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香萦绕指尖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1988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纸质书和电子书间的搏弈持续已久,由于科学化和智能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更有甚者,提出“电子”取代“纸质”,连纸质书店的开张都被称为“复苏”,这不禁让我有所感叹。
  读书是从古至今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纸质书是一份厚重,一份艺术,一种收藏。而电子书只是显示屏上由三原色排列组成的图案。就其本质来看,后者在意境上就缺少了一点东西。智能产品的出现确实提供了便捷,但是难道可以因为能打字就不书写,能复制就不摘录,能看解析就不自己体悟吗?指尖翻动书页,如碧波跃上礁石,如青鸟振动翅膀,如巨鲸纵身入海掀起的波浪。纸质书翻动的意境,是任何电子特效都无法达到的。不冷落纸质书,在翻动书页中体会意境,让书香萦绕在指间。
  海伦·凯勒爱读书,更爱摘录,积累多了别人的东西,自己加以理解,就成为自己的东西。如果读电子书,随手就把这段话放入收藏,你又是否会时常品读,深入理解,从中吸收?摘录的过程是再一次的精读过程,体会的过程是升华的过程,而这些都是读电子书享受不到的过程。让书香萦绕指尖,让笔尖显示一个思考升华的过程。
  越来越多的人看书真的就只是“看书”,手指向下滑动,翻过几页也不觉,只走马观花,收获甚微。人称“圣人”的孔子藏书量惊人,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告诉我们,学识的积累不在“泛”,而在“精”。电子书的阅读无法及时记录思考的过程,不会陈旧,故也缺失了一种历史岁月感。纸质书更像是收藏品,越是陈旧,反而越体现它的价值重大。如今太多年轻人被电子书籍中的网络小说或没营养的小文吸引,这并不是我们所推崇的读书。相比之下,我觉得纸质书更能让人静下心,沉下气来,在推敲字句中获得更有意义的收获。让书香萦绕指间,让书香满园。
  纸质书不可摒弃,电子书固有优点,而指尖翻动的意境,閱读过程中的心路历程,都是电子书达不到的。
  体悟纸质的厚重,感受书页的芬芳。

点评


  此文紧紧围绕“让书香萦绕指尖”这一论点,横向展开,分别展开论证,层次分明。在论述中,援引海伦凯特、孔子等相关材料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论证有力。文章结合实际展开,再次强调“阅读纸质书”的观点,呼应前文,结构严谨。
其他文献
初为人师  走在大街上,一样的马路,一样的行人,一样的街景熟悉得教我心惊。想那时,也是这么骑车去学校——是去上学,而今是去教书了。  学校门口,又一次被执勤的学生堵住问,“你是哪个班的?”我无奈而又懊丧,低下了眼睛道,“我是老师。”  “我是老师”?我是老师么?!自从爸爸去世后,我自己也一败涂地,似乎不想着再站起来。深夜睡不着总还在想,既然生命短暂,人生在世,就更应该做些什么,为自己,也为别人。命
期刊
有些时候,情感与理性之间充斥着激烈的矛盾与冲突,逼迫着人们做出选择。许多人不知道“鱼”和“熊掌”到底应该摒弃哪一个,最终酿成大祸。  其实,情感与理性并不如此势不两立。只要我们能克制情感,不让其泛滥成灾,理性地思考,权衡利弊,做出合理的取舍,这样情感与理性就能握手言好,冲突也就灰飞烟灭。  为了情感与理性友好往来,我们就要划分好情感与理性的界线,不能让二者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后唐主庄宗,喜爱
期刊
书柜里有一张《天唱》,二十多年前,先生特意为我买来。  那时,我刚刚结束一段刻骨铭心的西藏之旅,脸上黝深的高原红还未褪去,凹陷的双颊如瘦石般嶙峋着。  然而,“眼睛很亮”。  这是先生的话。在机场见到第一眼时,他脱口而出:“惨不忍睹。”回家路上,望着兴奋不已的我,又说:“眼睛很亮。”几天后,面对祥林嫂般喋喋不休、没日没夜说西藏的我,先生说了第三句话:“魂掉了。”  这极简地勾勒一个旅人从形到神到魂
期刊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守岁》 宋 · 苏轼  不知为何,很
期刊
刚下完雪,风头硬,感觉身上像没穿衣服。我扛着锹和洋镐,走在柳树沟的铁道边,一辆绿皮火车正从眼前驶过。   带工的班长吹一声哨子,我们十几个人就干了起来。一字排开,各就各位,用洋镐将铁轨下的石子往瓷实里砸。因我们几个是新来的,虽然有力气,但可能还不得法,所以班长就有些看不惯。开始还只是指点指点,后来到我们跟前便埋怨:“会干活吗!再重新砸一遍!”   我使劲抡着镐,一声不吭。天冷了,找活难,说就让人家
期刊
1996年,我在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目前汉语教学面临着危机。大部分教材没有抓住汉语教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即怎样处理‘字’这一语言教学基本单位的问题。确切地说,无论在语言学和教学理论方面,还是在教材的编写原则和课程设置方面,都不承认中国文字的特殊性以及不能正确处理中国文字和语言所特有的关系,这是汉语教学危机的根源。”我的这一番言论彻底引发了汉语教学界的“字本位”与“词本位”之争。其实,汉语教
期刊
我的家乡在周至。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山曲曰盩,水曲曰厔。陕西盩厔县,其地山环水复,因名‘盩厔’。”周至南依秦岭,北濒渭水,以山曲水折而得名。而我的老家,是真的“北濒渭水”,就在渭河边上。  老家的地是典型的沙土地,种小麦产量太低,好在靠近渭河,水资源丰富,水稻就成了庄稼的主心骨。记忆中,实施“黑河引水工程”之前,一出门满是一望无垠的稻田。每年一到五六月,湛蓝的天上大朵大朵白净的棉花云,绿油油
期刊
一、卷起  广袤原野,有旅人的脚步丈量;春花秋月,有诗人的心灵徜徉;金戈铁马,有征人的眼泪盛放。  秋水长天里的那一抹晚霞,铭记了谁的背影?一川烟草,安然了谁的流年?一寸光阴,徒染了谁的白发?  山水依旧,时光仍在,流逝的只是我们。  风过无痕,似昙花现,一瞬便已一生。  那渐远的时光里,是谁在唐诗宋词里痴痴地等?是谁在水墨丹青中默默地候?  千百年后,待我转身,纵隔了天涯海角的距離, 也是我今生
期刊
冬日田园杂兴·其七  [宋]范成大  拨雪挑来踏地菘1,味如蜜藕更肥醲。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2供。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至能,一字幼元,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南宋名臣、文學家、诗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考中进士,早年仕途顺遂。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被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后来
期刊
五山环抱二水流,两汉三国秦楚缘。留候祠里凭吊处,英雄神仙古一人。惊叹!柏竹情深意绵长,青山不老松常在。酣畅!  张良, 汉初三杰, 刘邦贊其“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子房功也”;王安石称其“汉业存亡俯仰中,留候于此每从容”。同时,张良也是中国政治文化史上少有的功成名就且全身而退的典范。正是因为这样,后世很多政治家奉之为楷模。冯玉祥将军在陕西主政时,就曾多次到张良庙拜谒,并留下“豪杰今安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