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他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为了党和人民,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付出最宝贵的生命。
1947年11月3日,在山西省寿阳县宗艾镇,一位名叫尹灵芝的16岁少女经历敌人15天严刑之后,高呼“共产党万岁”,昂首走向铡刀。含苞待放的生命定格在这一刻。她的英勇就义,在身后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怎样的印记?作为英雄尹灵芝的同龄人和发掘尹灵芝烈士事迹的参与者之一,这位女英雄短暂鲜活而又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深深镌刻在我的心中。
1951年,我担任了寿阳县妇联副主任,按照省妇联的部署,在全县开展了学习英雄刘胡兰的活动。我带领一个宣传组夜以继日地进行宣传,走遍了寿阳县所有乡镇村庄。9月的一天,我们在宗艾镇召开宣传大会后,有一个村干部向我们反映说,1947年有个赵家垴村的尹灵芝在宗艾镇被杀害,她的事迹和刘胡兰的事迹很相像。这引起了我们的高度关注,我带着宣传组立即来到赵家垴村,了解有关尹灵芝的事迹。听着村民们声泪俱下的讲述,在场的人都被尹灵芝感人的事迹深深打动了、震撼了。我们真切地感到尹灵芝与刘胡兰的事迹惊人地相似:
刘胡兰,1932年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10岁加入儿童团,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月12日由于叛徒的出卖而惨遭敌人杀害,年仅15岁。她面对敌人的铡刀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尹灵芝,1931年生于山西省寿阳县赵家垴村,13岁担任儿童团长,15岁任村妇救会主任,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0月为了群众的安全和保护村里的公粮而被捕,11月3日惨遭敌人杀害,年仅16岁,她面对敌人的铡刀而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同为少年女英雄,同年死在敌人的铡刀下,同样为国捐躯,二位英雄的身后知名度却又截然不同。刘胡兰牺牲后,1947年2月《晋绥日报》刊登了她的事迹,3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家喻户晓,而尹灵芝的事迹却鲜为人知。
不能让英雄埋没!一种强烈的感情和责任心驱使着我们,随即将尹灵芝的事迹向县委作了详尽的汇报,县委高度重视,立即派一名副书记与我们一起来到赵家垴村进行实地调查。十几天里,我们马不停蹄地走访了全村每户人家,了解到尹灵芝烈士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连夜整理好材料向省妇联打了报告。当时的省妇联黎颖副主任带领有关人员来到寿阳,我陪同黎副主任一行第三次来到赵家垴村深入了解尹灵芝的事迹。在发掘英雄事迹的日子里,我们常常是 眼含热泪地一边听乡亲们讲述一边记录,时时被尹灵芝烈士舍生取义、满腔热血为革命的精神深深感动着。
1931年,尹灵芝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尹尔恭1940年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担任村抗联主任,1946年9月被敌人杀害。从小就受到革命教育的尹灵芝怀着巨大的悲痛,忘我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她13岁担任儿童团长,14岁担任村妇救会副主任,她积极组织群众挖掘地道、发动妇女做军鞋、带人上火线送饭、运送伤员,为革命斗争出生入死。1947年,尹灵芝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村妇救会主任。7月末,阎锡山第四十九师重新占据了寿阳县城和宗艾镇等地。尹灵芝组织群众开展地雷战、游击战,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组织群众向盂县山中转移前,把1. 8万公斤粮食掩藏起来。秋收季节,尹灵芝一次次地带领群众回村为解放军战士抢运粮食,10月19日他们再次回村抢运粮食时,由于反动分子告密,被400多敌人包围,她机智地将群众转移至村外。为救粮秣员罗世宽,她毅然二次进村,躲进龙头凹的山窑里,敌人发现后,鸣枪威胁并叫喊着要往里边扔手榴弹。在这生死关头,尹灵芝对罗世宽说:“你要保管好粮食,千万不能露面,我一个人出去。”说完,她从容地走出洞口。尹灵芝被捕后,敌人当晚把她带到南堙村,一位地下工作者曾协助她逃出,但终因天黑路生,她再次被敌人抓回,拂晓时又被押至宗艾镇。敌人对她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要她交出所藏的粮食和共产党员的名单,但尹灵芝守口如瓶,未吐一字。敌人对她用尽钉竹签、坐老虎凳、烙铁烫、开水浇等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将她折磨得遍体鳞伤、左腿骨折、右眼失明,但她始终坚贞不屈,严守机密。11月3日,敌人在宗艾镇瑞祥寺设下刑场,在铡刀面前尹灵芝宁死不屈,在被铡去双脚的情况下,仍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气急败坏的敌人残暴地把她铡为三段。在场群众纷纷掩面,泣不成声。晚上,悲痛欲绝的乡亲们将她的遗体悄悄掩埋于村外。年仅16岁的尹灵芝用热血谱写了壮烈的一生。
英雄已去,精神永存。通过这次调查,尹灵芝的事迹很快就在新闻媒体上报道了,但由于种种原因,19年后的1966年山西省民政厅才追认尹灵芝为“刘胡兰式的革命烈士”。同年7月修建了尹靈芝烈士陵园和尹灵芝烈士纪念馆。1987年后尹灵芝烈士纪念馆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赵家垴村更名为尹灵芝村,芹泉镇更名为尹灵芝镇;南堙村的尹灵芝监禁处、宗艾镇的尹灵芝受刑处、宗艾镇尹灵芝就义处经常有人前来祭悼,缅怀先烈。更多的人了解了尹灵芝,先烈的名字和革命精神在全国广为传颂……
