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的孩子“不孤独”

来源 :山西教育·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w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毛,5岁,幼儿园中班,饱满的额头,乌黑的大眼睛,一看就很机灵的样子。可最近妈妈却有些担心毛毛,因为毛毛喜欢上了“孤独”,经常会一个人陷入若有所思的状态中,好几次妈妈看到他独自坐在地上不知道在摆弄什么,于是很关切地去问他,可毛毛却说:“没有干什么啊。”
  妈妈真是不明白,平时那么疼爱毛毛,难道毛毛有什么心事还不能告诉妈妈吗?而且毛毛这么小就要“独处”了,正常吗?不会是“孤独症”吧?
  正常的独处
  现在随着“朋友式”家庭的出现,成人从心底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然而很多父母却发现,孩子仍然有他们自己的“小秘密”,就像5岁的毛毛一样,成人再怎么关爱他们,他仍然会保留一块“自留地”,只供自己享受。不管成人怎么套近乎,他都会很有策略地与成人保持一点距离。
  这样的“独处”其实非常正常,因为“独处”决不是成人的专利,孩子也一样需要享受“一个人”的时空。而且,从情感发展而言,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感会越来越丰富,“孤独感”就是孩子5岁左右表现比较突出的一种情感。
  这与“孤独症”(也称为“自闭症”)是绝然不同的两回事。“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长期发展障碍,通常在3岁前发病,主要有三点表现:
  1.人际交往障碍:不愿与人交往,不能或者很难与人建立正常的社交人际关系。
  2.语言障碍:无语言或只有很少语言,甚至只是鹦鹉学舌地仿说,言语发展严重滞后。
  3.情绪与行为异常:对物品有怪异的兴趣和玩法(如长时间旋转某物),长时间重复某些动作,莫名其妙的表情(哭、笑、闹),对某些声音、画面很敏感,不知道害怕和危险,肢体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可能发育不平衡。
  而且“孤独症”常常伴随着认知与学习上的障碍,诸如:因为他们的世界多是由一个个的独立小节所组成,所以他们无法从生活经验中学习事物的相关性,或者说无法明白事物背后形成的原因及彼此的关系,不能明白生活经验背后的意思;常常过于专注事物的不重要部分而忽略了重要部分;专注力一般比较差,很难跟随训练者进行训练,经常会自顾自地玩或者看周围的东西;思考方式较简单,只能明白具体的概念,较难明白抽象的概念或比喻,亦较难综合不同的概念;在同一时间段内很难有组织有次序地做不同的事情;较难将已掌握的概念运用到不同的情况中。
  积极的独处
  有这样两个孩子,一个7岁,刚上小学一年级,而另一个只有4岁。在他们玩的时候,却发现两个孩子非常不一样:7岁的孩子做事一板一眼,跳绳就是跳的,皮球就是拍的。而那个4岁的孩子却像个小猴子,一会儿将跳绳绑在双杠上当“摇篮”,一会儿拿起皮球当“保龄球”,一会儿又将球网当成“铁丝网”,学着解放军叔叔匍匐前进,玩得不亦乐乎!后来竟然连7岁的孩子也模仿他玩耍……
  对于这两个孩子的家庭我是非常熟悉的,7岁孩子的父母非常“用心”,对孩子照料得非常细致,而且给孩子安排了很多额外的发展内容,从孩子不到4岁就开始学钢琴、学书法,所以这个孩子难得有“独处”的时间;而那个4岁的孩子,父母都比较“粗心”,而且孩子越大,父母越“粗心”,很多时候都让孩子一个人玩,顶多在必要的时候帮上一把,孩子经常处在“孤独”之中。但从上面的故事中,您是不是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像那个4岁的“小鬼”一样独立而富有创造性!
  关于“独处”的好处:
  1.野独处冶利于独立性发展
  遇到过不少父母这样抱怨自己的孩子:“成人一刻也不能离开,一离开这孩子就不做功课,就思想开小差了。”然而,进一步交谈与分析后,我总会发现:这孩子实在太缺少“独处”的时间了,而且从小就难得“孤独”。一生下来,周围就聚集了无微不至的家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想方设法给他最好的照料,他的一颦一笑、一哭一闹都不会逃出家长的视野。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成人总是将他作为生活的“中心”,不让他感到丝毫的孤独与寂寞。无论他遇到任何困难,只要他一喊,绝大多数时候都会有人来帮助他……就这样,这孩子总喜欢要成人陪着玩耍,这孩子总要成人帮忙穿衣、吃饭,这孩子总是要成人“陪读”才行。
  可见,没有独处的孩子也就缺少了独立性,不仅缺少生活上的独立性,更缺少思维上的独立性。所谓“在独立中学会独立”,如果没有“独立”的锻炼,怎么可能体验“独立”的乐趣,又怎么可能习得“独立”的能力呢?
