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点燃学生课外阅读热情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c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是小学生课外阅读动机中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成分,也是推动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直接动力。而对阅读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读书找结果”的欲望,强化学生“读书长见识”的认识,久而久之,形成兴趣,养成习惯,在学生的意识中形成一种不是强制而胜过强制的读书力量。
  一、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1.激起需要,形成兴趣
  需要是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通过课外阅读活动而逐渐形成的。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总是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如有学生在读书征文比赛中获奖,学校进行公开表彰,使其他学生由好奇、向往而产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和需要。
  2.榜样示范,明理激趣
  (1)名人为范。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以及科学家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晋朝匡衡凿壁偷光,终成大器;一代语言大师王国维能背诵整册的《红楼梦》;鲁迅、华罗庚、高尔基等,都是勤于读书的典范。
  (2)同学为范。学生的身边也有鲜活的榜样,教师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可以让这些好学生现身说法,谈课外阅读的收获,让学生明确读书的好处,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3)教师为范。“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要让学生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教师不但要读经典性作品,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了解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想去读书。
  这种由结果而产生的兴趣叫间接兴趣,它能激励学生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奋斗,去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3.阅读环境,氛围激趣
  (1)教室环境。在教室后边,放一个充满童趣的图书柜。书柜里摆着几百册学生爱读的课外书籍走进教室,学生就会感受到浓浓的阅读氛围,学生课余可以随时翻阅自己喜欢的图书,享受阅读的愉悦。教室里有专为读书开辟的读书角,如“我喜爱的名人名言”“本周推荐好书书目” “我喜欢的词句等内容。这些内容不定期地更换,源源不断地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参考和引领。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散发着浓郁的书香的环境之中,幼小的心灵饱受书香的浸润,浩瀚的书海自然就成为了他们流连忘返的乐园。
  (2)校园环境。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校在橱窗中展示学生的手抄报,并经常组织学生参加读书心得的比赛学生为了办好手抄报,写好读书心得,就要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极主动地去收集处理信息。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也开辟了佳作赏析节目,并向同学们推荐优秀的图书……这样,使学校有“书香”“墨韵”,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文体底蕴的环境,激发了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3)群体活动。语文群体活动是比较广泛自由的一种活动形式。它可以同时吸收大批学生参加每天中午的一段时间固定为阅读时间,让集体参与阅读成为语文群体活动,教师对认真读课外书的同学要不惜赞语。正如陶行知先生讲过,“同学也互相感化。好学的同学能引起别的同学好学”。
  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总会遇到一些困难或迷惑,这就是俗话说的“关卡”,闯过这些关卡,学习的兴趣就会逐渐稳定。因此,建立阅读伙伴群体(“课外读书小组”)也是一种保护阅读有困难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学生和伙伴们一起阅读阅读能力强的同学就可以帮助并带动其他同学。这样的帮助比老师的帮助更即时,更方便,更易于接受。在群体中展开课外阅读,既有阅读氛围,又能互相帮助,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增进了解,建立友谊。
  二、加强指导,保持阅读兴趣
  1.课本引趣
  教师抓住教材的内容,或质疑,或推荐,或延伸,都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如,学生阅读最多的就是课本,而课本的有些内容是从名著名篇中选出来的。如《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在教了这篇课文后,我向学生介绍了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历史,还介绍了一些突出人物的特点。课后不少学生争看《三国演义》。另外,学完一个作家所写的某篇文章后,可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有关书籍,也可以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诱导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
  这种阅读活动,是课文的补充和拓展,是与课内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由于有了课本这个引子,很容易诱导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用教材以外的知识火花来照亮学生的探索之路,使学生形成一个广泛阅读的面。
  2.故事引趣
