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也被大家认识,并且开始实施.合作学习带给我们很多好处,它通过多种途径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碰到了不少的难题,出现了很多误区.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的现象.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小组合作的时机不恰当,导致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差
物理教学中,有的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而是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什么时间都用,什么情景都用.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到了该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却安排小组交流,到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也组织小组探究,多次的重复的小组讨论让一节课显得零散,无序.
合作学习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必须事先备好课,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2 小组合作的分组不成功,导致小组合作进行不顺利
很多老师也分组了,但是在分组上没下工夫,简单的第1名与最后一名,第二名与倒数第2名……,有的座位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没有考虑到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为此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3 小组合作中的规则制定不明,导致小组合作混乱
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表面的现象.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小组长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为此注意以下两点: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4 小组合作的时间把握不好,导致效果较差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非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还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2)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5 小组合作的评价不够完善,缺乏具体的操作手段
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再者就是偏重于对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必要时也可进行必要的物质奖励.教师应该在这方面也下功夫,多思考. 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但是这种有着优秀学习品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教师不断地指导和长期的熏陶,并不断学习、探讨、改进、反思、校正.将理念变成实践,从形似到神似的过程曲折艰辛又趣味无穷,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做深入探讨.
1 小组合作的时机不恰当,导致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差
物理教学中,有的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而是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什么时间都用,什么情景都用.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到了该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却安排小组交流,到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也组织小组探究,多次的重复的小组讨论让一节课显得零散,无序.
合作学习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必须事先备好课,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2 小组合作的分组不成功,导致小组合作进行不顺利
很多老师也分组了,但是在分组上没下工夫,简单的第1名与最后一名,第二名与倒数第2名……,有的座位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没有考虑到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为此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3 小组合作中的规则制定不明,导致小组合作混乱
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表面的现象.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小组长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为此注意以下两点: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4 小组合作的时间把握不好,导致效果较差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非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还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2)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5 小组合作的评价不够完善,缺乏具体的操作手段
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再者就是偏重于对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必要时也可进行必要的物质奖励.教师应该在这方面也下功夫,多思考. 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但是这种有着优秀学习品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教师不断地指导和长期的熏陶,并不断学习、探讨、改进、反思、校正.将理念变成实践,从形似到神似的过程曲折艰辛又趣味无穷,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做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