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主题补充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往往会忽略作品的阅读对象,即儿童。很少通过整合资源,开展单元导读课。往往开展的都是一周一单元的按部就班式的教学模式,既缺乏整体性又很难挖掘文章的深度。因此,基于儿童视角的小学语文主题补充阅读中单元导读课的教学模式亟待建立。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补充阅读;儿童视角;单元导读课;整合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整合资源,重新建立单元导读课模式的意义
1.单元导读课,即着眼单元整体,围绕单元主题,使学生通过诵读、朗读等形式初读整个单元所涉及的课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他们的阅读期待。从而为本单元后期的精读课文的挖深、拓宽做好充分的铺垫作用。
2.建模的重要意义:从教育角度来讲,这是一种方法的探索。从课程角度讲,这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重组、拓展,它将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践行者、创造者。
二、案例分享——北师大版第四册《青青的山》单元导读课设计
【教学内容】
1.熟练背读单元导读诗歌。2.浏览教材课文《山寨》《美丽的武夷山》《华山》,画出感兴趣的词语或句子,试试用一个词说出课文的特点。3.了解同步阅读资料《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绿色的竹楼》《故乡》《风景》《理想的家》《黄山》《热闹的大山》《彭武、彭夷开辟武夷山》。4.补充阅读古诗:杜甫《望岳》;杜牧《山行》;李白《望庐山瀑布》;苏轼《题西林壁》;王之涣《凉州词》
【教学流程】
(一)单元导读背诵环节
本环节旨在通过背诵单元导读诗歌《风景》(选自《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与记忆质量,让单元主题《青青的山》的情感融入学生。
风 景
王增雅
绿树站着,青山躺着,白云飘着。
为了探望青山,云儿拍动着翅膀,来到翠绿的山谷。
为了采摘云朵,树儿张开手臂,伸向蔚蓝的天空。
在整个诵读环节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反复朗读。如:师生承接读,根据提示有感情地读,填空背诵读等。训练朗读的同时,提炼出单元主题:青青的山。
(二)同桌自学汇报环节
在了解了单元学习导图后,本环节是单元导读课的重点所在,即运用朗读、浏览、略读、默读等方式,初读几篇主题教学课文,分享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归纳单元主题下每篇课文的特点。低段的课程还可以结合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目标进行相应的指导落实。
1.浏览教材课文《山寨》《美丽的武夷山》,画出精彩词句。试试用一个词说出课文的特点。
2.同桌讨论交流2分钟。
3.随机抽查,分享汇报,教师相机引导、点评、朗读。
(1)《山寨》。好词:七拐八弯、林遮树掩;好句:哪知道上山下山,一走就是半天!分明是到了寨边,怎么一户人家也不见?
(2)《美丽的武夷山》
好词:造型奇特、山势险峻、古朴的竹筏;(叠词)静静地、缓缓地、曲曲弯弯、轻轻、徐徐、入诗入画。
好句:
三十六峰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
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
在九曲溪上绕着山峰静静地、缓缓地、曲曲弯弯地漂行。
4.生字闯关: 认读认字表的字,重点认读“寨、炊、柱”(翘舌音),“汪、峰、省”(后鼻音)
5.写字:观察“垂、爬”的笔画,说说需要注意的笔画。写一写
过渡语:刚才是我们课本上的两篇主题课文,我们抓住了两个特点,一是神秘,二是美丽。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位著名诗人所做的古诗,看看他们眼中的山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三)补充名诗背诵环节
本环节旨在通过朗读古诗,体会单元主题中心词“山”,了解诗中写了什么山,用一个词说说初读时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1.朗读几首古诗。
2.猜一猜:杜甫《望岳》;杜牧《山行》;李白《望庐山瀑布》;苏轼《题西林壁》。几首古诗都提到了哪些山?
想一想,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3.挑战背诵情况
4.《华山》这是由宋朝寇准在七岁时所做的诗,读一读,体会诗意。
(四)升华感情
今天,我们走进了这个单元的多篇课文,感受了古代诗人眼中的山,老师相信在你心中山不再是孤独的,会是多姿多彩的,会是充满着精神的。
三、《青青的山》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
青青的山这一单元,围绕着“山”这一中心词,涉及了散文、诗歌、古诗等多种文体形式,展现出不同特点的山。本学案设计旨在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在初步接触单元课文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诵读,感知每座山的特点,读出心中对每座山的感受。从中初步体会到山不只是“青青的山”,还有“雄伟的山”“高大的山”“变化多端的山”“美丽的山”等等,让孩子能带着对大山的憧憬,进入下一单元精读课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毕英春.王学慧.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1 X Y单元主题教学示例” [J].人民教育,2012(Z3).
