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挚爱与抗争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a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田壮壮代表着“第五代”精神理念的坚守。在电影《盗马贼》中,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描写生命的体验、捕捉民族的符号、进行自省、呼唤反思,他用自己对艺术的感知、对信仰的敬畏和对生命与挚爱的坚守,谱写了一曲梦想照进现实的凄美之歌。
  【关键词】《盗马贼》 生命与挚爱 坚守
  
  记得田壮壮在中戏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曾说:“我认为电影是不能聊的——电影是看的”。尤其是他的这部《盗马贼》,我自己觉得看后有种难以名状的气息在灵魂深处,让人回归到最平淡、寂静但却温情涌动的画面,那是发自最原始的心灵的呼唤,是导演自己也不愿触及的内心独自,是一种对生命的追问、一种对挚爱的诠释、一种对命运的抗争和对信仰的坚守。
  有关此部影片的晦涩难懂已是众所周知,田壮壮也曾说:“电影有它自己的语言,但是那个时候比较极端,排斥对白,排斥交代,排斥一切非影像化的东西。从《猎场札撒》到《盗马贼》,已经到了非常极端的程度。”所以,就连田壮壮的伯乐——当时的文化部艺术顾问伊文思老先生在看《盗马贼》的第一遍时也表示无法看懂。而等老先生第二次看,且真正看懂时才对田壮壮感叹说:“这次我看懂了,我觉得是一部很伟大的作品。”
  
  一、悲剧的诞生
  
  故事发生在古老而神秘的藏边大草原上,而且处处隐溢着宗教的神圣氛围和原始自然的独特气息。影片开始的几组镜头,看似是平淡无奇的在拍摄宗教的仪式、人物和神鹰翱翔下的藏边草原,以及神鹰在天葬的画面,初看容易让人费解甚至忽略,但悉心解读却是导演在用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交代整个故事发生的氛围甚至影片的灵魂,是表现在宗教的状态下肢解人的一个过程。按照导演的主题,影片最后的一个故事和升天是在一个很庄严的宗教里边肢解的一个状态,所以开始的画面是铺垫、也是有寓意的。就在这片笃信藏传佛教的神圣草原上,主人公罗尔布,一个精明强悍的牧民却从事着盗马的职业。我们无从追问为什么他在从事这种职业,只能解释为被生计所迫,听从命运的安排,用田壮壮自己的话说是:“他要生存,只能偷马,但是他有了孩子,为了孩子的生命他放弃了偷马,他去做最劣等的职业。但活不下去的时候,他重操旧业”。身为一个盗马贼的他,内心深处却有着炙热而深沉的爱。在这里每个人都信仰着同样的宗教,这似乎已经成为这个地域世世代代的信仰,沉淀为这个宗族部落的集体无意识,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虔诚、甚至麻木的听从命运的安排。我感觉,这正是与田壮壮自己所谓的文革情结相吻合的吧,因为他自己也表示拍摄《盗马贼》,实际上还是对“文革”的一种感受。有一点借题发挥。当时不能写汉族题材,写汉族题材通不过,那只能写少数民族。导演正是借此,来重现文革时人们在权力下的麻木和无意识信仰下的随波逐流。
  然而,注定这种盗马强劫的职业本身和宗教甚至信仰是违背的,这就很像黑格尔所说的悲剧冲突——命运的安排与信仰宗教的矛盾、自己爱的依存与命运的抗争。为了小儿子扎西的爱和他虔信的信仰,他每次的所获都会送到寺院一大部分,以示给小扎西的祝福,希望山神会保佑他。但是事实上,连他自己虔诚而善良的老阿妈也知道罗尔布的日常所为是得不到山神的保佑的,而且死后天鹰是不会食的。每日里部落里的邻居们也都暗地里说他的不是,甚至当罗尔布去参加头人父亲的葬礼时,送去的礼物被冷落到一边。他自己的内心也是十分矛盾痛苦甚至挣扎的。直到他抢劫了官府送给寺庙的财物被贡加部落的头人驱除出部落时,他没有像自己的妻子一样去哀求头人,而是表示自己会尽快离开而不会玷污这片神圣的草原。主人公自己是坚强而倔强的;他的性格也是开朗而豪爽的;和小儿子玩耍时的爽朗而不失温情的笑声,甚至抢劫时对倔强反抗者的赞赏。正如席勒在讲悲剧时提到,悲剧人物需要有崇高的性格,而其内在激情(欲望)不断受到压抑来维护心灵的自由。而这一切都表明了悲剧命运下他的为人,他与生俱来的性格。被族人和宗教抛弃后,罗尔布一家人住进了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的欧拉山。在不毛之地的生活让他一家人陷入到了困境,尤其是小儿子扎西得了重病,这时他为自己的罪恶而悔过,无数次的内心挣扎,进行长途跋涉的朝拜祈祷,而这一幕给我十分深刻的印象,感觉也很有田壮壮独特的艺术风格,记得田壮壮在一次问答中提到了这一幕,他说:“我拍《盗马贼》的时候,有一段主人公要被他的部落首领赶出来,而他的孩子又快要病死了。这时候他的内心有一种内疚、忏悔的感受,但是这种感受我当时不知道怎么拍出来。后来到甘肃下乡看到当地人有一种很神圣的宗教仪式就是磕长头,我从这里得到一点启发,就用了将近200个镜头叠在一起,配上霍小松的音乐,最后我认为表现了我想表达的东西。当你要表达某种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找出表达它的方式,这就是电影最有魅力的地方”。有的人认为,田壮壮自己对少数民族文化本身的有一种敬畏和尊重,他在客观的记录着一切,而不是按自己的思想去艺术化,我想起码在这一点上让有这种想法的人感到了失望。
  