  “独处”是孩子可以独立的时空条件,在独处中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体验环境、解释问题,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尝试玩耍、解决困难。而且没有成人在旁边的“独处”,更保证了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
  2.野獨处冶中的创造性
  什么是“创造”呢?简单的说,就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见要想有创造,就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其一,必须有“问题”存在。“问题”是激发思考、激发创造的源泉。牛顿之所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因为他想知道“为什么苹果总是向下落”。爱因斯坦之所以提出了“相对论”,是因为“高速运转的物体还遵循牛顿定律吗?”这样的问题困扰着他。“问题”就是一种冲突,是对原有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挑战,是原有经验无法解决的“困境”。有冲突才有挑战,有挑战才可能激发创造的欲望。
  其二,必须有“独特性”存在。所谓的“独特性”,就是“与众不同”,是新颖的、超越传统的、令人意外的。也就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从特别的角度来思考,能用特别的方法来解决。“独特性”会使原本普通的事物变得奇妙,使不能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比如,前面故事里那个4岁的孩子之所以能“玩得不亦乐乎”,就是因为他能用“独特”的方式来玩———“一会儿将跳绳绑在双杠上当‘摇篮’,一会儿拿起皮球当‘保龄球’,一会儿又将球网当成‘铁丝网’,学着解放军叔叔匍匐前进”,他赋予了跳绳、皮球等新的、与众不同的意义。
  正因为“创造性”需要“问题”和“独特性”,所以才更加强调“独处”。因为只有当孩子独处的时候,才可能有“问题”。比如,他想拿到小桌子上的书,但他却不够高;他想去抓旁边的玩具,但他的手不够长……试想如果周围都是成人,都是帮手,他的愿望还能产生问题吗?多半是“孩子,想要这个是不是,来,妈妈给你!”没有了“问题”,当然也就失去了创造的前提。
  而有了“问题”,就一定有创造吗?当然也不是,还需要“独特性”。对于那么小的孩子而言,怎么样才可能独特呢,当然是在没有限制与指导的时候,才可能展现“独特”。否则,成人早将预定的答案给了孩子,孩子的问题一下就解决了,还要什么“独特性”?前面故事中的那个7岁孩子之所以“做事一板一眼”,思维定势,“跳绳就是跳的,皮球就是拍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周围的成人太细心了,细心地连怎么玩、怎么动都给孩子规定好了,以至于这个孩子根本没有机会“独特”了。相反,那个4岁的孩子,恰恰是“独处”惯了,至少是有充分的“思维上的独处”,也就有了太多可能独特的机会。
  享受“独处”
  关于“独处”的意义,“独处”其实是孩子时间、空间上的一种自在,是孩子心灵自由的时刻,独处的孩子并不孤独。心理学上有一种帮助人成长的课程叫“SOLO”,就是将当事人放在一个“独处”的情境中,没有人跟他说话、没有人跟他交流,让他独自待着。结果发现,“SOLO”后的当事人思维更清晰、更敏捷了,而且在SOLO的过程中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思考与体验,给当事人很大的人生启发。
  实际上,很小的孩子就有“独处”的需要与能力了,研究发现:1岁内的小婴儿就会自己玩,而且听着音乐能很愉快地独处,但因为小婴儿活动能力有限,所以“独处”表现并不明显。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可以主动选择“离开人群,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才被成人们特别地留意到了。所以,“独处”并不是孩子们不正常,而是成人不习惯而已。而且越是一心放在孩子身上的成人,越是不习惯孩子的“独处”,越是想让孩子100%向自己敞开心扉,越是想去占用孩子独处的时空。因此,在这里,不仅建议父母珍惜孩子的“孤独”,也建议父母定期“SOLO”一下,让自己与孩子保持适度距离,给自己一个思考和历练的空间。
  记住:如果您与孩子原本要好,那么请相信孩子,他有需要肯定会主动来寻求帮助的。要知道,父母与孩子再好,也还是两个人,所以有“距离”是难免的,而且也是自然的。做父母的,能够放下架子,在生活中努力与孩子做朋友就够了,不要强求与孩子“亲密无间”,不要过分要求自己去亲近孩子。这样你会觉得轻松,孩子也会觉得舒服,毕竟适当的距离还是需要的。换句话说,就是留给孩子一个“隐私”的空间,也留给自己一个“不过度关注”孩子的警醒。
其他文献
亲子互动主要是指父母和子女间的相互交往活动,是孩子基本的交往活动。良好的亲子互动包含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通过互动使孩子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并使孩子对世界产生信任感。第二,在互动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获得快乐的体验和健康的发展。第三,通过互动,使孩子的内在潜能润物无声地得到激发,推动孩子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为孩子今后在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素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亲子互动越来