(责编兴柱)
1947年11月3日,在山西省寿阳县宗艾镇,一位名叫尹灵芝的16岁少女经历敌人15天严刑之后,高呼“共产党万岁”,昂首走向铡刀。含苞待放的生命定格在这一刻。她的英勇就义,在身后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怎样的印记?作为英雄尹灵芝的同龄人和发掘尹灵芝烈士事迹的参与者之一,这位女英雄短暂鲜活而又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深深镌刻在我的心中。
1951年,我担任了寿阳县妇联副主任,按照省妇联的部署,在全县开展了学习英雄刘胡兰的活动。我带领一个宣传组夜以继日地进行宣传,走遍了寿阳县所有乡镇村庄。9月的一天,我们在宗艾镇召开宣传大会后,有一个村干部向我们反映说,1947年有个赵家垴村的尹灵芝在宗艾镇被杀害,她的事迹和刘胡兰的事迹很相像。这引起了我们的高度关注,我带着宣传组立即来到赵家垴村,了解有关尹灵芝的事迹。听着村民们声泪俱下的讲述,在场的人都被尹灵芝感人的事迹深深打动了、震撼了。我们真切地感到尹灵芝与刘胡兰的事迹惊人地相似:
刘胡兰,1932年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10岁加入儿童团,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月12日由于叛徒的出卖而惨遭敌人杀害,年仅15岁。她面对敌人的铡刀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尹灵芝,1931年生于山西省寿阳县赵家垴村,13岁担任儿童团长,15岁任村妇救会主任,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0月为了群众的安全和保护村里的公粮而被捕,11月3日惨遭敌人杀害,年仅16岁,她面对敌人的铡刀而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同为少年女英雄,同年死在敌人的铡刀下,同样为国捐躯,二位英雄的身后知名度却又截然不同。刘胡兰牺牲后,1947年2月《晋绥日报》刊登了她的事迹,3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家喻户晓,而尹灵芝的事迹却鲜为人知。
不能让英雄埋没!一种强烈的感情和责任心驱使着我们,随即将尹灵芝的事迹向县委作了详尽的汇报,县委高度重视,立即派一名副书记与我们一起来到赵家垴村进行实地调查。十几天里,我们马不停蹄地走访了全村每户人家,了解到尹灵芝烈士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连夜整理好材料向省妇联打了报告。当时的省妇联黎颖副主任带领有关人员来到寿阳,我陪同黎副主任一行第三次来到赵家垴村深入了解尹灵芝的事迹。在发掘英雄事迹的日子里,我们常常是 眼含热泪地一边听乡亲们讲述一边记录,时时被尹灵芝烈士舍生取义、满腔热血为革命的精神深深感动着。
1931年,尹灵芝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尹尔恭1940年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担任村抗联主任,1946年9月被敌人杀害。从小就受到革命教育的尹灵芝怀着巨大的悲痛,忘我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她13岁担任儿童团长,14岁担任村妇救会副主任,她积极组织群众挖掘地道、发动妇女做军鞋、带人上火线送饭、运送伤员,为革命斗争出生入死。1947年,尹灵芝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村妇救会主任。7月末,阎锡山第四十九师重新占据了寿阳县城和宗艾镇等地。尹灵芝组织群众开展地雷战、游击战,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组织群众向盂县山中转移前,把1. 8万公斤粮食掩藏起来。秋收季节,尹灵芝一次次地带领群众回村为解放军战士抢运粮食,10月19日他们再次回村抢运粮食时,由于反动分子告密,被400多敌人包围,她机智地将群众转移至村外。为救粮秣员罗世宽,她毅然二次进村,躲进龙头凹的山窑里,敌人发现后,鸣枪威胁并叫喊着要往里边扔手榴弹。在这生死关头,尹灵芝对罗世宽说:“你要保管好粮食,千万不能露面,我一个人出去。”说完,她从容地走出洞口。尹灵芝被捕后,敌人当晚把她带到南堙村,一位地下工作者曾协助她逃出,但终因天黑路生,她再次被敌人抓回,拂晓时又被押至宗艾镇。敌人对她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要她交出所藏的粮食和共产党员的名单,但尹灵芝守口如瓶,未吐一字。敌人对她用尽钉竹签、坐老虎凳、烙铁烫、开水浇等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将她折磨得遍体鳞伤、左腿骨折、右眼失明,但她始终坚贞不屈,严守机密。11月3日,敌人在宗艾镇瑞祥寺设下刑场,在铡刀面前尹灵芝宁死不屈,在被铡去双脚的情况下,仍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气急败坏的敌人残暴地把她铡为三段。在场群众纷纷掩面,泣不成声。晚上,悲痛欲绝的乡亲们将她的遗体悄悄掩埋于村外。年仅16岁的尹灵芝用热血谱写了壮烈的一生。
英雄已去,精神永存。通过这次调查,尹灵芝的事迹很快就在新闻媒体上报道了,但由于种种原因,19年后的1966年山西省民政厅才追认尹灵芝为“刘胡兰式的革命烈士”。同年7月修建了尹靈芝烈士陵园和尹灵芝烈士纪念馆。1987年后尹灵芝烈士纪念馆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赵家垴村更名为尹灵芝村,芹泉镇更名为尹灵芝镇;南堙村的尹灵芝监禁处、宗艾镇的尹灵芝受刑处、宗艾镇尹灵芝就义处经常有人前来祭悼,缅怀先烈。更多的人了解了尹灵芝,先烈的名字和革命精神在全国广为传颂……
(责编兴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