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民教育: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转换与校本实践探索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inyu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期望越来越高,平民教育成为实现公平的时代诉求。新平民教育是对教育人民性立场的坚守,是校本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平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心智健全、走向世界的公民,动力是实施新时期的养成教育,基本路径是适切的课程与本色的教学,重要保障是营造支持性的内外环境。
  关键词:新平民教育;基础教育;价值取向;校本实践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1A-0029-05
  当下,连片成群地办出一大批优质学校,进而办好每一所学校,成全每一个孩子,成为考量各级政府以及校长教育治理能力高下的重要内容。因此,不刻意选择生源,着眼国家以及每一个家庭的未来,把教育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角落,给每一个孩子出彩的机会,让教育过程更丰富,师生关系更和谐,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更得以满足,成为了义务教育学校根本任务。因此,立足校情,探索成功的办学之路也便找到了逻辑起点。
  一、新平民教育:教育公平背景下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转换
  古往今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公平反映的是社会正义、平等、自由、人权等价值属性。[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其“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中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教育公平反映的是社会平等、正义、自由、人权等价值属性。当下,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越来越大,对教育过程的优质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让每个孩子在祖国的蓝天下平等地享受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当然也是学校与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当我们以一种安静平夷的心态,冷静面对教育的现状时,平民教育的问题便凸显出来。
  (一)平民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
  平民教育的提出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与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全民教育思潮的兴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所谓的全民教育,是使每个人都能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的教育,其基本含义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向全体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满足基本的受教育的需求。[2]
  1.平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从历史上看,孔子的“有教无类”平民教育思想可谓光耀千古。在孔子那里,“有教无类”突破了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的官学樊篱,使教育对象有了一定的普及性,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的平民化,体现了历史的巨大进步。[3]到了现代,平民教育是中国“五四”时期的一种新教育思潮和实践活动,是民主思潮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国民人人都有独立人格与平等思想的教育”。当时,平民教育由一部分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发起,试图通过提高平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来消灭不合理的社会现象。[4]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是在爱国救国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提出“平民教育的宗旨是要叫种种人受平民化”[5]。晏阳初是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他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平民教育重点在农民的教育。[6]
  国外平民教育的思想也十分丰富。上个世纪英美等国家的“全纳教育”“一个孩子不能少”“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等教育思想更是内蕴着平民教育的思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平民教育家的杰出代表,他扎根山村,在帕甫雷什中学任校长23年,一直到病逝。他追寻教育梦想,把深沉的教育大爱洒向每一个孩子,尤其是坚持不懈转化后进生和问题学生。他的思想闪烁着教育人道主义的光芒。他认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活动都具有全民的意义,影响到社会进步”,“每个人都有极大的可能去影响社会发展进程”。“世界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越往后越复杂”、“个人在社会生活一切领域中的作用不断增长”。“一个人通过极其普通而平凡的劳动可以登上人类尊严的最高阶梯”。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人道精神首先意味着要公正,但“不存在某种抽象的公正——脱离个性、脱离个人兴趣、喜好和激情的公正。要做到公正,就要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7]。
