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又闻稻花香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xianshengzh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乡在周至。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山曲曰盩,水曲曰厔。陕西盩厔县,其地山环水复,因名‘盩厔’。”周至南依秦岭,北濒渭水,以山曲水折而得名。而我的老家,是真的“北濒渭水”,就在渭河边上。
  老家的地是典型的沙土地,种小麦产量太低,好在靠近渭河,水资源丰富,水稻就成了庄稼的主心骨。记忆中,实施“黑河引水工程”之前,一出门满是一望无垠的稻田。每年一到五六月,湛蓝的天上大朵大朵白净的棉花云,绿油油的稻田像一丘丘的大毯子,白花花的稻花随风摇曳。置身其中,仿佛站在天地间构成的一幅巨大油画里。
  很多外人看到这副景象,都羡慕我们这“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他们哪里知道,其实种水稻远比小麦、玉米费神得多。
  那时,父亲在乡里中学教书,平时工作也比较忙,地里的农活主要靠母亲。
  每年陰历三月育苗,之后便开始开始整田。老水牛在淹没足迹的水田里来来回回,吃力地淌出一行行水波。母亲虽然瘦弱,竟也能扶犁而耙,把一丘丘水田弄得平平整整。
  四月一到,母亲一般都是前一天傍晚,先把育好的秧苗一株株小心翼翼地带泥拔下来,娴熟地扎成一簇,整理好备用。第二天一大早再用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秧苗,奔赴水田。这一天里,就一直以巨大的水田为稿,秧苗为笔,弯腰把一行行的秧苗栽培在绿色的希望里。之后更是要频繁地拔草、打药,用锄头和钉耙为堰“美容”,为庄稼地里的水护航。一直到稻子在人们急切的希望里慢慢抽穗,白花花的稻花随风摇曳的时候,才能稍稍松一口气。
  到暑假里,稻子才能进入真正的重要发育期,由穗子变成成熟的稻谷。一粒,两粒……大的穗子能有好几百粒稻谷!这时候,按时灌水、定期追肥尤为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当年的收成。
  经过了春和夏,混合了太阳和泥土的气息,水稻从挺直腰板,再到颗粒饱满,这个时间段母亲的眼里总是充满掩藏不住的喜悦。待到稻穗全部垂下了头,一把雪亮的镰刀将它们拦腰割下。如果恰逢周末,母亲会时不时吆喝我们捡拾遗漏的稻穗。
  欢天喜地地收割完稻子,打谷场上,老牛拖着石碾慢慢地移动——那可是我童年记忆里最美的风景之一。
  印象中,每年这个时节,母亲总是早早地为我们煮些新大米,那大米的香味随着热风在街上袅袅流动,老远就能闻得到……
  母亲心地善良,虽然家里日子不宽裕,却还是时常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人。尤其,碰到带娃讨饭的“可怜人”,母亲都会立即放下手头的活计,抓两把米面,小心地放在她们胸前的布袋里。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秋里割稻子的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带着两个孩子挨家挨户求“可怜”,母亲照旧拿出了家里仅有的几个玉米面馍,塞给两个饥肠辘辘的孩子,踌躇了一会儿,低声说:“刚好赶上收稻子,你带俩孩子拾一天稻穗换的米顶过你一天要的饭呢!我和娃们都经常拾稻穗呢!”我和姐姐埋怨母亲多事,母亲却说:“谁都有难的时候。”
  下午放学路过村口时,我看见那个男人正帮村里一户人家割稻子,不远处,两个孩子提着蛇皮袋子拾稻穗。许多年过去了,这一幕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后来,“黑河引水”之后,水源断缺,渭河也逐渐干枯,那些飘散着稻花香的稻田也变成了旱田。田间地头,还常有老一辈的人感慨:那谁谁谁可是插秧的好把式!那好技术往后可没处使了!这沙土地种小麦和玉米到底还是不给劲儿!
  近几年,随着裕盛一带苗木的发展,这片土地仿佛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各种各样的苗木郁郁葱葱,有时走几里地,竟然看不到一块种庄稼的地!不知不觉中,人们的钱袋子开始鼓起来。道路硬化后,各色的家用轿车也一下子活跃起来。那些外墙贴了瓷片的小楼,屋顶的琉璃瓦闪着太阳的光芒,竟也别有一番景象。
  每年五六月份,我都要回老家看看。只是那稻花摇曳的景象再也看不到了!不知怎的,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蓦然想起记忆里那一望无垠的稻田。那白花花随风摇曳的稻花间,仿佛还站着我勤恳善良的母亲!
