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5-044-01
所谓自主性习性,是指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有习作的自主权,自主地选择习作内容,自由地表达,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因此,如果教师唯教材是从,难免会出现习作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积累相互脱离的地方。我们不妨将这它推括为两个方面:
1.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小学生的生活是多彩的,山水花木、鸟兽鱼虫都可以成为他们的伙伴,无论是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中所接触到的人和事,都可以用来作为习作的内容。
2.写学生的课内外阅读相结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古训说明阅读与写作是密切相关的,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丰富语言,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遇到的事物,学到许多未曾学到的知识,可以从文章所描写的人和事中受到启发,有所感悟。因此,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或写作特点找到练笔的切入点。
二、让小学生自主选择习作时间
刘勰在《文中雕龙》中指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目前小学生的习作,往往是在课表安排的作文课上进行,无论此时有无习作的愿望,都得按老师的旨意去做,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难为学生的事,难怪好多学生把课表上排作文课的这一称称作“黑色星期×”。为此,我们可以作以下改革。
1.砍掉课表上作文课的设置,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有为而作”的指导思想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始终。
2.让每个学生备一本生活笔记本,随时记下自己生活中的新发现、新感受。学生虽然同在一个校,同在一个班,但是,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同,家庭背景不一样,校外生活也呈现出多元化,网络世界更是五彩缤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生活笔记,有所发现有所感受时便写,多则多写,少则少写,可以在校内完成,也可以在家里完成,可以是几十分钟就写成,也可以一天内甚至一周内写完。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外来的压力,完全成为学生自主的行为。
三、让学生自主选择表达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在学生认识比较清晰,思维比较敏捷的基础上,教师则应放手让学生不拘形式,自由倾吐心中积蓄,放胆写出自己想写的内容。这样,学生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感情才能得到更好的流露,做到“我手写我口”。
1.不限文体。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根据老师的要求练习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时,他感到很难下笔,写书来的文章枯燥无味,而一旦让他撇开文体的限制自主学作时,他可能写出精彩的童话,也可能写出优美的诗歌。因此,我们不妨丢开文体的束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近几年高考语文的话题作文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
2.自由表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为,教学只是满足个人需要,协助个人以自身的方式获得发展的工具,因此,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师要真正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口,让学生自由表达。
让学生自主修改、自主评价习作教学特别强调教师的作用,批改、评讲活动全由教师包揽下来,学生只有被动地看批语,听评讲的权利,这显然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我们必须打破教师包揽一切的模式束缚,形成以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自改、自评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操作体系。
1.学生自改自评。把自改自评作为每周习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充分实践。并且引导学生研究探索批改的方法规律,比如学会写眉批、总批,掌握基本的批改符号,尝试运用删、调、换、补等具体改法修正表达错误。同时要求学生在文章写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反思,找出优点与不足,不断完善提高。
2.同学间互改互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其结果是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实践证明,还学生自主性习作的权利,让其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他们习作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自主习作实践中,养成了勤发现、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
的确,加强学生自主性习作,是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从而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有效途径。
所谓自主性习性,是指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有习作的自主权,自主地选择习作内容,自由地表达,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因此,如果教师唯教材是从,难免会出现习作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积累相互脱离的地方。我们不妨将这它推括为两个方面:
1.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小学生的生活是多彩的,山水花木、鸟兽鱼虫都可以成为他们的伙伴,无论是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中所接触到的人和事,都可以用来作为习作的内容。
2.写学生的课内外阅读相结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古训说明阅读与写作是密切相关的,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丰富语言,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遇到的事物,学到许多未曾学到的知识,可以从文章所描写的人和事中受到启发,有所感悟。因此,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或写作特点找到练笔的切入点。
二、让小学生自主选择习作时间
刘勰在《文中雕龙》中指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目前小学生的习作,往往是在课表安排的作文课上进行,无论此时有无习作的愿望,都得按老师的旨意去做,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难为学生的事,难怪好多学生把课表上排作文课的这一称称作“黑色星期×”。为此,我们可以作以下改革。
1.砍掉课表上作文课的设置,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有为而作”的指导思想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始终。
2.让每个学生备一本生活笔记本,随时记下自己生活中的新发现、新感受。学生虽然同在一个校,同在一个班,但是,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同,家庭背景不一样,校外生活也呈现出多元化,网络世界更是五彩缤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生活笔记,有所发现有所感受时便写,多则多写,少则少写,可以在校内完成,也可以在家里完成,可以是几十分钟就写成,也可以一天内甚至一周内写完。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外来的压力,完全成为学生自主的行为。
三、让学生自主选择表达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在学生认识比较清晰,思维比较敏捷的基础上,教师则应放手让学生不拘形式,自由倾吐心中积蓄,放胆写出自己想写的内容。这样,学生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感情才能得到更好的流露,做到“我手写我口”。
1.不限文体。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根据老师的要求练习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时,他感到很难下笔,写书来的文章枯燥无味,而一旦让他撇开文体的限制自主学作时,他可能写出精彩的童话,也可能写出优美的诗歌。因此,我们不妨丢开文体的束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近几年高考语文的话题作文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
2.自由表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为,教学只是满足个人需要,协助个人以自身的方式获得发展的工具,因此,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师要真正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口,让学生自由表达。
让学生自主修改、自主评价习作教学特别强调教师的作用,批改、评讲活动全由教师包揽下来,学生只有被动地看批语,听评讲的权利,这显然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我们必须打破教师包揽一切的模式束缚,形成以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自改、自评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操作体系。
1.学生自改自评。把自改自评作为每周习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充分实践。并且引导学生研究探索批改的方法规律,比如学会写眉批、总批,掌握基本的批改符号,尝试运用删、调、换、补等具体改法修正表达错误。同时要求学生在文章写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反思,找出优点与不足,不断完善提高。
2.同学间互改互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其结果是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实践证明,还学生自主性习作的权利,让其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他们习作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自主习作实践中,养成了勤发现、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
的确,加强学生自主性习作,是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从而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