  二、毁灭与救赎
  
  罗尔布的这一切都无法挽回自己儿子的性命。即便这时,罗尔布对于神灵的虚妄没有丝毫的反思。这从他临死之际还要挣扎着爬上天葬台表现得十分清楚。小扎西的死对他说是第一次爱的幻灭,但有着信仰的他,认为是自己之前的错误和罪过才导致了这一切,这是神灵对他的惩罚。他辛辛苦苦的为支撑这个家庭,为了养活妻子和孩子,冒着生命危险,去当勒藏(往河里送鬼),挣上一点酥油和糌粑。没多久,他的妻子再次怀上了孩子,这也让他也看到了希望和信仰的曙光。但是正像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梭伦所说的那样:“神往往不过是叫许多人看到幸福的一个影子,随后便把他们推上了毁灭的道路。”随之眼看大雪就要封山。罗尔布一家人的生活快到了崩溃的边缘,最后他卖掉了心爱的马。一个寒冷的冬夜,罗尔布因思念自己的爱马偷偷来到马圈,被人当盗马贼不由分说毒打了一顿。他遍体鳞伤,蹒跚而归。而且此时贡加部落也遭受到了瘟疫之灾,连他心底善良、内心无比虔诚的老阿妈也在此时被狼吃了,他的爱和信仰也就在此彻底的幻灭,他认为信仰并不能指引和保护自己,生存就是弱肉强食。在这种形而下的食不饱穿不暖的生死危机和形而上的神灵信仰激烈碰撞后,他在天雷的震怒下义无反顾的和妻子踏上了盗马之路,最终在逃亡的路上,为了妻子和孩子,他蓦然回头走上了毁灭和救赎的个人终点。
  作品中导演有意打破了连贯紧凑的传统叙述模式,让观众从电影中疏离出来,转而以理性和思辩的目光审视电影中的人物和场景。而疏离效果的产生也使影片流露出冷静,甚至是冷酷的气息。与很多从少数先民中寻找原始的、野性的力量,《盗马贼》中的人物和场景几乎没有亮色,始终是灰暗、压抑的调子。但人物却是导演理想与爱的寄托,有人说片中的罗尔 布不是一个激烈的反抗者,对于强权,对于头人只是顺从,没有任何的主体意识。但是依我看来,正是在这种沉寂的集体无意识中,主人公一次次在对自己生活、儿子、母亲和妻子的挚爱中激发心底的反抗和感召下觉醒,又一次次在和命运、宗教的斗争中相信命运和沉沦,最终毁灭自己的悲剧。正如黑格尔所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悲剧动作和情节的展开,悲剧人物性格就不能鲜明生动的显示出来。无疑在文革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每个人都会选择在时代命运和强权势力下屈服低头,而导演的一部分情结就表现在主体对自己内心的爱的觉醒和走上和悲剧命运斗争的永生之路。
  