  2.平民教育是教育现实的吁求
  从现实来看,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一种“新贵族运动”,令人焦虑的是越来越少的寒门子弟可以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基础教育“精英化”倾向十分严重,甚至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很多学校都围绕认知、分数、几个尖子生团团转,使得基础教育窄化为知识化的“精英教育”。即使普通学校、农村学校也不能幸免,大家一窝蜂地都在打造名校、选拔精英、淘汰常人,把培养杰出人才的社会责任压给未成年人。教育过早地甄别与淘汰,让基础教育成为了全社会竞争最残酷、课业负担最沉重的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被一种巨大的惯性裹挟着,在浮华与喧嚣的漩涡中沉浮,精疲力竭,不能自拔。
  基础教育呼吁一次解放。基础教育的任务不是培养精英,而是培养身心健康的正常人、有平常心的普通人。在当代社会涌现出的一批批“最美”教师、医生、村官,大批走上央视的民间歌手以及“感动中国”人物中,许多都是“小人物”。小人物谱写历史诗篇,成为社会的精神脊梁。[8]这本身就是社会对教育“回归人”的一种呼唤。
  3.平民教育是立足校情的追求
  从校情看,我校是由原无锡市社桥中学、梨庄中学、高长岸小学等三所学校于2008年合并而成。一方面,学区20%的优质生源要选择优质的民办学校,学校45%的孩子为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行为等诸多习惯不佳,家庭教育水平很低,加之经济水平所限,学习环境较差,家长对孩子成功期望值不高。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以及教师教育教学惯习的制约,崇尚“精英教育”、厌弃差生、淘汰后进生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常态;后进生缺乏自信,自暴自弃,双差生层出不穷,学困生面积大,平民学生被边缘化。由此,平民教育成为了学校办学至为迫切的呼唤。   被誉为“平民教育之父”的晏阳初自己认为“平民”就是人民,“包括了人民的各类型”,“平民教育运动,就是全民的教育运动”。他钟情于“平”字,爱将“平民教育”、“平民学校”简称为“平教”、“平校”,他认为这个“平”字既指“平凡”也指“平等”:人格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并且认为真正实现平等时天下才能“太平”。当下,外地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城市中接受教育,不仅需要入学的机会,更需发展与成功的机会,因此在社会学的话语系统中,平民教育是客观存在的。学校的现状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平民教育。
  (二)新平民教育:基础教育对教育人民性价值的坚守
  学校作为区域重点打造的教育中心,凝聚着政府和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殷切期待,更为重要的是,有良知的教育应当站在国家与家庭未来几十年的高度来设计学校的教育,坚守教育的人民性立场。
  “人民性”指一个团体或个人反映人民大众生活、思想、情感、愿望的一种相对纯粹状态,即全心全意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以热爱人民的饱满热情全力维护并追求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行为表现。教育的人民性,就是以人民的精神解放与幸福为最高关切,坚信人民中有丰富的“脑矿”亟须教育开发,依靠人民推进“适应人民需要”的教育实验。[9]平民教育是具有人民性的教育,即以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以培养国民元气、改善国民生活为目标,以为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根本动力,关爱蓝天下所有的孩子,关注教育结果的公平与优质。
  坚守教育的人民性,不仅是关爱全体学生,而且还要关爱个体学生,亦即在一所学校中为每一个孩子“订制”教育。没有个体的成全就没有全体的实现,也就谈不上人民性目的的实现。
  “新平民教育”是学校校本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平民教育的根本立场是什么?就是一切为了人民,培养大批合格的现代公民。新平民教育之“新”,就在于今天的教育是在世界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坚持素质教育方向,教育要更加关注差异,关注底层,尊重多元,协调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坚持教育的普惠性。教育真心面向全体,既让所有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平等,也让每一个孩子受教育的过程平等,实现全纳的教育。(2)坚持公平、平等、公正。学校教育要坚持教育伦理价值,要包容多样性,对特殊学生、后进学生不仅不排斥,并且要尤其关注,使他们得到与正常孩子一样的发展,实现结果的公平。(3)把培养现代公民的素养,作为共同的目标与追求。让每一个孩子平等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心中有祖国、有世界。(4)坚持个体性。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特殊性,使得每一个人都得到关注,个人的特点得到充分展示、充分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关注孩子的心灵世界。(5)坚持生活性。更加重视教育的生活化,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学会现代文明生活。
  二、新平民教育的体系建构与校本实践