期刊
“娃娃家”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形式,教师在组织游戏时,通过情节设置、材料投放、观察指导,能有效地渗透对幼儿的性别教育,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性观念、培养完美人格和减少身心伤害,对幼儿获得性别角色的发展意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一、鼓励幼儿参与,发挥性别优势  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让不同性别的幼儿在共同游戏中互相了解,从而减少性别偏见,使两性的气质和性格取得互补,充实各自的心理内容,促进其性别角色社
期刊
“老师,然然在用男便池!”  因为年龄关系以及生理特点的因素,3岁的孩子上厕所的频率比较高。然然这个小女孩就是经常性如厕。这天上午,大家都在活动室里喝水,从厕所出来的浩浩跑到我身边说:“老师,我看到然然在用我们的便池。”我一惊,心想:不会吧?然然是女孩子,怎么会用男便池呢?我将信将疑地去一探究竟。果不其然,然然脱了裤子,正使劲地往男便池的凹陷处坐,双手还用力地抓住便池两侧的弧形边缘。我惊呆了,却又
期刊
近年来,我国幼儿的性侵害案件呈上升趋势。作为幼儿教师,思想上应该高度重视,并在一日生活中逐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坚决预防幼儿受到性侵害。  什么是性侵害?就是使幼儿沦为“性”受害者的违法或犯罪行为。而幼儿性侵害不仅仅是侵犯者通过武力、欺骗、诱惑等方式跟幼儿发生性接触的行为,还有些情况虽没有产生身体接触,却也属于性侵犯的范畴,例如向幼儿裸露身体或强迫幼儿裸露身体、对幼儿进行裸体拍照等等。  如何
期刊
爱玩的孩子健康,会玩的孩子灵巧,常玩的孩子善于与人合作。其中“会玩”有丰富的内涵,重点在“会”上,会是能力,是善于。会玩的孩子,善于思考,思维活跃,有能力玩出新花样,敢于冒险玩别人不敢玩的。马云有个观点:情商是玩出来的,让孩子玩,不然30年后他们将找不到工作。从某种角度来看,我认为有一定道理。今年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游戏点亮快乐童年”,可见玩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想让孩子会玩,家长就得
期刊
我小名叫毛毛,是一個5岁的男孩。一天,妈妈问我,你觉得男孩和女孩有什么区别呢?我告诉妈妈:女孩子应该是留着长长的头发,声音细细的,长大了可以穿高跟鞋。男孩子应该是留着短短的头发,声音有点粗,但是有力气。我喜欢画画,我把我眼中的男孩和女孩展现给大家看。
期刊
我叫郝子婕,今年6岁了。国庆节,我们一家人去了张壁古堡,有爸爸、妈妈、还有妹妹。妹妹最淘气了,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我们还走了长长的地道,我和妹妹都很害怕。我们参观了这些地方。  1.我们去的地方叫张壁古堡。张壁古堡在我们介休龙凤镇张壁村。那个房子里是卖票的,买完票就可以参观了。  2.我也不知道這是什么树,上面挂着红绳子。大树用围栏围起来,我看到好多人都抱这棵树。妈妈说,抱一抱可以活到九十九岁。我
期刊
“我是從哪里来的?”很多时候,幼儿会问父母这样的问题,不少父母对于这个问题要么感觉尴尬,要么不知道如何回答。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们开始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并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这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及时、适当地对他们进行性知识启蒙教育,会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认识性、生育、人体、家庭等人生重要概念。在此推荐一些关于生命起源的绘本,家长可以给孩子看,以便让他们科学地认识到人类的诞生
期刊
今天可谓是我跟浩然我们父子间的一次正面博弈!  孩子妈妈做晚饭时,我给了浩然一张动画片新光碟,他很兴奋,自己放来看,第一遍放完,饭还没做好,我问了孩子妈妈什么时候吃饭,说还要一会儿,于是浩然又放一遍。这中间我跟他商量:如果饭做好视频快放完了,就看完再吃饭;如果看的不多就先暂停,吃完饭再接着看。  浩然答应了,但又问我为什么,我回答:“边吃边看不是好习惯,影响消化……”他没吱声,估计又进入到视频情景
期刊
孙悟空当上了快递员,凭着他的筋斗云,无论多远的路,一眨眼的工夫就能送达。  这天,他给山羊爷爷送一捆青草。只见孙悟空闪电般地来到山羊爷爷家,然后将青草包裹“咚”地一声抛到了地上。结果,青草撒得到处都是,害得山羊爷爷收拾了半天。山羊爷爷捋着白胡子,冲着他的背影大喊:“孙大圣!你送快递是快,但是不能光有速度,也得注意质量,不能做野蛮快递员啊!”  孙悟空替鸡妈妈给蛋糕厂送鸡蛋。结果,他毛手毛脚的,等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