,但是他的书画声名却是远播千里。
  嘉靖二年(1523年),54岁的文徵明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以贡生进京,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翰林院待诏。尽管职低俸微,总算是入了仕。
  文徵明当时在京城名气很大,求画的人络绎不绝。傲骨铮铮的他给自己定了条规矩:“平生三不肯应,宗藩、中贵、外国也”。简而言之就是藩王贵族,宦官,外国使者通通都不给画,他是打定了主意不逢迎王孙贵胄不巴结权贵显要。
  右佥都御史俞谏很欣赏文徵明才学,知道他的家境清贫,一直很想接济于他,但是也约略地知道他的性情。一日相见,俞谏看到文徵明穿着破旧的衣服就关切地问:“你早晚有什么困难吗?”文征明说:“我早晚都有粥吃”。俞谏又指着他的衣服问:“怎么破成这个样子?”答曰:“这是暂时淋了雨的缘故。”心底清明纯净的他,从来没有奢求过荣华富贵,即便是之前一直参加科考,也只是希望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答的坦诚自然,丝毫不觉得自己在京城这繁华奢靡的官场有多么另类。
  在鱼龙混杂的帝京,虽然也有李充嗣和俞谏一样欣赏文徵明人品才华的官员,但也有更多的势利小人。看似风光无限的日子背后,有着诸多的辛酸,就是在翰林院里的同事也有两人常常当众给他难堪,说:“我衙门中不是画院,乃容画匠处此耶?”。这样嘲讽和打击令文徵明在京日子总是很压抑。
  更何况偌大个京师就是一个官场现形记的大舞台,各种的腐败也令生性耿直高洁的文徵明心生厌倦。这期间由于生活的压抑也抑制了文徵明的书画创作,对于一生勤勉的文徵明而言,这是一个创作的低谷期。
  曾连考了十次,一心希望做个想父亲那样正直廉明造福百姓官员的文徵明,由于这次的出仕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之后,文徵明连岁乞归,唯愿在有生之年,书画为伴怡情山水之间。
  嘉靖五年(1526年)57岁的文徵明终于要返回魂牵梦绕的江南。离开京都时,诸多的故交好友前来送行,回乡的喜悦和分别的伤感杂陈交集。文徵明做了《马上口占谢诸送客十首》,其中的第九首可以看出他的心迹,永别京华,誓不再来。
  立马双桥日欲斜,沙尘吹雾暗徵车。
  从今绝迹江南去,只见青山不见沙。
  放舟南下,轻舟再快游子的归心也总嫌它迟迟。沙尘已绝迹身后,轻烟淡峦山水秀的江南,天光水影共徘徊的江南就在眼前。
  回乡后的文徵明如龙归大海一般,有了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于文他是“吴中四才子”之一,论画他是“吴门四家”之一,他与沈周共创的“吴门画派”弟子众多,是苏州画坛的领袖人物,也是被众人敬仰的大师。
  对画家而言,晚年是一个辉煌而灿烂的时节,有了青年时期技巧的训练,中年时期对人世沧桑的感悟和积淀,晚年正如彩霞满天彤云欲燃的明艳。
  “海宇钦慕,缣素山积。”是时人对文徵明的评价。一个如此盛誉并且创作丰富的画家,却始终是清贫的,这清贫里有他的矜贵和风骨。年轻时的文徵明就给自己订下了“三不”戒律,分别是:不近女色,不登官府之门,不与地方官书信往来。这三条戒律他始终坚持。
  严嵩来苏州时,正是他权倾朝野的时期,当时趋炎附势者众多,严嵩为了表示自己礼贤下士,特意给文徵明送去请柬。令他意外的是文徵明即没有登门拜访,也没有让人送字画表示敬意。就那样把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爷给晾在一边。严嵩很是恼怒,正欲发作。幸好南京刑部尚书顾璘(东桥)到访,于是劝解道:“严太师不必气恼,这就是他之所以成为文徵明的原因。如果他不拜別人,只拜您老,他还成为文徵明么?”因为大家都知道他为人向来如此,严嵩也就不好特意去为难他,落个骂名。
  一直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年近九十的文徵明依然精神矍铄无病无疾,只是岁月无情,他要面对故友甚至是晚辈去世的消息愈来愈多。又一位故友驾鹤,文徵明伏案代书墓志铭,拔蹬沉腕间依然是心无尘翳的静和,只是有那么一刻文徵明的内心必是百感交集无法言说的吧,墓志铭未能写完,文徵明“便置笔端坐而逝”。
  文徵明的清风傲骨在画里是一勾一斫尽显端方清润的沉稳;在字里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的节气。想要了解文徵明,就要看笔墨清雅的文徵明,诗词隽秀的文徵明,清风傲骨的文徵明。后世尊他为“古今第一流的人物”绝不单单是因其多才,更重要的是他的人品高贵,独具文人的清风傲骨。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齐白石到老还忘不了童年在河边钓鱼虾的情景,晚年给于非閻画的《钓虾图》上题了一段忆旧的话,说他五六岁时在老屋星塘岸戏耍,浅水中见到大虾而不可得,拿了粗麻线系上棉絮为饵沉入水中,虾足钳饵,线一拉上来,虾也跟着出水了,比钓鱼更有趣:“儿时乐事老堪夸,衰老耻知煤米价。怜君著述釣鱼趣,何若阿芝絮钓虾。”  晚年的齐白石一边耻知煤米之价,一边画出贵虾之图,恋旧的意兴更比常人复杂得多。有座古庙里有一位炜师傅当年