  新平民教育是基于国家教育政策以及区域与学校实际的适切性教育主张,它既是关注全体孩子的必要发展的教育,又是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充分发展的教育,也是一所学校从薄弱走向优质的校本化追求。是教育合目的与合规律的和谐统一。
  (一)新平民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心智健全、走向世界的公民
  新平民教育是一种朴素而又普适的教育,“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不放弃每一个普通学生,也不忽略社会精英的培养,是一种广域的优质教育。我校从校名“凤”出发,以“凤凰”为学校“文化图腾”,提炼学校的文化精魂——“和合”,提出“和文化”的办学追求。和文化的教育价值就在于要追求和的包容品格、和的人文情怀、和的博爱品质、和的伦理品性,就是用一颗和平沉静之心去办教育。进而在课程与教学、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各领域实现和而不同、位于中和,进而达到惠风和畅。
  一走进学校大门,就看到一块大石头上显赫地刻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段北宋大儒张横渠的名言,这也是我们的办学志向与学校最高使命。它阐明了教育是为了“立人”。平民的孩子今天也许是“丑小鸭”,但他未来有可能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即使一辈子不能走出国门,他也必须具有良好的国民素养和被普遍认同的现代意识。因此,每一个孩子都应成为“走向世界的公民”。
  如何在美好的教育理想与“骨感”的教育现实之间进行有效的“嫁接”?教育实践中,我们秉承“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教育情怀,坚持教育目标与新平民教育内涵紧密结合,努力保持教育的合理张力:成人与成才相辅相成,分数与素质相得益彰,今天与明天统筹兼顾。在教育策略上,以立德树人为灵魂,以课程为依托,以评价为导向,让新平民教育培育出未来能够自食其力的站立之人、诚信之人、负责之人、有着丰富精神世界的正常人。
  (二)新平民教育的内在动力:实施新时期的养成教育
  新平民教育是“培根”的教育,是底面宽、基础实、要求严的“素色”教育,是“细针密线”式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新时期养成教育就是立足基础,坚持“做少”,“把一件事做到精致”。“新”就新在,着力抓住青少年成长中那些优秀习惯的养成。在教育学视阈中,养成教育的细节一个一个抓实在,一步一步抓到位。我们提出“先懂事,后考试”的育人理念,学校以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为载体,以校本化的隐性课程、微型课程、集约型课程推进养成教育。
  我们的养成教育围绕学生应当培养的诸多习惯,筛选出十二大习惯,按学习、生活、交往和自我激励四个维度,从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实际出发设置阶梯,确立每一阶段培养的目标和重点,把每一个要求抓到精致。学生的吃饭走路都是教育的内容,都是要有教育关怀的。每一个学生进入学校,都要训练“立人”的“三项基本功”:走路昂首阔步,表情阳光灿烂,碰面文明理答。我们把最基本的行为习惯,洒扫、进退、文明知礼作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自行车摆成一道风景”“扫地扫成无锡第一”“广播操上成一节好课”……这样的“小事”抓好了,长大才有可能成就“大事”;即使一辈子成就不了“大事”,肯定能用爱与责任做好小事,做健康平和的“人中人”。   新市民子女容易自卑,尤其缺乏意志品质。为此,我校积极搭建平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学校建立“少年女子军校”,建立了女子军校班、示范班和达标班的三级管理模式,每年暑期人人都在校园或军营进行为期一周的训练。我校的少年女子军校班不仅训练分列式,而且设置了救护、战术、野炊、攀岩、内务、拉练等项目,通过这些训练,培养学生顽强拼搏、挑战自我、不断进取的精神。军校方阵连续四届获得少年军校全国展演第一名。我们四年始终如一抓“诚信考试”,学校组织的考试,一律实行无人监考,从点到面全校推开。四年来没有一位同学考试抄袭。
  丰富的情感是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健全人格的培养体现在每一个教育细节之中。譬如,学校毕业典礼的设计理念是“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体面的再见,一个富有尊严的告别”。典礼上,让毕业班的同学来讲述他们的故事,分享成长的烦恼和喜悦。校长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讲,进行理想教育。学校的领导、中层、教师代表、鲜花队、鼓号队列队左右热烈欢送,让学生有足够的面子离开学校。把教育做到让学生难忘就是成功的教育。
  (三)新平民教育的基本路径:适切的课程与本色的教学
  我校在新平民教育的办学实践中,根据国家优质均衡办学要求,以优势为本,遵循“面向全体,托住底线,上不封顶”的原则,努力体现教育的开放性与多元化。学校根据学校生源、师资情况,抓住并放大传统办学优势,在课程建设上,突出优势学科建设。
  陶行知先生当年在晓庄提出“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的教育主张,晏阳初先生也提出搞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就是开发“脑矿”。我校的综合实践与体育学科是传统优势学科,我们立足自己的优势,努力开发学生潜能。综合实践学科学习最大特征是动手,而动手就是开发智力,我校就发动教师研究探索,将信息技术、劳技、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积极整合、整体化推进。在劳技教育上,我们的重点是电子百拼以及简易机器人教学。在研究性学习上,我们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们开发出初中三年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如“惠山泥人研究”“运河码头文化研究”等。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与程序进行,如课题立项、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形成研究报告等。我们还引导部分优秀青年教师进行三科教学整合实践,即有教师在一节课上以劳技为内容、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研究性学习为方式,进行融合式教学。同时,我们还从综合实践学科自身特点出发,结合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与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发物联网知识启蒙等校本课程。在体育学科建设上,学校探索“3 2”教学模式,即三年全面完成体育学习任务,达到中考体育满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项体育特长。实现常规体育课程教学与阳光体育运动、社团体育、竞技体育、中考体育几个方面的整合,促进每一个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同时,还探索建设“市队校办”的散打、射击两个项目,把一批文化成绩很差的孩子送入高等体育学院。
