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间舞蹈艺术的生命意识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nib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民间舞蹈。中国民间舞蹈自产生至今仍广泛流传于民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直延续至今,其生命力之持久与旺盛令人赞叹,这在于其蕴含着丰富深邃的生命意蕴。文章通过论述原始民间舞是生命意识最灿烂的表现,以及在中国民间舞生命意识的当代演绎中,探索当今民族民间舞创作中生命意识的价值导向和意义。
  【关键词】原始;民间舞蹈;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4-134-03
  【本文著录格式】刘芳.论中国民间舞蹈艺术的生命意识[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4):134-136.
  生命意识是人对生命的一种自觉的感性认识,具体来说就是对生命的感受、体验与感悟。人在自我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生命本质的把握,以及对生命目的、生命价值、生命状态的认识,直达生命的真谛。生命意识是通过人这个生命体对生命的感性认识,来告诉人们“这就是生命”的。同样人之所以通过舞蹈表现自己,也是为了从客观中观照生命、强调生命。人类的舞蹈与人的生命密不可分,它产生于生命,归属于生命,关注着生命,体现着生命,甚至就是生命本身,因此具有浓厚的生命内涵。舞蹈的生命意识既有着人对生命本体的关注,也有着对自然生活的体悟。
  中国的民间舞蹈,是产生并广泛流传于民间、风格鲜明的舞蹈,它反映各民族、各地区特有的风俗、劳动、交际方式和爱情生活,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舞蹈因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地理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出现迥异的风格特点。而在中国众多迥异的民间舞蹈中,始终蕴藏着一个共同点——对生命意识的观照,生命意识就体现在继承性、群众性、自娱性、即兴性、适应性中。从古至今,中国民间舞自产生起一直深深扎根在中国民间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它有着最广泛的影响力,蕴含着最悠远深邃、内涵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长久以来中国民间舞以其极强的生命力,一直活跃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从未中断过。
  一、原始民间舞生命情调的灿烂
  民间舞作为“一切舞蹈之母”,是舞蹈艺术中最古老的舞蹈艺术形式。追根溯源,民间舞来源于原始舞蹈,所以它的最早期形态也就是原始民间舞。它跟随人与生俱来,源于原始人民最初的舞蹈冲动。原始时期,人们相信“万物有灵”,原始人民在对生命本体和对外界自然的感应中,通过身体本能地律动来展示生命的活力,演绎万物的灵性,宣泄情感的冲动,在自娱自乐中表现着人对生命的自我宣泄、自我认同、自我肯定。不论是在劳动生产、祭天祀神、交流择偶等活动中,原始民间舞与原始人的生存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人们在舞蹈中演绎生命价值和意义,这是原始人们最真诚、最深沉、最狂热的生命意识体现。原始民间舞作为一种为生存而舞、为生命而舞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最富有生命力,且最能够满足原始先民对生命意志的表现需求,所以说原始民间舞是生命情调最灿烂的表现。
  闻一多先生谈到:“原始舞蹈是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是以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是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是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原始民间舞是在生命本能的情感宣泄中实现人的生命本质,并在全民性的群体共舞中彰显群体生命意识和社会感召力。舞蹈将人们凝聚在一起,它们所体现出来的生命意识是共通的,赞颂着同一祖先,表达着同一命运、同一理想,抒发着同一情感下的共同心声,从而寻求内心精神世界的合一。原始民间舞对原始先民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促进相互间的团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着稳定人心和统一社会的精神力量,达成群体生命意识的和谐。其中,它在表现人的生命状态、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的精神中,还指向着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命精神。在生命的律动中,契合着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状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历史长河的进程中,最原始的民间舞蹈形态早已随时间流逝消弭了,我们已无法睹见早期民间的人民为生命狂热、痴迷的舞态。但在原始的民间舞蹈中凝聚着、积淀着的原始人们强烈的情感思想和生命信仰,使我們仍可以感受到他们为生命而舞的生命态度、生命情调。尽管一直以来舞蹈都是“现在时态”,转瞬即逝,但它的生命意识却是永恒的存在,永具生命活力。