期刊
公元前219年,这一年是秦始皇嬴政扫灭六国,登基称帝之后的第三个年头。此时的秦始皇41岁,正是意气风发,春秋鼎盛的年岁。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嬴政在咸阳已经坐不住了,他急切地想要离开关中,东出崤函,去巡视这万里大秦疆土。而他首先要做的是去到泰山之巅,昭告天地,颂扬大秦的功德,以示自己才是真正受命于天的真命天子。这一举动,被称为“封禅”。  封禅作为一种祭祀天地的礼仪,在秦始皇之前已经出现过多次。相传在
期刊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一部独步千古的皇皇巨著,作者曹雪芹在创作的过程中,独具匠心,每一段文字皆有其意,可谓“无一处是闲笔”也。然而,当我们读完前八十回后,却也会发现有几处“闲笔”,即人物或事件与主题似无多大关联,但作者却把它写出来了。这样的“闲笔”,在《红楼梦》中有多处,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脂评本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秦鲸天得趣馒头庵》中,讲述宝玉随凤姐等人一同为秦可卿送殡,来到郊外,凤姐
期刊
也许有人会问,还有用诗写病历的,也太浪漫了吧。专门用诗写病历的医生,我的确没有见过,但饱含病历内容的诗歌数不胜数,翻开史籍看看,杜甫、白居易、陆游,哪个诗人没有病历诗,病历诗,有时比病历写得还详细哩。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体弱多病,生活的重压,让他患上了多种疾病,所以他诗中多有对风痹(风湿病)、消渴(糖尿病)、肺病(肺结核)以及疟疾等自己患过的疾病的描写。就连南节度使严武在给杜甫的和诗中也认为杜甫
期刊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独自启程  在《红楼梦
期刊
古代的战争中,弓箭是最常用的先进武器,因此,只要一打仗,被箭射中的事情就经常发生。被箭射中后,尤其是被毒箭射中后,需要紧急治疗。古人常用的治疗箭伤的方法是刮骨疗伤。所谓“刮骨疗伤”,就是用刀刮除骨上的药毒以治创伤。刮骨疗伤是很痛苦的一件事,需要当事人在极大的痛苦中具有极大的勇气和忍耐力。  刮骨疗伤的古人中,最脍炙人口、最流传深远的应该是三国时期的大将关羽了。《三国志》中记载说,关羽曾经被毒箭射中
期刊
节气走至寒露,月色清冷,树叶变黄。  二十四节气中寒露排列十七,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到来了,天气由热转寒,寒气滋生,万物逐渐萧落,阳气渐退,阴气渐生。  “金秋之时,燥气当令”,这时气候干燥,人体容易缺失水分,出现皮肤干裂、皱纹增多、毛发干燥易脱落、咽喉燥痛等不适症状。因此,秋季应多喝水,补充足够的水
期刊
“文房”,即文人的书房,古称书斋,是文人阅读、书写、思考的空间。古今文人,读书藏书,生活起居,乐在其中。  “文房”可铭志。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居室兼书房名“陋室”,其《陋室铭》描绘了自己书斋的简陋,表现出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书屋号“老学庵”,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博采众家之长之意。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
期刊
匾,古时称额,故亦称匾额,是为题有颂扬或命名内容文字的横额,一般挂在厅堂或门亭上。匾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展示了书写者的深厚书法功底,烘托出拥有者的地位和崇尚的文化底蕴。各种匾额一般多由名人或文人泼墨题写。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开创者,在他成为职业革命家之前,曾有过一段极其短暂的行医生涯,并不广为人知,尤其是他还曾为两名中医学家题匾,在医德史
期刊
关于柴烧,可能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认知与看法,现将我多年制作柴烧器物的经验和感悟稍加整理,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我对柴烧文化的理解。  柴烧源流  人类陶瓷发展史就是“一把火”的燃烧史和穿越史。这“一把火”将人类从茹毛饮血的野蛮推向文明健康的现代;这“一把火”,点燃了全世界,成就了中国历久弥新的陶瓷文化;这“一把火”,使陶瓷史上有了“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传说,有了建盏笑傲江湖的传奇,有了五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