  三、一个人的坚守
  
  正如台湾著名电影评论家焦雄屏女士称赞说:“田壮壮,第五代的最后防线”。因为和田壮壮一起被称为第五代的那批电影人,很多都被时间磨洗去了身上最令人敬佩的一种精神。第五代早已是一个时间集合上的概念,精神意义上的第五代早已分崩离析。他们中有的人变得急功近利了,创作冲动的精神源泉与当年相比也越来越远了。我们知道一个电影创作者和其他艺术家一样,或许需要一个为之坚守一生的信条。这一信条可以轻易地确立,但却很难终生坚守。抛开时间的动因、环境和阅历也足以让一个人改变自己的信仰。从创作的价值取向上看,田壮壮的确是在坚守着第五代的精神理念;描写生命体验,捕捉民族符号:进行自省,呼唤反思;批判现实,思考民族性格。田壮壮没有迷失在主流话语的森林中,而是虔诚地坚持自己的艺术信仰。为自己个人从历史的经验话语的碎裂与消散中获得的震惊体验,用美丽的影像进行历史的表述。作为中国电影艺术之林中的田壮壮电影,为中国电影的生存思考做出了解答:关注人,关注人的灵魂。这才是民族电影生存的根本。
  20世纪卓越的心灵导师克里肴那穆提曾说过:“只有在心灵真正的安静时,只有当心灵不再期盼、请求、要求、追寻、占有、嫉妒、恐惧和焦虑时,只有当心灵真正地沉静下来时,才会有爱的可能。只有当心灵不在透射自我、不再追寻它独特的感觉、要求、冲动、隐藏的恐惧,也不再寻求自我实现或被信念束缚时,才会有爱的可能”。田壮壮自述在此次影片的拍摄中有两次差点丧命。而且他完全是为珍留自己的思想而创作的,在拍完这部影片后还有淡出的念头。所以。《盗马贼》这部影片无疑寄托着田壮壮的生命与爱,他说:“我是跟电影一起生存的。把你的生命注入在你的电影里,它带着你的生命在社会上飘荡着流传着。挺像我这个人的,飘飘荡荡的这么一个人。而且,若干年后你不在了,也许你并不一定希望再来这个世界了,但是你的好多东西还在飘荡着。”在这里,“好多东西”无疑就是一个人的挚爱和为生命、信仰所做出的坚守。
其他文献
[摘要]遵循艺术有多种声音的理念,沿归属于边缘题材策略创作途径的解析角度,一方面讨论受禁映影片《苹果》的败笔缘由,另一方面,挖掘该影视文本自身的警示价值和边缘灰色主题内涵,并从观念、阶层、性别文化的视点,剖析其中的边缘人群在大都市商业化语境下自我迷失的存在状态,以期丰富辨别与鉴赏此类影视文本的视野和方法。  [关键词]《苹果》 边缘人物 自我 迷失    有些新潮的先锋电影虽然受禁映了,但由于它们
[摘要]在全球化语境中约翰·汤姆林森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梳理,完成了对全球化这一现象从政治经济领域向文化领域的扩展。  [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帝国主义 多元文化    我们生活在如麦克卢汉描绘的“地球村”之中,整个世界都在消费一些同质的产品,比如Disney的动画片、Hollywood的电影大片、可口可乐、麦当劳。电视节目、电影作为传播文化的娱乐方式。也影响了大众的部分生活方式。就一
[摘要]生存意识是日本电影涉及的重要主题,也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表征。无论从自然环境,还是战后社会环境来看,生存意识都让日本人无法回避。日本电影导演今村昌平创作历程自二战后始,其作品对个体的生存状态和国族的身份变迁的探讨,亦构成对“生存意识”明确而深入的影像表达。  [关键词]生存意识 个体生存 身份变迁    生存是日本文化中经常探讨的主题,有其特定的文化原因。每个民族的文化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密
摘要:一部名为《麦兜响当当》的动画电影再一次激发了内地观众的“麦兜情怀”。从2001年起,“麦兜”系列一次次地向世人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这种令人着迷的力量归功于动画的特性、戏剧艺术及电影艺术的约定性等方面,并且是结合了动画本身特有的强烈虚构性而诞生的代替一般剧情电影演员的人化的角色,是带有个性过滤、能所指高度集中统一的人物,因此它们能够通过其亲切的外表和美好的人性获得动画观众的青睐。  关键词:拟