  新平民教育要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质量提升中收获成功。近年来,针对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华而不实问题,我们开始了“本色课堂”(如下图所示)的探索。“本色课堂”针对当下课堂中教师不相信学生,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被动听、练习少、反馈慢、效果差等一系列问题,追寻课堂的本质,确立“学生为本,质朴自然”的教学价值追求。如何让“本色课堂”思想转化为行动?几年来,我们经历了从“20 20”的时间结构、“马蹄形”座位布置的空间结构到“导学、导思—互动、互助—反馈、矫正”的要素结构的改进历程,并组织解剖优秀教师课例,提炼出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课型建构使得“本色课堂”实践真正有了抓手。“本色课堂”既有一个成型的模型结构,又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不同的课型。即在课型实施上针对年轻老师、有一定经验的老师、优秀老师这三类人,分别提出了“入格”“出格”“破格”的不同教学研究要求。“本色课堂”以“学”为聚焦点,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情态,实现学生每一节课都学有所长,让课堂关注每一个孩子,成就每一个孩子。
  (四)新平民教育的重要保障:支持性的内外环境营造
  新平民教育的内部保障是要拥有一支具有专业品质的教师队伍。学校从实际出发,广泛寻求外部科研力量和系统的校本研修课程的支持。学校和江苏省教科院合作,成立“教师项目研修中心”,借助专家力量帮助教师专业成长。成立“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修学习会”,引领教师广泛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读陶行知、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专著;着力打造了三个“名师工作室”,促进部分教师的充分发展。通过学校的主课题带动子课题,拉动教师的微型课题,形成学校“课题群”,在行动研究中逐步唤醒教师研究学生的主动意识,逐步转变长期以来“弃差排差”的不良习惯。学校经常带领教师走进平民学校,如南京浦口行知学校,倾听教育专家关于教育大爱的思想与故事。在一次次的学习与反思中,增强教师走进边缘孩子内心世界的意识。
  新平民教育外部保障主要是超越学校的围墙,建立与社会(社区)良好的互动关系,汇聚教育资源。学校和社区紧密互动联系,开展“和‘黄巷好人’对话活动”“寻找社区好人”“百千万大阅读工程”等活动。其中“百千万大阅读工程”是影响最大的活动,活动设计的理念是“百名教师爱阅读,带领千名学生共阅读,拉动万名家长同阅读,影响社区十万人的生活”,促进家长与学生共同提高。学校与社区的教育文化互动,得到了社区的积极支持,特别在教育特殊学生方面,社区予以了积极配合。社区还积极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为学校捐献图书款等,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教育舆论氛围。学校还建立了理事会、监事会、三级家长委员会,认真倾听社会声音,搭起与社会、家庭沟通的桥梁。学校还认真办好家长学校,比较系统地传授育儿知识与经验,让学校成为社区文化中心。
  《我们在创造方面的多样性: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指出:“教育可被确定为这样一个过程,即向青年灌输传统所固有的、又在当代得到更新、处于文化核心地位的价值和信仰。”新平民教育,就是向孩子播撒那些处于文化核心地位的价值与信仰,就是要走出“精英化”的藩篱,以宁静平夷的心态培养普通人,既成就“小人物”,也为具有“大人物”可能性的学生奠基,培养“走向世界的公民”,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说:“要把培养正常的人当作一种成就,而宇宙就是用来支持这种成就的。”“教育已经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特定年龄的规定活动。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生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旺.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公平的时代诉求[J].教育研究,2012(8).
  [2]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37.
  [3]吉爱民,丁泗.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08(15).
  [4]孙一兵.五四时期的平民教育与工读教育[J].北京党史,2000(6).
  [5]孙培清.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67.
  [6]杜学元.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新型农民培育的启示[J].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7(4).
  [7]苏霍姆林斯基全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89-790.