  二、当代民间舞生命意识的演绎
  在今天,民间舞蹈因其贴近于民间生活,具有着淳朴真实的生活体验与真挚活泼的生命意蕴而展现出生机勃勃的面貌。特别是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在宋代之后转向了综合性的戏曲舞台艺术,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传统古典舞蹈传承中的“断层”。民间舞蹈却因其自身有着特有的流传途径和极强的生命力,它凝聚着民族深层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一种生命符号的存续,从而在其中占有了极其重要的部分。自此民间舞蹈从自娱自乐的日常生活形式一跃成为具有艺术创造力和舞台生命力的舞蹈艺术形态,渐渐走向了主流文化艺术的舞台。
  (一)群体性生命意识的“再现”
  1949年以来,民间舞蹈成为代表人民意志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因有着与生俱来的群体性生命意识,以及在身体语言与情绪渲染方面的优势,最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凝聚民心、提升民族自豪感的需求,最能彰显全国人民团结向上、朝气勃勃的精神面貌。例如《荷花舞》,由舞蹈家戴爱莲先生根据民间舞“荷花舞”为舞蹈素材而创作,舞蹈通过塑造荷花盛开的群像,表现祖国发展欣欣向荣如莲花正开放的美好主题。并以群荷纯洁美丽情态的写照中,象征着人民如荷花般“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和对幸福生活的坚定信念。这是“荷花舞”当代群体性生命意识的一种“再现”。
  以此研究一下民间舞“荷花舞”的发展演变,它源于周代的赛社祭祀活动,在巫文化的影响下变成一种“祈雨”的巫神祭祀活动。在这祭祀活动中,体现了农耕民族通过舞蹈“祈雨”,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民间观念中,象征着当时民间人们为生存而舞的群体性生命意识——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存的强烈意念。之后“荷花舞”从巫神祭祀逐渐发展成为节日庆典活动中保留的娱乐节目,流传中在群众中产生了艺术感染和心理共鸣。使得人们在获得娱乐体验的同时,在群体生命意识的感召下感受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体悟集体生命的和谐。在20世纪50年代,戴爱莲先生创作群舞剧目《荷花舞》,从此“荷花舞”登上了艺术舞台。“荷花舞”在民间经过它从早期产生时具有“巫”仪式色彩的祭祀活动,经历民间流传逐渐演变为娱乐性的民俗庆典,以及在现代转向为艺术升华的舞台表演中来反映对国家发展、对生活观念、对人民意志方面的丰富内涵。通过“荷花舞”在民间发源、演变传承的漫长历史,可以发现,民间舞一直以来更多是民族情感、思想和生命精神的凝聚和展现。在民间舞不断的演变过程中,这种群体性的生命意识实现着一次又一次的“再现”。   民间舞蹈随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改变而不断变化中,其表现群体性生命意识的具体内涵也会随之而变化。民间舞的生命意识,它就蕴藏在各族人民群体的生活、劳动、习俗中,也正是在这些民族群体人民的生活劳作中,不断促使着这个民族产生赤诚本真的生命舞动。中国民间舞蹈的真正动人之处就在于表现和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生命闪光和精神所在。它以顽强的适应性顺应着自然变化、历史变迁,展现着源源不竭的生命意蕴。在伴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而不断发展中,使民间舞蹈呈现出永恒的生命活力,永远熠熠生辉。
  (二)个性化生命意识的凸显
  当代剧场民间舞创作中,受群体性生命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启迪,创作者把自己对时代发展、民族生活的感受诉诸于民间舞创作,生发出新的艺术形象。在赋予作品深邃感人的生命意识中,孕育着对民间舞蹈的新的创造。这在生命意识的表现上呈现出由群体化向个性化发展。创作者植根于民间土壤的深层文化内涵,从民间、人民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滋养,并通过自己的个人情感、兴趣与民族、时代气息相契合,通过创作者在对人生存状态、生命形态的表现中,表达自己内心的深刻情感以及对人生、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在这其中,有围绕人这一生命体,来表现生命情调的舞蹈创作。例如以朝鲜族民族民间舞蹈为创作素材的作品《情人鼓》中,传统的朝鲜族长鼓不再是展现朝鲜族女子柔美气质与精湛鼓技的道具,而是成为男舞者想念的“情人”化身,成为舞者心理的外化存在。舞蹈不是整个朝鲜民族的群体性生命意识和情感表达,而是展现出作为人的个体对于爱人的怀念与追思。体现了编创者从民间舞蹈中挖掘最本质、最真实的生命内涵,融入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进行最本真的个人情感表达。又如《一个扭秧歌的人》中,没有以秧歌形式来载歌载舞地表现欢乐喜庆的场景,而是塑造了一位视秧歌如生命的民间老艺人形象。表现民间老艺人一生对秧歌永无止境的艺术追求,以及在他血脉中流淌着厚重淳朴的生命本真。作品在展现出老艺人执着热烈的生命情调中,也体现着编导内心深处涌动着的生命情愫。