[摘要] 现代性自其产生之日就与文化艺术有着深刻的渊源,而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主要体现在文化艺术中。在视觉文化转型的今天,电影艺术是当代最主要的艺术之一,并成了反思工具理性的重要领地。但是电影艺术在走向审美现代性的同时也使自身陷入了盲目追求形式和体制排斥的窘境之中,在这种复杂状况之下,当代电影艺术如何寻求出路以及审美现代性自身如何发展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审美
【摘要】香港著名导演张彻和陈可辛根据晚清著名的刺马案拍摄了电影《刺马》和《投名状》,这两部相隔了34年的电影对于兄弟情谊的描述体现了香港导演对于中国大历史的不同态度,这种差异是当代香港电影发生转型的一个重要缩影。  【关键词】《刺马》 兄弟情谊 大历史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0.19.014    上个世纪60年代,香港出现新武侠电影流派,大导演张彻被
[摘要]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应该遵循信息等值、文化浸润和艺术审美的原则,同时还要兼顾影片的商业价值,只有遵循这四个原则,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才能达到“信、达、雅”的翻译目的。  [关键词]汉译原则 信息等值 文化内函 艺术审美 商业价值    优秀的英语影片译名标准是既要符合我国观众的文化心理,又要在深层语义上与原片名实现功能上的对等。译者不仅要熟谙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转换方法,更应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因
[摘要]陕西女作家散文写作特点主要表现为三个“少”,即少大家、少精品、少特色;其散文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一是缺乏精神定位,一是缺乏个性;突破这些局限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立足本土,一是把握时代,一是关注苦难。  [关键词] 女作家 散文 个性    现代女作家散文的发展史可以从冰心写起,到本世纪初风风雨雨的几个阶段,从“五四”时期宣扬男女平等、婚姻自主与个性解放,到三十年代“民族救亡”时期走
摘要 论文放弃人们惯用的理论对文本的取舍,通过细读与想象实现与诗歌文本的沟通,在体验中感觉、揣摩诗歌的情境与典型细节,发掘诗歌为通常的理性剪裁所容易忽略的细微的心灵振颤与鲜活的原生情感,从而达到对诗歌魅力之源的把握。  关键词 蒹葭 体验 魅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
[摘要]继《卧虎藏龙》的辉煌之后,近几年来华语新武侠电影已甚少扛鼎之作,在这个武侠氛围凋零的年代,观众热切呼唤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武侠片经典再现。《剑雨》则是现今众多武侠片中的一名佼佼者,新武侠世界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新武侠 江湖 多角度叙事 爱情 欲望    2010年9月底吴宇森监制,苏照彬导演的《剑雨》“悄然上映”,没有过多的宣传攻势,缺少成熟的营销策略,然而正是在这种优势全无的形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