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推动我国教育技术迅猛发展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l5201314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技术取得了辉煌成果,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向整体、综合、广泛和纵深发展;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基本完成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不断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和效益;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推动教师教育创新;初步形成了高校网络教育办学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技术工作者要进一步明确任务,积极推进教育技术学理论本土化,努力探索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派与理论体系;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等方面的作用。
其他文献
刘士林在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撰文认为,西方人讲“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其意义在于,人与自然区别不在其他方面,仅仅是因为他多了一种思想的机能。中国民族与之有很大的不同,人之所以不同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是因为他比自然界的物质或生物多了一颗有情之心,即“人是一根有情感的芦苇”。“有情感的芦苇”,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国文明奠基时期的周代社会。《蒹葭》一诗,既是中国民族生命意识最早的流露,也把这种精神体验提到审美的高度。如何使每一根“有情感的芦苇”内在地生产出属于他个体的理性机能,是中国民族在其现代启蒙
全球化与数字化对教育和学习生活、职场生活以及管理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元文化主义的议题日益重要,人们生活在多元认同的媒体环境中,同时也存在着被边缘化和被排除的危险。随着知识社会的出现,要促进不同领域的职场生活中信息通讯技术的作用。在教育和培训方面,不断提升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技术水平,在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指引下,使学习者学会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养成媒介素养。全球大学系统是为促进全球和平,使人们有权使用跨国和跨文化边界的教育资源而创设的卫星/无线远程交流框架和教育课程系统。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变革将进一步深化,全球化程度将进一步推进,国际间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人才培养,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对提升综合国力、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随着商业化、市场化与竞争的飞速发展,教师的传统行为、职业定位与自身的效能都受到了挑战。教师的道德目标,教师的情感认同等素质对于成就一个富有激情的教师具有重要意义,保持这种激情至关重要,而这也应该是教师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师的责任承担与教师的教学效能密切相关。教师需要充满激情地从事教学。
期刊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组织申报工作的通知(教办厅函[2008]8号)在2009年1月23日发布,申报截止日期为2009年3月31日,课题申报所需的各种材料(包括《2009年度课题指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投标申请·评审书》《课题申请·评审书》及《活页论证》等)均可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网址:http://www.onsgep.moe.edu.cn)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单列学科教育学(网址:http://www.npopss
构建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有利于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是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从制度层面推进区域教育创新。服务型教育体系突出强调“服务”、“区域”、“可持续性”三大要素,它要求整个教育,尤其是地方高等教育要更加主动、更加直接、更加有效地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服务中更好更快地提升发展教育自身。
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经验性实践还是专业性实践,教师的专业实践具有哪些品性,专业实践视域下的教师教育改革应该怎样进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将有助于促进教师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及其相关研究。鉴于此,本刊刊发一组笔谈,以期引起学界的进一步思考。
对地处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三所综合性大学师生就本科课程实施现状的看法进行调查后发现,师生参与的范围和程度与各自应有的角色地位、能力效用存在差距,教学与学习方法需要创新和转变,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有待改善,环境条件理应优化。
“专业”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概念,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中国高等教育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明确其专业性这一基本规定,强化人才培养应以造就“专业人才”为时代使命,坚持高等教育的专业性是推动大学素质教育走向深入的关键。高校应确立高等教育专业理念,在专业设置方面应以社会专门职业谱系为参照系,积极推进产学合作,建立有利于专业人才成长的质量监控体系,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专业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