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绽放如花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ing198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番茄太阳”》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第四单元“真情永驻”主题中的—篇。初读题目就吸引人:太阳就是太阳,番茄就是番茄,这两个事物怎么会连接到一起的呢?番茄太阳是什么呢?为什么还加引号?细细读来,心中涌起一股暖意。
  
  一、基于文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课文文笔朴实生动,每读一遍,都会为主人翁盲童明明所感动。全文处处对她进行了细节描写,这是一条明线。从“那女孩5岁左右……特别爱笑”到说她的笑像“天使”,从“手摸番茄”到想象成“番茄太阳”,一个单纯快乐、坚强乐观的小女孩形象跃然纸上。而当小女孩在“我”耳边轻声说出“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时,我不禁为这个不谙世事,却充满奉献精神的小女孩所震撼。合上书本,脑中不断闪现的就是明明的笑,她用笑面对周围的人、事,她用笑来回应这个原本不幸的家庭。这笑中包含着小女孩热爱生活、渴望求知、乐观幸福、善良感恩的美好心灵。
  
  二、超越文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随着对明明认识的深入,文中的“我”也在发生变化,这是课文的一条暗线。课文开始就写:“那年,我来到了这座城市,临时租住在一栋灰色的旧楼房里。生活很艰难,心情灰暗无比。”查找《“番茄太阳”》的原文我读到了“17岁,因车祸失去双腿”,“24岁,为了逃避父母安排的婚姻,和父亲大吵一次后,赌气从家里搬出来”,“妹妹在超市做营业员,每天从早上8点一直站到晚上9:30,回来就把自己扔在床上,不想再动”。在这样的情况下,“灰暗无比”四个字背后是作为残疾^的自卑,是父母急着把“我”嫁出去只简单地想我有个人照顾,却不能体会我内心的无助与需要安抚;是“我”急切搬出去远离父母想用行动证明自己可以独立,可现实却很残酷;再加上周围都是生活穷苦、日子过得窘迫不快乐的人们……这一切让“我”对未来没有丝毫的希望。
  由此,课文中的一些疑问也迎刃而解:同样残疾,“我”才会关注明明,才感觉她那么爱笑。因为残疾,“我”“总是选择在中午人少的时候去买菜”,不引人注意,而明明一家人其乐融融,唤醒了“我”麻木已久的心灵,心情因而温暖起来。这里第二次出现“番茄太阳”,它成了盲童明明的专有名词,写出了明明积极乐观、笑对生活的态度。这笑也影响着“我”对生活的态度,从中找到了光明和自信,有了面对生活的勇气,生活也因此美好起来。后来明明临走前的一番话使“我”看到太阳自然会想到番茄,想到那个爱笑的盲童,每当生活不如意时,“我”会鼓励自己像明明一样笑对生活……
  