其他文献
她喜欢大家叫她南。她生在南方,后来辗转于南、北两个城市之间。  南的名字其实叫林念。  南是个有趣的人。平面设计专业毕业后,她无法忍受创意总监的模糊说辞,辞掉了工作。最穷的时候,在二十四小时的便利店值夜班,每天都是啃面包。有一天,她突然高兴地说要请我吃饭。那是我们认识的第六年,她说她终于攒够了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紧接着,我听到了五年前最想知道的事。  我清楚记得五年前的那副情景。  “为什
期刊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2,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3”语不才4,则不才有深感焉。 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於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5,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6,袖金以私之7。即门者持刺入8,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
期刊
曾经,是无论如何都喜欢不起来中药的,因为太过苦涩,即便很久之后想起那种滋味,口腔中仿佛残存依然着一份苦涩。纵使有那些美丽的名字作为装点,也掩饰不住舌尖的辛涩滋味。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慢慢喜欢上了这些草木熬成的药,在苦涩中品尝到了一丝丝淡淡余香。本草多情,不读其心  你可能不曾见过它们的样子,但你一定听说过它们的名字。它们从远古赶赴而来,带着或温暖或孤独的名字:浮萍,当归,独活,将离,王不留行…
期刊
宗臣,字子相,嘉靖进士,为明代“后七子”之一,三十六岁即离世而去,但其操守与才名却广为人知。宗臣中举后先授职为刑部主事,后调任吏部考功主事,他不满奸臣当道、朝政昏聩,因染疾咳血请辞回乡,在扬州百花洲上筑室而居,读书赏景养病,悠闲惬意。闲适的生活没过多久,被朝廷贬抑的重臣李默重掌吏部,催促宗臣回京供职,宗臣避世是因为不满,并不是不想做官,有正直的长官他还是愿意回来继续参与政事的,他一番考虑之后回京,
期刊
初为人师  走在大街上,一样的马路,一样的行人,一样的街景熟悉得教我心惊。想那时,也是这么骑车去学校——是去上学,而今是去教书了。  学校门口,又一次被执勤的学生堵住问,“你是哪个班的?”我无奈而又懊丧,低下了眼睛道,“我是老师。”  “我是老师”?我是老师么?!自从爸爸去世后,我自己也一败涂地,似乎不想着再站起来。深夜睡不着总还在想,既然生命短暂,人生在世,就更应该做些什么,为自己,也为别人。命
期刊
有些时候,情感与理性之间充斥着激烈的矛盾与冲突,逼迫着人们做出选择。许多人不知道“鱼”和“熊掌”到底应该摒弃哪一个,最终酿成大祸。  其实,情感与理性并不如此势不两立。只要我们能克制情感,不让其泛滥成灾,理性地思考,权衡利弊,做出合理的取舍,这样情感与理性就能握手言好,冲突也就灰飞烟灭。  为了情感与理性友好往来,我们就要划分好情感与理性的界线,不能让二者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后唐主庄宗,喜爱
期刊
书柜里有一张《天唱》,二十多年前,先生特意为我买来。  那时,我刚刚结束一段刻骨铭心的西藏之旅,脸上黝深的高原红还未褪去,凹陷的双颊如瘦石般嶙峋着。  然而,“眼睛很亮”。  这是先生的话。在机场见到第一眼时,他脱口而出:“惨不忍睹。”回家路上,望着兴奋不已的我,又说:“眼睛很亮。”几天后,面对祥林嫂般喋喋不休、没日没夜说西藏的我,先生说了第三句话:“魂掉了。”  这极简地勾勒一个旅人从形到神到魂
期刊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守岁》 宋 · 苏轼  不知为何,很
期刊
刚下完雪,风头硬,感觉身上像没穿衣服。我扛着锹和洋镐,走在柳树沟的铁道边,一辆绿皮火车正从眼前驶过。   带工的班长吹一声哨子,我们十几个人就干了起来。一字排开,各就各位,用洋镐将铁轨下的石子往瓷实里砸。因我们几个是新来的,虽然有力气,但可能还不得法,所以班长就有些看不惯。开始还只是指点指点,后来到我们跟前便埋怨:“会干活吗!再重新砸一遍!”   我使劲抡着镐,一声不吭。天冷了,找活难,说就让人家
期刊
1996年,我在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目前汉语教学面临着危机。大部分教材没有抓住汉语教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即怎样处理‘字’这一语言教学基本单位的问题。确切地说,无论在语言学和教学理论方面,还是在教材的编写原则和课程设置方面,都不承认中国文字的特殊性以及不能正确处理中国文字和语言所特有的关系,这是汉语教学危机的根源。”我的这一番言论彻底引发了汉语教学界的“字本位”与“词本位”之争。其实,汉语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