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的实践分析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c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教学的核心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创设适宜的教学场景,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引发学习共鸣,达到深入理解事物本质,快速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并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心智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高中语文学科内容涵盖广泛,知识庞杂,这就决定了其情境创设需要因地制宜,实现情境创设的多样化、丰富化,才能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呢?
  一、围绕课文内容,创设体验情境
  在具体的场景或氛围里,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这就要从具体的场景中找到活生生的“形象”。形象如何得以展示呢?
  比如可借助多媒体手段,依靠其直观性,形象性,化虚为实,使课堂出现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既集中又强烈,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多媒體技术的运用使课堂教学不再单调、乏味,而是充满了趣味与活力。语文内容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且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情感投入。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优美的图文、多彩的光电效果等都可以完美诠释课程内容,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快速溶入到教学内容中。
  例如讲《醉翁亭记》时,为了突破“翼然”“临”两个难词,教师把“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一句的意境绘制成课件进行展示。醉翁亭的外形是什么,亭子的位置在那里?课堂上,醉翁亭及其周围的环境触手可及,教师向学生输入语言信号的同时,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参与思维,情景在眼前,化解了疑难。
  二、以情感推动情境创设,由情感到情境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课堂互动需要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它对于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促进思维活力有重要作用。情感体验其实就事物间的互动过程,且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尤其是人际交往,可以使处于同一情境中的所有人受到感染。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更能体现出人际交往的特性。在教学中,师生、生生间的信息传递,心灵沟通,语言交流等都可以在彼此心底掀起情感的涟漪。教师的引导与激发,更使学生感受到浓烈的情感氛围,深受感染,有效唤起学生心灵感应。
  例如,在心理活动描写训练时,教师故意迟到,让学生在课堂稍作等待。此时的课堂上,一定会有小声的喧哗,学生都在静等老师上课。但老师一直不来,于是学生们心理就会开始嘀咕:平时老师都是提前到课堂的,今天怎么这么晚?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当教师向学生说明原委后,同学们恍然大悟,此时,再让学生将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写下来,学生自然就可以顺利完成这一训练过程。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迟到行为给了学生一定的心理暗示,在等待中学生的心早已活动起来了,当然写出的内容也是很充实,接地气的。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了心理暗示技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老师的行为所牵引,牵着学生的心去体验,感悟,联想,分析,使每个人都进入到了这一情境中。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这样写出的文章怎能不生动形象呢?
  三、借景入情,创设情境
  景何以借得出呢?依据相似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似论为借景入情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也为借景入情提供了战无不胜的理论根据。如何寻找相似点呢?
  1.表演
  这种方法适合文学作品的教学。表演能够生动再现作品情景,将枯燥的语言表达转换成形象直观的表演形式,可将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故事情节、情感表达等刻画得更具象,印象更深刻,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讲《变色龙》,抓住警官军大衣穿与脱的动作,让学生演示。学生身临其境,充分体验了作品中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与动作表现,这种不可言状的人物心理活动,却可以通过表演充分展现出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的演与教材情境无疑有一定差距,两者只存在一种意象上的相似,然而这种意象上的相似,在教学中便可以连类而及,突破重点,打开关键。
  2.用情朗读
  读,变“彼情彼景”为“我情我景”。语文学习必须用心、动情地揣摩,才能真正走入文章深处,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才能理清作者的创作思路,认清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到作品独特的韵味;才能实现文本与读者的对话,真正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
  这里的“用情朗读”是广义的。可以是说明文的解说,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表现出来,可以是议论文的演讲,通过演讲,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品味其说理之透彻,逻辑之严密,立场之鲜明。
  情感是课堂的核心。催就蕙兰铺锦绣,润得桃李吐芳菲,教师是有情的;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文章是有情的;中学生是蓬勃向上的一代,学生是有情的。教师情,学生情,文章情,三情合一,或依据文章情,展示形象;或以教师情引发学生情;或探求文章情,寻求意象相似,借景入情。在情境的黄金地段展开教学,则能教之有味,学之有趣。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实施情境教学要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做到因人制宜,随文而动,实现师、生、文本三者间的完美融合,才能让情境教学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
  作者通联:江苏丹阳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幼儿园混龄区域联动是一种新型的活动方式,可以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联合活动。这种活动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幼儿各自的需求,还可以推动幼儿个性化的发展。本文旨在对幼儿园混
首届全国省会城市(直辖市)初中语文微课现场教学大赛已经落下帷幕。经过两天共40节微课的赛教、观摩和学习,相信各位老师收获良多。微课,对我们很多老师来说,还是新的东西,需要
【评析样本】刘丽丽.《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小学生深度学习评价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5)。帅巍巍.《基于SOLO评价理论的现代阅读思维提升策略》,《中学语文》,2
摘 要:数学学科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具有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障,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与阅读,养成遇到问题多思考、善于与其他人合作的好习惯,并从生活入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更有效地学习数学,提高数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习惯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
2017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将古诗文集中为两单元,其中首次以“唐诗”为分类,选取了初唐至中唐五首唐人律诗,集合为一课,五律七律兼而有之。“旨在更有针对性地使学生获得三个方面的素养提升:其一,了解诗歌的章法结构。其二,借助诗歌的品析,增强学生的语感。其三,从美好的情境,美好的情感获得审美鉴赏力的提升和情感的熏陶。”  八年级的学生对唐诗有一定的积累,背诵能力增强,其语言、思维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感悟型
文本解读能力的大小决定语文学习成果的好坏。初中学生人生阅历不足,认知能力有限,思维广度不够,不能正确深刻地解读文本的精神内涵,无法汲取文本精华的思想精髓,甚至可能误解文本用意。因此,教师给学生以正确引导,采用多元化文本解读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文本多元化解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在历史背景下解读文本  历史人物故事在语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果学生对相关的历史背景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就不可能
近日,笔者就学生作文现状对所任教的高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了如下结论:一是学生常写的是命题作文,几乎没有接触过材料作文。二是部分学生非常喜欢写状物抒情类记叙文,且都是同一个范式。三是学生所写的作文更多只关注“小我”,格局较小,更多地是写容易撞车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智趣阅读。所谓智趣阅读,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就国家政治层面而言,文章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治;就作家个体而言,肉身易逝,承载生命内涵的文章却可以超越时空永恒于世。论利于国家、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在众多文学类型中,时评正有此功效。好的时评针砭时弊,激浊扬清,通过表达影响人们的认识和舆论的取向,从而即时推动时事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俄国诗人普希金曾说“法律的剑达不到的地方,讽刺诗的辫子能
采取新的师生课堂互动方式,是高中语文教师积极响应课程教学革新的教学实践创新,也是高中生渴望自己更多掌控自我学习的个体性诉求,更是创建浓郁语文课堂氛围的现实性要求。只有教师在师生课堂互动方式上,重视高中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多元化学习需求,才能够促使高中生热爱语文学习活动,也才能促使高中生潜在的语文学习创造力得以发挥。  一、强化师生互动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1.传统师生互动方式扼杀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近30年来,维果茨基心理学遗产在西方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引起了西方各国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形成了所谓“维果茨基现象”。这说明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