  三、回归文本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回到课文,我在想:同样的遭遇,是什么使盲童拥有这样灿烂的笑?是明明天性乐观?再深入和文本对话,我读懂了。明明的父母——一对普通的年轻夫妻细心呵护一颗弱小心灵的成长,让眼前黑暗一片的明明心里却无限光明温暖,享受着正常儿童应有的快乐,他们不就是明明的“番茄太阳”吗?明明这个爱笑的盲人小姑娘,把快乐传递给“我”,用坚强乐观的心态感染“我”,用纯真善良的心灵感动“我”,让“我”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希望,她不正是“我”的“番茄太阳”吗?还有那个捐献眼角膜的好心人,也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在一次又一次地研读课文后,我发现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着一个浓浓的“爱”字,从内容来看好似一个“爱之链”。文中“番茄太阳”出现了三次,一次比一次内涵丰富,一次比一次温暖人心。红艳艳的番茄与同样红艳艳的太阳组合出一种全新的温暖、热烈、积极的新意象,它是爱的图表,如花般色彩斑斓、绚烂多姿。
  在寻找《“番茄太阳”》原文的同时,我也从介绍中得知卫宣利就是文中那个17岁时因车祸双足残疾的女孩。她坚持写作已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百多万字,作品见于《读者》《青年文摘》《小小说选刊》等数百家期刊报纸,被各类图书转摘并获奖。她用残疾的身躯书写了一篇又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她把感悟到的爱用饱含深情的文字描述出来,让广大读者体会,她不也是一颗最美的“番茄太阳”吗?
  忽然就想起了许多人、许多感人的事。想起史铁生,想起了《我与地坛》,因为勇气和执著,他成了身处逆境心怀理想的人们心中那颗永远鲜亮的“番茄太阳”,对他而言,母亲则是他的“番茄太阳”。想起了海伦·凯勒和她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个生活在黑暗中的坚强女性,用残疾的身躯全力奔走,建立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她是残疾人心中的“番茄太阳”,也是每一个健全人心中的“番茄太阳”。想起了雪灾、地震后,全国人民共同对抗灾难…一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爱,到处都有传递爱心的使者,他们都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爱,处处都充满阳光。
其他文献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多少名篇佳作让我们铭记于心,感动至今。从《诗经》里的《关雎》到《汉乐府》里的《孔雀东南飞》,从徐志摩的《偶然》《再别康桥》到汪国真的《曾经这样爱过你》,从但丁的《新生》到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当“爱情”撞进了语文的教学课堂,面对“爱情”,是绕开主题还是小心翼翼、遮遮掩掩?如何在课堂上对“爱情”作品进行解读?解
期刊
安妮宝贝,1998年开始在网络上发表小说,从2000年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至今,已有《八月未央》《彼岸花》等八部作品。所有的作品均进入全国文艺类图书畅销榜,还被介绍或选载进入德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  谈到动笔的冲动,安妮宝贝曾说:“应该是跟长期阅读,某种先天成分以及一个人的反省和观察记录的习惯有关。”因为小时候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安妮宝贝有一半的童年与祖母在乡下度过,家里的保姆
期刊
案例描述    声音一:“老师,我知道,我要说!”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了小松树说的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边读边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树?从哪些词语能看出来?学生很专心地去读,读完后,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说:“我知道,我要说。”机灵的江辰晨迫不及待地说:“从‘喂’看出小松树对大松树很没礼貌。”急性子的杨曹伟见他的好朋友说得这么好,赶紧不服输地说:
期刊
要寻找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策略,首先要了解哪些是存在于教学实际中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及现状。于是,我校语文教师聚焦课堂,关注课外,捕捉仍旧存在于广大农村学校的低效策略教学现状,并对其现象进行描述与反思,广泛积累个案。通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总结归纳了以下语文教学常见的低效教学策略下的课堂现状:  1.“保守式”策略——以教师讲解替代自读自悟。其特点是:塞——表面顺畅,缺乏深度。课堂呈现出与新课改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新教育理念如春雨润物般对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整合教”与“感悟学”已成为很多教师的共识。那么“教者”如何在“教”中进行有机整合,让“学者”在“学”中有感悟,从而提高“教”与“学”的实效?笔者结合苏教版第六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案例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文为本,感悟词语    以喜欢的方式来读文、画词,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与“想”的自主学
期刊
如果课堂教学不能摆脱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阴影,彻底改变追问上的繁琐和低效,怎么能奢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而培养良好的语言综合素养呢?  所以,我们呼唤着这样的一种课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书、一颗心,在静谧、安详、素色之中触摸语文教学之本。  我们期待着这样的一种教学:教学的核心价值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旨归,关注教学中的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师生的生存状态,此之谓“生命化质量”教学,就是高
期刊
我的理想:和谐阅读    中国从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作为语文教师,让学生幸福地生活在充满和谐、滋养性灵的母语环境中是我的追求。  我认为,“和谐”的意蕴既体现在学生与教师平等而友好的互动关系里,还体现在每个人身心健康自由的生长过程中;既体现在环境氛围与人的灵魂相互晕染融合时,也体现在课内师生对话的精读与课外海纳百川的博览之无痕对接间。  我以为,“课内教学简洁高效,课外阅读缤纷多彩”,既
期刊
语文被视作人际交流的一种工具,应该是没有疑义的。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是对语文概念较为约定俗成的解释,听说读写则是语文作为工具的表现形式,其实质全在于语言是人类的工具。  既谓工具便是将其看作外在于人的一种对象性存在,很自然地想到语言的客观性、确定性和实用性,但张志公先生指出语言作为工具的特殊性,语言与人的思想紧密关联而不可分割。  语言作为工具,主要功能不外乎叙事状物与表情达意。叙事状物是主观见
期刊
现在的学生真正关注的文化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在学校进行了随机调查,但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关注的人物是周杰伦、蔡依林、飞儿乐队等,喜欢读的书是《鸡皮疙瘩系列》《淘气包马小跳》等,谈论的话题是“快乐女生”“非诚勿扰”。通过查询资料得知,这属于学生的“亚文化”。加拿大文化人类学家J·鲍德里奇认为:“任何群体,凡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导性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者,都被称为亚文化。”根据这个观点,学生亚文化作为校园
期刊
中考试卷不仅具有选拔功能,而且对初中语文教学具有直接的导向性作用。2011年的扬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凸显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向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试卷能够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浓的生活气息。试卷中出现了我市开展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扬州市推广使用电子书、向党的九十华诞献礼、扬州将迎来2500年城庆、关于食品添加剂等话题内容。这些内容及
期刊