  还有以自然万物为形,引发生命之灵,来表现生命与自然相生相融的舞蹈创作。杨丽萍以其个人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内心细腻的情感体验,以及对民族、对自然、对生命的虔诚信仰,创作了具有个性化、形象化色彩的傣族民间舞蹈,她的舞蹈作品总是关注着人与自然的联系。舞蹈《雀之灵》,杨丽萍作为创作者和表演者,在她个人对孔雀的理解中,没有去像传统傣族“孔雀舞”一样单一的展现孔雀形态。而是在舞动、旋转间把自己完全融入舞蹈中,用她独特的肢体语言塑造了一个被升华了的孔雀之灵,散发着生命的灵性和跃动。在生命状态意义和灵魂精神合一的境界中,表达她内心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悟和追求。她在舞蹈中以雀之形,演绎自然万物造化出的生命之灵,也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追寻的——人与自然融洽通和的“天人合一”境界。再如舞蹈《两棵树》,通过两人或前后身影交叠,或手臂紧紧相握,或双手不断颤动,并在相同的节奏中进行腕的旋动、肩膀的抖动、胯的摆动等傣族动态舞蹈语汇,利用两人身体紧紧相连和互相缠绕的舞蹈动态,塑造了两棵树生命相连、缠绕生长成为“连理枝”的动态意象。她将这种依存关系人性化,正是那爱情中难舍难分、如影相随的真实刻画,体现了她对爱情这种生命相通、相生相依的独到诠释,同时也表现了她对大自然的至诚热爱。
  三、当前民间舞生命意识的思考
  由自娱性的原始民间舞发展到今天表演性、艺术性的舞台民间舞蹈形式,从自娱自乐到表演娱人,民间舞蹈对生命意识的表现,经过了从直接表现到间接表现的演变过程。原始先民可以随时而舞、随地而舞,是在最自然、最直接、最畅快的律动中来表现生命。那么当前舞台民间舞蹈,则是通过在民间挖掘其动作元素和民族风格韵律,再经过提炼化、规范化、艺术化的舞蹈作品。所以相较于自由而舞的原始民间舞,舞台上的民间舞经过了取材、构思、创作、表演、欣赏的过程,是在间接中表现生命意识。近来几年很多舞蹈演出、比赛中能真正引起观众共鸣的民间舞蹈作品越来越少,究其原因是在于:有些创作者在取材中缺少了对生活的体味,缺少了对生命的深切关怀;以及构思创作中没有很好地将生命意识完美融入和体现,导致创作过程中生命意蕴的缺失;也有一些表演者在认知水平上没有体会到编导作品所要表达的生命意蕴和情感内容,或者表演水平有限,导致表演中生命意蕴的淡化。所以在这个艺术化的创作环节中,创作者和表演者都需要用心去创作和表演。也只有从真实的生命体验和生命内涵出发,真真切切地把握民间舞蹈的独特精神内核和生命意蕴,舞台民间舞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隨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审美心理和精神需求发生着巨大变化,人们更倾向于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时代潮流。现代人们对艺术有着多样化、个性化的强烈审美要求,对民间舞蹈也有了更高的审美要求。在当代人们生活在繁杂的现实社会中,内心更向往着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作为人民生活与创造的、有着最高生命状态的民间舞蹈艺术,正是因有着这种自然、纯朴、真实的生命本质,能够给予现代人们一种清新、质朴、亲切之感。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继承和发展民间舞蹈这一宝贵遗产,并将时代的审美融入传统民间舞蹈,使新时代的生命意识得以升华,以此丰富人们的审美,充实人们的情感,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
  现代人更需要的是具有珍贵价值和富有生命活力的民间舞蹈经典,只凭民族舞蹈一律的程式去给予表达和抒发,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艺术化、高雅化的舞台民间舞,其创作不仅需要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心理,还应该反映更深刻的主题,注重创作中的自然性和真实性。在深刻挖掘民间生活内涵中,应该从纷繁复杂的生活表象中探寻生命的本质,展现现代人的生命意识、生命活力。通过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关注当代人对人性、人生、人情的思考,创作反映现代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精神价值的作品。人们可以在生命的舞动中感受其贴近生活的共性中内心产生共鸣,并在其蕴含的强烈生命意蕴的感悟中,生发出一种强烈的生命冲动。只有这样真正充满生命力、生命意识的舞蹈,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经久不衰。即使时光流逝,依然能带给我们震撼和感动,它将在舞蹈历史发展进程中闪耀着永恒的生命光芒。
  四、结语
  在物质和精神文明丰厚的现代,我们更应该思考当前民族民间舞发展中所要体现的生命意识和价值导向。中国民间舞蹈中所特有的生命意识的感召力,热情激昂、震撼人心而又生机勃勃的生命活力,以及那内在质朴的美和深厚的民族性都值得继承和发扬。民间舞蹈应从生命的本质出发,强调当下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要能够深刻彰显民族精神,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能让观众从表演中获得一种价值指向和精神指引,从而引发他们对生命和生活的反思,当代中国民间舞才能彰显时代价值和生命意象。如此,民间舞蹈才能在转瞬即逝中得以生命意识永存。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 上海:上海出版社,2001.
