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学科建设问题”笔谈——世界历史学科的建设问题

来源 :史学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kw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世界史由原来历史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8个)升级为一级学科(3个),从历史学的八分之一提升为三分之一。世界史学界为此而欢欣鼓舞,认为迎来了山花烂漫的璀璨春天。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后,其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其他文献
中共成立后,在短短20多年内,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和阶级话语,对国民党的阶级属性曾经先后定性为“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地主买办阶级政党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地主资产阶级”、“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地主官僚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等。期间,国民党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经济政策没有什么变化,它的阶级属性应该是比较固定的。但是国民党对外国势力、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却在不断地变化,使近代中国的政局变化多端莫测。这些必然影响到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判断,不得不多次对其阶级属性反复斟酌,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方式。两
近代中国的乡村问题,主要是经济上的问题还是政治上的问题?如果是经济上的问题,就应该用发展经济的办法来解决;如果是一个政治上的问题,就应该用政治的办法来解决。20世纪30-40年代,在国民党看来,农村问题主要是经济不发展问题,因而主张用“造产”的经济方式解决农村问题;在中共看来,农村问题主要是土地不平均问题,是地主和富农剥削农民的阶级问题、压迫问题,因而主张用斗争地主、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重新分配方式解决农村问题;国民党是一种温和的农村发展政策,
“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隐居在商山的四位贤人: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角里先生周术,他们报国忧民、淡泊名利,隐居时都已八十多岁,须眉皓白,世称“商山四皓”。“商山四皓”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后世敬仰,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通过撰文、竖碑、修庙、赋诗等形式颂扬“商山四皓”的功德,因此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四皓文化”。
宗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精神和情感生活表现形式。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各种宗教表现了不同的文化性格和价值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地区、各民族开通、交流的需要,跨地区、跨民族的宗教传播甚至转移现象并非罕见。早在近代之前,成长于西方的基督教就曾已来华传播;近代以后,由于西强中弱,西方国际秩序为中国所接受,基督教乘西方霸权之威,在华发展尽管仍遇限制与抵抗,但已渐渐在中国立足与得以发展,并与始则被迫、继之主动的中国现代化转型运动、中国民主民族革命运动发生着不同面相的互动关系。
和平学是应用学科,不是理论思维学科。和平学要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否则无出路。
1.印度文明 印度文明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从吠陀经典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印度人民享受着巨大的思想自由。虽然原因仍不得而知,但是印度文明从诞生伊始就开始提出关于人生的基本思考,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对和平的渴望与探求可能与人类的存在一样久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们开始对和平建设的条件和方法进行系统性思考,和平学诞生了。自1970年代以来,在世界很多大学中,和平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和平是一种状态,我们不能对它做出最终的定义。和平学是动态的,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统一和稳定,建立了高效廉洁的人民政权,并且顶住外来压力坚持走自己的路,从政治上确立了新中国的大国之轨;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从经济上确立了新中国的大国之基;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成功研制“两弹一星”,从军事上确立了新中国的大国之力;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反对霸权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支持援助弱国穷国,从外交上确立了新中国的大国形象。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必要性与成败得失、历史价值、作用或者意义与影响等问题,中外学者至今见仁见智,聚讼纷纭。时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本刊特请中国政法大学郭世佑先生邀约来自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海峡两岸三地六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集中探讨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权建设的相关问题,包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与核心价值、法治精神、思想遗产、革命建国与秩序重建、民权政治的实效与艰难、临时约法制宪权的矛盾等等,视角迥异,内容翔实,力戒泛泛而论,可望有助于学界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辛亥革命与辛亥年的革命:省察辛亥革命的原因 在大众传媒领域里,“历史热”已经持续多年,辛亥革命成为时下公共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相对于严肃的学术探讨,媒体中的大部分受众,可能更倾向于喜欢“听故事”,而“故事”的吸引力就在于它的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