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历史无迹可循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wei78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舍之死》很好,拍得也很成功,再现了历史的情况,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我觉得,纪录片存在的意义,在于它是记忆、思考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有效手段,比如,这部片子、《寻找林昭的灵魂》、《太石村》等等。
  纪录片存在的意义,在于它是记忆、思考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有效手段。
  虽说“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身在当下的人难以还原其真实面貌,但对历史的叙述与记忆,当以真实为上帝,以尽可能地接近真实为最根本的追求。《老舍之死》由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各种人物的叙述组成,可历史不等于叙述,我们能从中看到历史和记忆有不同的版本。这有利于打破权势者对历史的垄断与话语权,人们应该允许有、也必然有不同版本的叙述。而且对历史,宜细不宜粗,正如“海滩有贝壳,天空有飞鸟,人生有细节”。历史是由细节构成的。
  历史是一笔巨大的资源,但不一定都能得到最好的利用。态度决定现实和未来,对历史的正确态度可以把这笔巨大的资源变为巨大的财富,就像二战之于德国、文革之于中国,德国人从二战的耻辱中站起来,中国人也应该从文革的血泊中站起来。通过片子不难发现,我们都缺乏忏悔精神。
  看《老舍之死》,已经不愿说它技巧上的长处和弱点,“片子是否真实?有没有意义?”这些是最重要的。它把老舍1949年以后的经历作了很全面的反映,文学界里的老舍是个左派知识分子,建国以来历次运动都没挨过“整”,一直都是他在参与“整”别人,文革挨“整”的事情,表面上看比较偶然,实际上却是早晚的事。这是一个有张力、有争论的片子,这也就是它最成功的地方,它在一定意义上展示了人性中最丑恶最自私的一面。
  人,应该在能力上不自卑,道德上不自负。每个人都有擅长的领域和才能,有时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力量能达到多大水平。但是,人们常会很轻易地出卖了平时自以为能竭力遵守的道德与规范。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时时自省、警醒的生活。
  这个纪录片的制作历经十年,十年里有的人已经去世,有的人也已经重病在床,它提醒我们:中国到了抢救历史的记忆的时候。文革过去那么多年了,很多事情的知情人已经、正在或者将要没了。纪录,是当务之急。
  在复杂庞大的社会里,每个人能看到的东西不一样,一人一点才能拼凑起相对完整的社会印象。而影像资料比其他方式更能让人看到真实的一面。如果说有时拍纪录片有点风险,那么你承担这方面的风险、我承担那方面的风险,只要越来越多的人拿起机器,风险共担就能够大大降低风险系数,人人都有风险,就不存在所谓风险了。“全民DV运动”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如果有更多的人加入纪录的行列,若干年后翻阅历史,才不会无迹可循。
  (以上个人言论不代表本杂志立场)
其他文献
从本期开始,老K受《大众DV》之托,专门为找上门来的读者当DV导购。至于为什么选择了我老K,也许是我混迹中关村多年的背景?也许是我曾经担任过数个DV短片的摄像?不过,我想,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比较帅!  看看今天的顾客是哪一位?    顾客档案:  姓名:Peggy li  年龄:28岁  性别:女  工作:某外企职员  月收入:5000元  随身装备:  手机:索爱550C   数码相机:
期刊