  [8][9]孙孔懿.人民性:人民教育家的根本属性——以晏阳初和他的“平教同志”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0(6).
  责任编辑:杨孝如
  New Civilian Education and the Value Tendency of Basic Education
  XU Chang-liang
  (Wuxi Fengxiang Experimental School, Wuxi 214045,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equity is the basis of social equality and promoting education equity is the national fundamental policy of education. Currently the public increasingly long for high quality education, while civilian education is the way of realizing the equality in our day and age. New civilian education should stick to the stance of all ordinary people and it is also the necessary choice for school-based development, whose goals are to cultivate ordinary people sound in mind and body with the vision of the whole world, whose dynamism is to implement the habit-formation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whose basic path is to cater for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nd whose important guarantee is to construct supportiv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new civilian education; basic education; value tendency; school-based practice
其他文献
文章论述了浙江大学建筑学本科整体教学框架下四年级“专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对包涵设置目标、训练定位、课题构成、课程组织、典型教案等系列工作的理念和成果做相应
自主中见效益──作文批改浅议陈巍如何批改好学生的作文,语文教师常持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要精批细改;有的认为可只阅不批改;有的认为应部分批改。我认为,精批细改花费了教师大
声像手段在自然课教学中的作用苟香兰作为教育事业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显明标志之一,是声像手段在当今教育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下面就声像手段在自然课中的作用谈一点
摘要:“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概论”作为一门专属于内地新疆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有浓厚的国家意志和价值观色彩,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必然成为其教学的价值基础。课程立足于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和内地新疆班学生的身心特征,从深化政治认知、激发政治情感、引导政治行为、强化政治信念四个维度入手,在“三史”教学中培育并巩固学生的政治认同。  关键词:“三史”课程;政治认同;内地新疆班  中图分类号:G632.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经济发展来说,科学技术以及各种智能化的普及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
诱导-探究教学模式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它要求教师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具有较强诱导性和创造性的问题,采用“诱、
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的引伸与推广杨允利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这是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由此可得出以下结论:引伸1:经过四面体三条共顶点的棱的
教学实践证明,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决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门艺术.评价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程主要从“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爱上数学”、“深入询问与调查式,让数学评
本文主要分析了群众文化的活动策划与创意分析内容,重点介绍了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的重要意义,即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推进人民群众的生活丰富化.同时笔者还主要分析了进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对各个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小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基础组成部分,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性正在不断加强,可以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