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bei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严密的逻辑性的学科。数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出现“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而教学效果却不理想”的现象。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起始阶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导入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与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关键,直接决定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反之如果导入不成功,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就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出新课,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常见的课堂导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知识产生的源泉,是主动探究的基础。所谓问题导入,即基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根据教学内容有意提出一个或一系列的问题,以此造成悬念,来引入所要讲述的内容。使学生处于欲求而不得的状态,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主动思考、积极思维,进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问题导入法,突出了教学目标,为教学指明了方向。此法一般适用于前后联系较为紧密的新课讲授或是所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深入研究教材,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出发,找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或知识的切入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艺术性与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带着好奇心与求知欲参与教学,把学生带入数学的探究世界,去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时,提出:什么叫全等三角形。学生答道:就是一模一样的,三条边长度相等,三个角也相等。此时教师提出:两个三角形全等,一定要三对边、三对角对应相等吗?这些条件能不能少一些呢?学生依据现有的知识无法得到答案,从而激起了学生现有知识与教学内容的矛盾,使学生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地听课,主动地探索。
  二、利用我国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我国在数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来导入新课,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使学生产生努力学好数学为祖国作贡献的意识。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讲述我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及取得的辉煌成就。如在教学“正负数”时,可以这样导入: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三国时期的学者刘徽就引进了负数概念,首先对正负数的定义作了较为明确的诠释:“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也就是说,在计算中遇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要用正数和负数来区分。《九章算术》最先提出了正负数的运算法则:“正负数曰: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其异名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入负之。”其中的名即号,除即减,相益、相除即两数的绝对值相加、相减,无即零。我国对正负数概念与运算法则的提出在世界数学史上是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的。我国古代负数的引进,扩大了数的领域,迈出了人类对数的认识的重要一步,是我国古代数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又如,方程组的解法也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最早提出的,比西方早1500年;我国西周时期的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了勾股定理;我国数学家刘徽首创“割圆术”,总结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得出圆周率3.14;到了南北朝,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反复演算,得出π的精确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间。同时我国近现代在数学方面也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涌现出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所取得的数学成就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三、運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新课
  现代社会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的触角已广泛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教育领域。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图文并茂,集动态的画面、悦耳的音乐、鲜艳的色彩、滚动的文字于一体,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传统教学中采用的是一枝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与激情,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低下。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彻底改变了这一现象。它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以化静态为动态,化无形为有形;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参与课堂教学,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这为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导入环节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此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任务的达成。导入要讲究艺术性、科学性与趣味性,精心准备、巧妙设计,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集中精力,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这样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的抒情性是最强的,它是集形式美与情意关于一体。由于古今表达、措词、句式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抓
情景教学主要是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景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情景教学也正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只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我在设计《黄河的治理》的教学时,以情景教学黄河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正大刀阔斧地推进,它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把握新课标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4)高超的教学设计能力;(5)指导能力;(6)反思能力。  关键词:课改 教师能力 把握课标 参与 合作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革故鼎新,对教师来说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
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会逐渐出现分化现象,即学生整体的语文成绩会从差别较小逐渐向较大发展。对于高一的教育教学而言,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防止学生的分化至关重要,现从学生语文科分化形成的成因去探究防止分化的有效措施。  一、语文科学习分化的原因探究  (一)语文学习兴趣的丧失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动力,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润滑剂,
摘要: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内在的动力。学生只有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才爱学、乐学、会学、善学。中学生爱玩好动,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兴趣将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而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强化都离不开教师的激发和培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应该把握良机,创造宽松的课堂环境,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还要
组胺H4受体是最近在基因库内筛选寻找新的G蛋白偶联受体时发现的,其cDNA序列与组胺H1、H2受体的同源性很低,与组胺H3受体有很高的同源性.很多组胺受体的配体与组胺H4受体有亲
《初中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这段话科学而又简明地说明了阅读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深入研究阅读教学的规律,把握阅读教学的实质,用以指导学生的阅读,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教无定法,特别是阅读教学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笔者结合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