  小学生爱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童话、寓言等更是百听不厌。因此,可以利用读物本身的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如果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故事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阅读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有时在故事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故事的结局就在哪一本书上,这样,孩子们就会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迫不及待地到课外阅读中去寻找结果。这种方法可以说非常有效。同时听故事也是一种阅读,“听读”不但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还能够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学生爱听故事,渐渐就会形成自己阅读故事的习惯。
  3.悬念引趣
  让智慧的好奇心唤起读书欲望,以书为友,探索真知。小学生想象自由而丰富,充满幻想。在向学生推荐书目前,我依据推荐的书目中的有关内容,设置了一些富有情趣的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 “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为什么会刮沙尘暴”等问题。同时,要有意识地引发“问题牵连效应”,从学生关心的一个问题,引发学生关注相关问题。比如,在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几本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特点、趣味性强、能抓住学生“欲望”的书,使他们自主地阅读相关内容,像《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等等,让学生通过阅读,满足自己解决“悬疑”的渴求,从而体验成功,体会读书的乐趣。   4.真情激趣
  真善美是人生贯彻始终的美好旋律。在阅读中,美不仅表现在一看就让人愉悦的故事中,而且还蕴含在像《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样读了深感悲壮的故事里。阅读将会紧紧抓住学生,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生活。所以老师的指导就要让学生去接近这些经典,在经典的殿堂里,他们能够享受到“崇高”,和里面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5.视听引趣
  相对语言文字而言,视听更易于接受。当学生在视听中受到震撼时,未尝不是开始阅读的最佳时机。我推荐给一个学生看《哈利·波特》,她以“不好看”为由拒绝了,可当她看完了《哈利·波特》碟片后,竟然一口气看了三本《哈利·波特》。《哈利·波特》如此,《精灵鼠小弟》《木偶奇遇记》等不是也可以如此吗?在班队课上读了《羚羊飞渡》,学生听了之后泣不成声,就这样连不喜欢看书的同学也爱上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这种极其简单的做法,只要唤起了学生的感情,就变成了有效的方法。
  三、展示成果,巩固阅读兴趣
  “好表现”是小孩子的突出心理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后就想通过一定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创造意识。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适量地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经常给学生以正面的刺激,激励学生保持长久的读书热情,直至其逐渐养成阅读习惯。
  1.“五看”比赛
  读书成果展可结合学生的不同特长进行分类,通过朗诵看准确、默读看速度、卡片看分类、读书笔记看深度、阅读效果看作文等“五看”比赛,让学生的特长充分得到展示,阅读成果得到肯定。
  2.“双授”激励
  激励主要有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种。授头衔,就是结合“五看”结果,授予学生各种荣誉称号,如“朗诵大王”“故事大王”“阅读之星”“小作家”“阅读小能手”等称号。此外,还可以用阅读表现佳的学生的名字命名阅读课,如“XX阅读周”等。授物质,即给一本有趣的图书、一块新颖的橡皮等,以保持小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
  3.办阅读报
  办阅读报,能集学生读书、编辑、绘画、书写于一体,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读书所得。教师在每次的阅读报内容的安排上要有指向性,向办阅读报的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有意识地指向有关课外读物中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让学生根据摘录,从一个方面选材,自己编辑、设计,出一份小报,展示交流,互相学习。这样, 通过展览自己的阅读成果,学生的自信心倍增,阅读的兴趣自然高涨。
  4.大家播新闻
  可以利用每天晨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班级中“播新闻”。新闻来源于中央电视台和最新报刊。播后教师加以点评,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其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通过这些途径,可以满足学生表现自我的心理需要,让其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进而激发阅读兴趣,推动他们自主快乐地去进行更广泛的课外阅读。
  当然,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还有许多,这里论述的只是几点尝试。而阅读兴趣的培养也只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个环节,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还需进行长时间的探索与研究。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桃溪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利用各种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分析了四川汉源县麻家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的元素组成、物相组成等。实验表明,四川汉源县麻家山遗址出土的夹砂陶和泥质陶,Na2O、MgO、Al2O3、SiO2、K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因时因地,不断变换角色,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不懈求知的乐园、思维碰撞的天地、发展才智的平台。  一、做推销员,架起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让学生乐于阅读,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进而喜欢上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推销员的本领,通过描绘、展示、表演等方式,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