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州路线”与沁州精神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LE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如金子不是黄土它总会发光一样,一种社会现象的发生尽管开始并不为人们所了解,所认识,但经过历史的沉淀,终究会显示其内在的本质和自身的价值。回顾山西革命历史,当年被贬称的“沁州路线”,其实是一种具有创造意义的“沁州精神”,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和大力发扬。
  早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以薄一波为首的中共山西公开工委,在北方局刘少奇的领导下,与山西当局阎锡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统一战线关系。他们遵照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和北方局的指示,以抗日活动家的身份而不是共产党员的身份,在阎锡山的官办团体和军政机关担任领导职务,运用阎锡山某些抗日术语和所允许的措施,即戴着“山西帽子”说“山西话”,变通地贯彻执行共产党的抗日路线、方针和政策,合法地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主持了牺盟会工作、建立了决死队等山西新军,改造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推动了山西全民抗战高潮的兴起,为尔后八路军开赴山西前线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山西以至华北的抗日战争,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毛泽东曾经兴奋地指出:“山西将成为华北的特殊局面,这根本的是因为有红军,其次则是阎锡山与我们结合起来。由于两个力量的结合,将造成数百万人民的游击战争。”事实正是这样。1937年10月底,薄一波根据朱德总司令的指示,按照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和毛泽东的设想,率领决死队开赴沁县、武乡一带,并出任山西第三行政区政治主任(后称督察专员),驻足沁县,在八路军的支持下和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大刀阔斧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迅速打开了晋东南抗日斗争的局面。
  对于薄一波等戴着“山西帽子”说“山西话”执行党的抗日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方式,当时曾有人不理解,讥之为“沁州路线”,予以非难。他们认为薄一波等执行的“沁州路线”是“采取了包办的方式补充阎锡山的操纵群众工作路线”,是为阎锡山效劳的。因而,对特殊形式统一战线的牺盟会和决死队等山西新军,采取鄙视的态度,在工作中不予以配合,不供应粮食,不补充兵员,人为地制造了许多障碍。然而,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当年被贬称的“沁州路线”,是在国难当头、民族危机深重的形势下,在山西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共赴国难的成功创造。毛泽东曾经对薄一波说:“你们以少数人团结了多数人,取得了胜利,这是我们党统一战线政策的一个成功的例证。”这是对“沁州路线”的充分肯定。
  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对“沁州路线”未能进行认真研究,对它的历史意义未能充分表述,对它的现实意义未能深入挖掘。彭真同志在谈到山西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利条件时,说山西有两大优势,一是政治优势,一是自然资源优势。政治优势即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沁州路线”正是包含在其中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骄傲地把“沁州路线”誉之为“沁州精神”。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大敌当前,捐弃前嫌、团结御侮、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爱国主义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我们当今提出的提高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举措,不正是战争年代像“沁州精神”一样的民族精神的一种发展和继承吗?让我们理直气壮地把“沁州精神”发扬光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伟大斗争中,显示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发挥其指导现实实践的巨大威力!
