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正大刀阔斧地推进,它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把握新课标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4)高超的教学设计能力;(5)指导能力;(6)反思能力。
关键词:课改 教师能力 把握课标 参与 合作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革故鼎新,对教师来说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努力摒弃“教师唱主角”的课,“见书不见人”的课,“中评不中用”的课,让学生成为参与者、实践者、研究者、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为此,对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
一、把握新课标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了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的模式,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2.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
四、高超的教学设计能力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最初称为“备课”,后来发展成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比如有效“讲授”和“提问”。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且也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即有效老师一定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五、指导能力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又要因材施教,及時给予指导。教师在教学上要掌握好难易尺度,明确方向,既要抓好“双基”,同时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教师带领学生必过的一道难关。数学教学应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初中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比如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的技能,能够设计、实施最佳的数学活动方案。
六、反思能力
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助研究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由于新课改是在不断实践、大胆的创新中进行的,每个教师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活动。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反思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每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哪个环节还有问题,课堂上随机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是否有遗留问题等。
关键词:课改 教师能力 把握课标 参与 合作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革故鼎新,对教师来说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努力摒弃“教师唱主角”的课,“见书不见人”的课,“中评不中用”的课,让学生成为参与者、实践者、研究者、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为此,对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
一、把握新课标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了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的模式,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2.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
四、高超的教学设计能力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最初称为“备课”,后来发展成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比如有效“讲授”和“提问”。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且也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即有效老师一定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五、指导能力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又要因材施教,及時给予指导。教师在教学上要掌握好难易尺度,明确方向,既要抓好“双基”,同时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教师带领学生必过的一道难关。数学教学应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初中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比如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的技能,能够设计、实施最佳的数学活动方案。
六、反思能力
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助研究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由于新课改是在不断实践、大胆的创新中进行的,每个教师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活动。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反思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每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哪个环节还有问题,课堂上随机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是否有遗留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