记《兔子的尾巴》导演罗殷    《兔子的尾巴》剧情介绍:    这是一个很中国式的童话。  月亮上的兔子丢失了自己的尾巴,于是它来到人间寻找。在一条小吃街上兔子认识了一个小女孩。善良的小女孩开始帮助兔子寻找那只顽皮的尾巴。  就在他们寻找得几乎绝望的时候,终于奇遇般地遇到了那个偷偷溜走的尾巴。  在一片密林深处的莲花池中,兔子乘着莲花飞回了月宫。    站在兔子身后的小女孩      自由地做自己
期刊
前2节课,跑跑停停,总算囫囵吞枣把DV有关的基本问题过滤了一遍。从这期开始,我们就需要认真“各个击破”了。  影片拍好了,可以直接放在DV带上保存,以后就用DV机回放,但是对于家庭用户来说,这样使用的还是比较少。另外,也可以采集到计算机里,编辑后回录到DV带上,也可以采集到计算机里,直接把DVAVI文件刻到CDR上去保存,还也可以压缩成MPG,刻成VCD或者SVCD,DVD保存。不过这一切的一切,
期刊
家住天坛边儿上,可很少去天坛。什么人才去天坛?老人、外地人、外国人,我不属于他们中的任何一类,所以,我不去凑热闹。  可是老爸老妈去,而且常去,他们有公园的年票,公园好像我们家后院似的。老爸老妈回来后经常和我们讲述天坛公园里的新鲜人新鲜事,还撺掇我们去看。“不去。”每次我都很坚决,“等我60岁的时候再去。”  有一次,禁不住老妈劝,终于和她进了一次天坛。老妈说,你带上你的DV吧!  当我走进天坛的
期刊
我们对“现实”的理解被各种知识和词语密不透风的包围着,常常使我们无法从容不迫或者理直气壮的去指证“现实”的位置,这导致我们不断的去寻找介入“现实”的力量,并相信有某种方法使我们能够获取“现实”的“葵花宝典”,它被转化为一种对技术的情感向往。  当我们手持摄像机镜头在“现实”的“皮肤”上不断挪动、停顿,期待打开能够获得进入“现实”的大门时,我们与“现实”已经无法互相指证,也不存在通过镜头会产生异样的
期刊
自打有了电影,就有了“电影语言”。  常常听到这样的评价:这部片子不错,有点吕克·贝松的味道。或者又说,谁谁拍的纪录片很有阿巴斯的风格。  咱们的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多少年前就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说得够狠。学习研究一定要有,要是模仿谁,做临摹作业尚可,真正想拍点儿什么,还得用自己的语言说话。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农民兄弟做得似乎更纯粹。  实施“村民自治影像计划”的吴文光发给10位农民每
期刊
不管你是想叫他,还是她,北京话一概用“丫”或者“丫挺的”来概括,这并不是什么好词,比如你骂人家“瞧你丫这操行”,特别难听。“丫挺的”到底什么意思?据说是老年间北京人用来侮辱人的一种下流词汇,大概意思就是“你是宫里头小丫头生的私生子”,是令人很难接受的词,但现在不挑这个理了,人们都习惯接受了这个词,动不动就“你丫挺的”,开玩笑也这样儿。比如,以前骂人“操行”是最难听的,可现在老师每年在学生的《学期手
期刊
2005年9月22日,我看到《南方周末》第26版的时候一个题目为《谁想用影像记录村民自治》的报道。深深地吸引着我,是真的吗?看过几遍后,我心里冒出了问号,真的有这天大的好事?入选的村民能得到项目的前期培训、制作设备和经费。这辈子没有摸过一天电脑的我第一次走进了网吧,请服务员帮我登陆“中国村民自治影像计划网站”因为我是看不懂网站那些蛇一样弯曲的英文。我请求服务员帮我反复几遍看完网站的应征条件和要求,
期刊
《厚街》里人被砍得头破血流又到医院缝针的场面真实得令我头皮缩紧发麻,撼人程度超过了很多精彩的暴力影片里斥巨资导演的场面。  虽然片子本身是拍一群背井离乡,艰难生存的农民打工者,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些小插曲和装饰音,才把那种鲜活的生活质感表现得有滋有味。  比如,厚街的女人没钱去医院生孩子就在家让接生婆接生,生了就挂在称菜称肉的脏兮兮的秤盘上称,看有多重。爹娘流露出得子的喜悦,也不嫌轻也不嫌重,知
期刊
爱上了不该爱的    老婆说我不该爱上它,这是自从她发现我爱得有些痴迷时,她才开始不停地唠叨的。  她说她如今很后悔,她说她早知道这样——仿佛她要立马去药铺买后悔药吃似的。  早知道会怎么样?我心里明白,那就是2005年的6月份,死活也不让我买DV机。  其实说起来,我喜欢上DV, 已经有些年头了。那还是在上世纪的90年代初期就爱上它了。那时还不懂什么是DV,只知道有一种新颖的东西叫摄像机,不仅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