其他文献
当“我爸是李刚”“我叔叔是金国友” 成为2010年最大的社会笑谈和讥讽对象的时候,媒体报道的段君毅长子段存让朴素低调的生活作风感动了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的事,一时传为佳话。这两件均发生在“官二代”身上的事,形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  要说“官二代”,不管是李刚的儿子还是金国友的侄子,恐怕没几个人能跟段存让比,能比段老更“红”更“专”。段存让作为高官的儿子却作着低官,过着艰苦朴素的离休
期刊
编前话“名人入党小记”“党员风范百例”是本刊于1985年创刊后不久开设的经典专栏,曾发表过几百篇文章,宣传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的革命风范,反映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仁人志士独特的“入党之路”,从而折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向心力和凝聚力。在纪念建党90周年的时候,本刊再次接续推出这两个专栏,希望大家爱读勤思,从历史人物的政治追求和平凡事迹中获得教益和启示。    高士其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细菌学
期刊
贺锦斋(1896-1928),原名贺文绣,湖南桑植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0月随军南下海陆丰,11月回洪湖、湘鄂一带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随贺龙回家乡组织革命武装,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贺锦斋任第一师师长。同年9月在湖南石门泥沙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2岁。    吾弟手足:  我承党殷勤的培养,常哥②多年的教育以至今日。我决心向培养者教育者贡献全部力量,虽赴汤蹈
期刊
尽管毛泽东拒绝组建“联合舰队”,赫鲁晓夫还是要协调与毛泽东的关系,他毫不犹豫地飞抵北京  随着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在“长波电台”及“联合舰队”问题上的观点对立,中苏关系由最初结盟时期的峰顶滑向低谷。然而,赫鲁晓夫却认为中苏两国的军事联合行动是无可怀疑的,历史必将证明此点。所以,赫鲁晓夫决定亲自飞往北京,去说服毛泽东。  他把这次北京之行定为秘密之旅,悄悄地飞去,不准备让外界知道。但为显示两党两国的一家
期刊
刘占魁,1922年出生于山东菏泽鄄城县大埝乡西店村,现在是村里最年长的老人。  1945年秋,刘占魁参加了邯郸战役,并亲手活捉了国民党军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四十军军长)马法五。这是他一生中最为荣耀的事件,也是他后半生常对后人提起的事。近日,刘占魁老人向笔者讲述了在邯郸战役中活捉马法五的经过。   抗日战争中,刘占魁在老家当自卫队队长,1940年3月,鄄城县成立了抗日县政府,并成立抗日区队,原
期刊
拿起由张之华先生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祉兹翰墨拾遗》一书,在封面淡雅的水墨山水间,一位睿智的老者目光如炬,透过历史的云烟,向我微笑。张祉兹先生名锡福,字祉兹,以字行,四川雅安人,生于1889年,卒于1961年。诚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方汉奇教授在本书的序中所言:“他是近现代中国的一个爱国的和积极参加过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知识分子,一个忠诚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一个积极拥护和支持党的各
期刊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上,始终回响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时代主旋律。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那些登高而呼、运筹帷幄的伟人风采,可歌可泣、英勇悲壮的烈士精神,同仇敌忾、血火拼杀的战斗场景,更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之魂,如奇峰巨峦,绵延不绝,波澜壮阔,蔚为奇观。伫足回望,令人心生敬仰,遐思无限。  平型关,便是这样一个承载了民族不屈精神、见证了八路军英勇抗击侵略者的伟大的名字。  众所
期刊
纪念中共建党90周年是今年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共党史期刊必须积极参与、展示自己功能的宝贵时机。《党史文汇》紧紧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从今年第一期起开始了“党史文汇杯”征文活动,并在刊物上开辟栏目,进行报道。从目前读到的刊物看,这一活动出场声势大,开篇有韵味,所发文字凝重新颖,先声夺人,相信它必将是一场有始有终有影响有实效的党史宣传战役。  计划周密,设想全面。从去年第4期起,该刊
期刊
中国近代历史有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民族不独立;第二,社会未能工业化、现代化。它们一起把中国、把中华民族拖进了濒临死亡的境地。抗日战争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这个根本转折,一是中国第一次取得了反侵略的全面胜利,二是人民抗战决定性地改变了中国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抗战胜利准备了新中国与旧中国的决战。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人民解放战争很快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随之诞生。新中国代替旧中国,标志着中华民
期刊
1958年,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围绕设置“长波电台”问题发生原则分歧,中苏“蜜月”结束。  赫鲁晓夫主张中苏两国共同建立、管理和使用长波电台  1958年初,苏联核动力潜艇试航初步成功,实现了潜艇舰队脱离海岸进行远洋航行的愿望。这就意味着苏联海军可以埋伏在海洋深处随时给敌人以致命打击。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远洋潜艇与本土指挥部的通讯和联络问题,那时没有卫星,必须依靠无线电台。为了解决这个棘手问题,苏联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