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田园杂兴·其七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ou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日田园杂兴·其七


  [宋]范成大
  拨雪挑来踏地菘1,味如蜜藕更肥醲。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2供。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至能,一字幼元,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南宋名臣、文學家、诗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考中进士,早年仕途顺遂。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被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后来又西入巴蜀,东薄邓海,做地方官颇有政绩。淳熙五年(1178年),任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弹劾罢官。后又被起用,苦于风眩,从夏至秋,五次请求致仕。晚年退居石湖。绍熙四年(1193年)去世,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冬日田园杂兴·其八


  [宋]范成大
  榾柮3无烟雪夜长,地炉煨酒暖如汤。莫嗔老妇无盘饤4,笑指灰中芋栗香。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其擅长写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来又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熔铸锤炼,终于自成一家。他的诗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其中《四时田园杂兴》最为著名,这组诗共六十首七言绝句,每十二首为一组,分咏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说这组诗“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注释:


  1.踏地菘:一种南方冬季上市的白菜,叶片贴地生长。又名塌棵菜。
  2.菜把,蔬菜。
  3.榾(gǔ)柮(duò):截断的木块、劈柴。
  4.盘饤(dìng):在盘中堆叠盛放的食品。
其他文献
曾经,是无论如何都喜欢不起来中药的,因为太过苦涩,即便很久之后想起那种滋味,口腔中仿佛残存依然着一份苦涩。纵使有那些美丽的名字作为装点,也掩饰不住舌尖的辛涩滋味。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慢慢喜欢上了这些草木熬成的药,在苦涩中品尝到了一丝丝淡淡余香。本草多情,不读其心  你可能不曾见过它们的样子,但你一定听说过它们的名字。它们从远古赶赴而来,带着或温暖或孤独的名字:浮萍,当归,独活,将离,王不留行…
期刊
宗臣,字子相,嘉靖进士,为明代“后七子”之一,三十六岁即离世而去,但其操守与才名却广为人知。宗臣中举后先授职为刑部主事,后调任吏部考功主事,他不满奸臣当道、朝政昏聩,因染疾咳血请辞回乡,在扬州百花洲上筑室而居,读书赏景养病,悠闲惬意。闲适的生活没过多久,被朝廷贬抑的重臣李默重掌吏部,催促宗臣回京供职,宗臣避世是因为不满,并不是不想做官,有正直的长官他还是愿意回来继续参与政事的,他一番考虑之后回京,
期刊
初为人师  走在大街上,一样的马路,一样的行人,一样的街景熟悉得教我心惊。想那时,也是这么骑车去学校——是去上学,而今是去教书了。  学校门口,又一次被执勤的学生堵住问,“你是哪个班的?”我无奈而又懊丧,低下了眼睛道,“我是老师。”  “我是老师”?我是老师么?!自从爸爸去世后,我自己也一败涂地,似乎不想着再站起来。深夜睡不着总还在想,既然生命短暂,人生在世,就更应该做些什么,为自己,也为别人。命
期刊
有些时候,情感与理性之间充斥着激烈的矛盾与冲突,逼迫着人们做出选择。许多人不知道“鱼”和“熊掌”到底应该摒弃哪一个,最终酿成大祸。  其实,情感与理性并不如此势不两立。只要我们能克制情感,不让其泛滥成灾,理性地思考,权衡利弊,做出合理的取舍,这样情感与理性就能握手言好,冲突也就灰飞烟灭。  为了情感与理性友好往来,我们就要划分好情感与理性的界线,不能让二者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后唐主庄宗,喜爱
期刊
书柜里有一张《天唱》,二十多年前,先生特意为我买来。  那时,我刚刚结束一段刻骨铭心的西藏之旅,脸上黝深的高原红还未褪去,凹陷的双颊如瘦石般嶙峋着。  然而,“眼睛很亮”。  这是先生的话。在机场见到第一眼时,他脱口而出:“惨不忍睹。”回家路上,望着兴奋不已的我,又说:“眼睛很亮。”几天后,面对祥林嫂般喋喋不休、没日没夜说西藏的我,先生说了第三句话:“魂掉了。”  这极简地勾勒一个旅人从形到神到魂
期刊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守岁》 宋 · 苏轼  不知为何,很
期刊
刚下完雪,风头硬,感觉身上像没穿衣服。我扛着锹和洋镐,走在柳树沟的铁道边,一辆绿皮火车正从眼前驶过。   带工的班长吹一声哨子,我们十几个人就干了起来。一字排开,各就各位,用洋镐将铁轨下的石子往瓷实里砸。因我们几个是新来的,虽然有力气,但可能还不得法,所以班长就有些看不惯。开始还只是指点指点,后来到我们跟前便埋怨:“会干活吗!再重新砸一遍!”   我使劲抡着镐,一声不吭。天冷了,找活难,说就让人家
期刊
1996年,我在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目前汉语教学面临着危机。大部分教材没有抓住汉语教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即怎样处理‘字’这一语言教学基本单位的问题。确切地说,无论在语言学和教学理论方面,还是在教材的编写原则和课程设置方面,都不承认中国文字的特殊性以及不能正确处理中国文字和语言所特有的关系,这是汉语教学危机的根源。”我的这一番言论彻底引发了汉语教学界的“字本位”与“词本位”之争。其实,汉语教
期刊
我的家乡在周至。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山曲曰盩,水曲曰厔。陕西盩厔县,其地山环水复,因名‘盩厔’。”周至南依秦岭,北濒渭水,以山曲水折而得名。而我的老家,是真的“北濒渭水”,就在渭河边上。  老家的地是典型的沙土地,种小麦产量太低,好在靠近渭河,水资源丰富,水稻就成了庄稼的主心骨。记忆中,实施“黑河引水工程”之前,一出门满是一望无垠的稻田。每年一到五六月,湛蓝的天上大朵大朵白净的棉花云,绿油油
期刊
一、卷起  广袤原野,有旅人的脚步丈量;春花秋月,有诗人的心灵徜徉;金戈铁马,有征人的眼泪盛放。  秋水长天里的那一抹晚霞,铭记了谁的背影?一川烟草,安然了谁的流年?一寸光阴,徒染了谁的白发?  山水依旧,时光仍在,流逝的只是我们。  风过无痕,似昙花现,一瞬便已一生。  那渐远的时光里,是谁在唐诗宋词里痴痴地等?是谁在水墨丹青中默默地候?  千百年后,待我转身,纵隔了天涯海角的距離, 也是我今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