[2] 刘宪华.单元主题教学法——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J].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10(10).
[3] 王斌.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教育探索,2003(10).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补充阅读;儿童视角;单元导读课;整合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整合资源,重新建立单元导读课模式的意义
1.单元导读课,即着眼单元整体,围绕单元主题,使学生通过诵读、朗读等形式初读整个单元所涉及的课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他们的阅读期待。从而为本单元后期的精读课文的挖深、拓宽做好充分的铺垫作用。
2.建模的重要意义:从教育角度来讲,这是一种方法的探索。从课程角度讲,这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重组、拓展,它将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践行者、创造者。
二、案例分享——北师大版第四册《青青的山》单元导读课设计
【教学内容】
1.熟练背读单元导读诗歌。2.浏览教材课文《山寨》《美丽的武夷山》《华山》,画出感兴趣的词语或句子,试试用一个词说出课文的特点。3.了解同步阅读资料《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绿色的竹楼》《故乡》《风景》《理想的家》《黄山》《热闹的大山》《彭武、彭夷开辟武夷山》。4.补充阅读古诗:杜甫《望岳》;杜牧《山行》;李白《望庐山瀑布》;苏轼《题西林壁》;王之涣《凉州词》
【教学流程】
(一)单元导读背诵环节
本环节旨在通过背诵单元导读诗歌《风景》(选自《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与记忆质量,让单元主题《青青的山》的情感融入学生。
风 景
王增雅
绿树站着,青山躺着,白云飘着。
为了探望青山,云儿拍动着翅膀,来到翠绿的山谷。
为了采摘云朵,树儿张开手臂,伸向蔚蓝的天空。
在整个诵读环节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反复朗读。如:师生承接读,根据提示有感情地读,填空背诵读等。训练朗读的同时,提炼出单元主题:青青的山。
(二)同桌自学汇报环节
在了解了单元学习导图后,本环节是单元导读课的重点所在,即运用朗读、浏览、略读、默读等方式,初读几篇主题教学课文,分享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归纳单元主题下每篇课文的特点。低段的课程还可以结合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目标进行相应的指导落实。
1.浏览教材课文《山寨》《美丽的武夷山》,画出精彩词句。试试用一个词说出课文的特点。
2.同桌讨论交流2分钟。
3.随机抽查,分享汇报,教师相机引导、点评、朗读。
(1)《山寨》。好词:七拐八弯、林遮树掩;好句:哪知道上山下山,一走就是半天!分明是到了寨边,怎么一户人家也不见?
(2)《美丽的武夷山》
好词:造型奇特、山势险峻、古朴的竹筏;(叠词)静静地、缓缓地、曲曲弯弯、轻轻、徐徐、入诗入画。
好句:
三十六峰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
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
在九曲溪上绕着山峰静静地、缓缓地、曲曲弯弯地漂行。
4.生字闯关: 认读认字表的字,重点认读“寨、炊、柱”(翘舌音),“汪、峰、省”(后鼻音)
5.写字:观察“垂、爬”的笔画,说说需要注意的笔画。写一写
过渡语:刚才是我们课本上的两篇主题课文,我们抓住了两个特点,一是神秘,二是美丽。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位著名诗人所做的古诗,看看他们眼中的山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三)补充名诗背诵环节
本环节旨在通过朗读古诗,体会单元主题中心词“山”,了解诗中写了什么山,用一个词说说初读时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1.朗读几首古诗。
2.猜一猜:杜甫《望岳》;杜牧《山行》;李白《望庐山瀑布》;苏轼《题西林壁》。几首古诗都提到了哪些山?
想一想,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3.挑战背诵情况
4.《华山》这是由宋朝寇准在七岁时所做的诗,读一读,体会诗意。
(四)升华感情
今天,我们走进了这个单元的多篇课文,感受了古代诗人眼中的山,老师相信在你心中山不再是孤独的,会是多姿多彩的,会是充满着精神的。
三、《青青的山》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
青青的山这一单元,围绕着“山”这一中心词,涉及了散文、诗歌、古诗等多种文体形式,展现出不同特点的山。本学案设计旨在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在初步接触单元课文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诵读,感知每座山的特点,读出心中对每座山的感受。从中初步体会到山不只是“青青的山”,还有“雄伟的山”“高大的山”“变化多端的山”“美丽的山”等等,让孩子能带着对大山的憧憬,进入下一单元精读课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毕英春.王学慧.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1 X Y单元主题教学示例” [J].人民教育,2012(Z3).
[2] 刘宪华.单元主题教学法——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J].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10(10).
[3] 王斌.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教育探索,2003(10).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