  [2]吕艺生.舞蹈学导论(修订版)[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3]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闫桢桢.东方舞蹈审美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5]张鹏飞.论中华民间舞蹈艺术的生命文化情韵[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3):162-166.
  作者简介:刘芳(1997-),女,山东聊城,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舞蹈表演与理论研究。
其他文献
与传统技术伦理相比,人工智能伦理在研究进路、研究领域、研究层次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原有的以批判为主的研究架构已经不能完全涵盖当今的研究格局。人工智能伦理逐渐形成“外在主义”和“内在主义”两种互补的研究进路,其中,“外在主义”进路主要是对人工智能所引发的社会伦理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并制定相应的伦理规则来规约人工智能的发展,而“内在主义”进路主要关注人工智能的道德能动性以及如何在人工智能中嵌入道德原则,利用人工智能解决社会伦理问题。由此可见,“外在主义”和“内在主义”两种进路在治理手段和治理对象上实现了互换,是具
【摘要】新时代赋予高校教育更多的色彩,为了能够提高教学质量,逐渐将声乐教学作为高校重要的教学科目,需要高校在进行音乐人才培养方面能够思考时代的发展性,不断将声乐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并能够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声乐乐理以及声乐学习目标。高校声乐教师在不断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逐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让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更加具有方向性和策略性。教师
【摘要】目前,民间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和保护是政府、民间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课题。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民间民族民俗文化极其丰富,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和数字化工作也一直是研究热点。文章首先阐述了云南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了数字技术的发展带给云南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启发;最后从加快传统数字技术在民间文化数字化中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复原保护,加快数据库和信息使用平台建设
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通过多种媒体和信息技术表现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活动.网络社会中,新型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苏州作为历史悠久的旅游胜地,其旅游纪念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在苏州旅游纪念品中,尤以丝绸类纪念品最具苏州特色。苏州丝绸旅游纪念品的类型包括服装、服饰配件、装饰品等;而花卉、马具和传统纹样等是构成苏州旅游纪念品的主要题材。苏州旅游纪念品作为连接游客和苏州城市的重要纽带,其设计效果和产品质量是影响当地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動力。有鉴于此,文章主要针对苏州丝绸旅游纪念品的类型
【摘要】古筝作为极富民族特色的乐器,向来深得世人喜爱。古筝音乐在各种形式的文学、影视作品当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古筝演奏在我国已历经多年的发展与演变,不同阶段,不同地域,古筝演奏的特色也完全不同。时代发展促使古筝技法不断创新,其表现的效果也呈现出极大的变化。文章首先探讨分析传统古筝演奏技法的具体特征,然后研究当代古筝演奏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与突破,从而帮助更多学习者掌握古筝演奏的方法,促进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理念也由之前的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学校更多地开始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中美育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也是中华民族意识的重要体现。文章立足于目前高校音乐教学现状,重点研究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美育价值,旨在更好地帮助高校开展音乐教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美育价值;优化措施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源自远古时期的水族铜鼓舞在传承的同时无可避免的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具体表现在铜鼓舞的表演形式、音乐伴奏、服饰打扮、社会功能、活动主体、表演场所等方面。笔者认为,这些变化主要是由社会进步的外因和铜鼓舞自身发展需求的内因造成。目前,水族铜鼓舞的传承与发展还未达到最佳,我们有义务以分群体、分层次,由浅至深的,由面及点的方式进一步传承与发展铜鼓舞,使其成为优质的水族文化
【摘要】声乐是人类音乐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声唱法拥有完善的训练体系,其发展历史也较为悠久。歌唱核心在于运用科学的呼吸方式,美声唱法亦需要遵循此规律。通过美声唱法能够使音色婉转细腻,有助于作品演唱中高音的发声。呼吸对美声唱法至关重要。呼吸是演唱者基础练习的重要课程。演唱者们在不断进行的呼吸训练中,要能够做到将声区进行自然转换,使其气息能够更加流畅。同时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做到呼气与吸气连贯,有助于
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人们欣赏国外音乐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多种音乐类型中,英文流行音乐受众最广泛,因此英文流行歌曲歌词的汉译就成了中国大众欣赏外国音乐时的关键.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